舊山老鬆的回憶錄

主要以回憶錄的形式,把人生經曆過的人和事進行重現,時間追朔從1970年到2017年,真實的經曆,鮮活的人物個性,希望能讓您茶餘飯後,有些談資和共鳴。
正文

釣魚賦

(2025-05-25 07:57:04) 下一個

 


晨霧未散時,青竹竿已點破江麵。竿梢輕顫如蜻蜓振翼,銀絲垂落處驚起一圈漣漪,恰似古人筆下"孤舟蓑笠翁"的剪影。這方寸釣台承載的不僅是漁具,更像是文人墨客的移動書齋,在波光粼粼間鋪開半卷《南華經》。

釣者總在黎明未啟時蘇醒。當市井的吆喝聲尚在街巷沉睡,他們已踏著露水走向河灣。竹製魚簍裏盛著新焙的龍井,粗陶茶盞氤氳著鬆煙香,青布包袱中整齊碼著不同型號的釣組——這是比朝服更莊重的行頭。老釣翁摩挲著纏滿膠布的手柄,仿佛撫摸著三十年光陰刻下的年輪,竿稍起落間,白鷺掠過水麵,驚散的漣漪恰好暈開宣紙上未幹的墨跡。

江湖自有釣者的哲學體係。收線時繃緊的不僅僅是尼龍線,更是收放自如的人生尺度;浮漂沉浮恰似世事無常,鉛墜入水卻暗合道家"沉靜守拙"的玄機。有位七旬釣者獨守古渡口三十載,青石板上深淺不一的竿痕,竟自成一部記錄枯水期的水文年鑒。他常說:"魚咬鉤時最講緣分,強求不得。"

釣具匣裏藏著微型江湖。紫檀浮漂上的金漆斑駁如歲月掌紋,青銅轉環仍帶著戰國鑄劍坊的氣息,而碳素前打竿的科技光澤,又與千年漁獵文明達成奇妙和解。年輕釣手背著航空鈦合金路亞竿穿行竹林,卻在發現古法天平釣組的精妙時駐足良久——那些用鹿角磨製的假餌,在陽光下旋轉的姿態,與《呂氏春秋》記載的"薑太公直鉤"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

暮色四合時,釣者收竿的姿勢宛如書法家擱筆。魚護裏銀鱗閃爍,卻常有空竿而歸的雅士。他們懂得真正的收獲不在魚獲,而在等待中沉澱的禪意。某位國學教授在釣場悟出"願者上鉤"的真諦:人生諸多際遇,恰似垂綸待魚,與其強求不如靜候時機。這種東方智慧,讓都市精英們在周末放下並購方案,任江風吹散PPT裏的焦慮。

釣場自有江湖規矩。晨釣者默守"前三竿不語"的禁忌,夜釣人用手電光傳遞暗號,孩童初學時總被教導"魚不咬鉤莫提竿"。在錢塘江畔,釣友們自發形成獨特生態:退休工程師改良紡車輪傳動係統,美院教授設計碳纖維混搭湘妃竹的釣竿,而麵容黝黑的船工,竟能用吳儂軟語吟誦張誌和的《漁歌子》。

當都市霓虹在天際暈染,釣者收起浸透星輝的釣組。魚簍裏躺著幾尾銀鰷,背包側袋插著半截殘香,而真正的收獲是袖口沾染的草木清氣,衣襟上未幹的晨露,以及瞳孔裏倒映的整條銀河。他們知道,每次拋竿都是與天地簽訂的臨時契約,在收線的刹那,便完成了對世俗紛擾的短暫超脫。

這種古老技藝正在煥發新生。智能釣箱記錄著溶氧量數據,3D打印導環提升拋投精度,但核心奧義始終未變——當指尖觸碰到冰涼釣竿的瞬間,都市人便卸下了身份標簽,重拾先民與自然對話的原始本能。就像那位在黃浦江邊堅持夜釣的投行高管所說:"浮漂沉浮間,K線圖上的波動突然變得清晰可解。"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