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和隨想

我的兩個兒子常常聽我講自己兒時的故事。他們建議我寫下來,說很有趣。
正文

內卷時代的教育焦慮與AI的衝擊

(2025-08-21 13:31:08) 下一個
內卷時代的教育焦慮與AI的衝擊

“內卷” 在中國互聯網廣泛流行,用來形容一種狀態:競爭過於激烈,大家投入的精力和成本遠遠超過正常水平,但最終換來的卻是更薄的利潤,甚至是虧損。在教育領域裏,“卷”也有新的含義。

教育中的正態分布與“卷”

如果以學校作為樣本,就能看得很清楚。每一屆一千名學生,他們的智力分布大體符合正態分布:絕大多數人都在平均水平上,少數人非常聰明優秀,同時也有少數人因為發育遲緩而跟不上學習節奏。這種規律在全世界都存在——無論是在中國的鄉村學校,還是城市重點中學,或者歐洲大學、跨國公司裏,我都觀察到這一點。

在這樣的前提下,以智力為基礎的選拔性教育,會自然地把那少數優秀的人,以及平均層次中表現較好的一部分人,選拔出來進入高校。真正的“教育內卷”並不是發生在最優秀的少數人身上,也不是發生在完全跟不上的少數人身上,而是集中在中間的絕大多數人身上。

在這中間層次裏,有些人相對好一點,有些人相對差一點,但沒有一個清晰的界限。正是這種模糊地帶,給教育機構製造了空間。他們會通過大量的刷題、大量的技能訓練和考試技巧培訓,把那些原本相對落後的學生“推”到前麵,從而擠掉原本處於中上水平的學生的位置。而那些被“擠”的學生,為了不掉隊,也不得不加入這場內卷:他們同樣要參加課外補習,要做無數的練習題,跟別人做一樣的事情。
這一過程製造了普遍的焦慮,同時也創造了巨大的商業機會。無數教育培訓機構,正是依靠這種邏輯來賺錢。比如 新東方、精銳教育、衡水中學模式,就是教育內卷最典型的證據:通過極高強度的刷題和應試訓練,把原本並不突出的學生“拔高”,讓他們在短期內衝擊更高的考試成績。表麵上似乎實現了努力就有收獲的“公平”,但實質上卻加劇了整個中間層次的競爭和焦慮,教育的重心逐漸異化為圍繞分數展開的商業產業鏈。

AI 割裂了2000年以來的精英教育路徑

在人類社會的幾千年裏,知識與技能一直通過教育體係傳遞:從孔子時期“學而優則仕”,到科舉時代的讀書人,以學識換取體麵的身份;再到改革開放後的選拔性考試,進入大學意味著成為精英,獲得好的職業和收入。這條路徑延續了兩千多年,幾乎沒有本質改變。
但是 AI 的到來,徹底打破了這一邏輯。今天,知識和技能對所有人、所有公司、所有機構來說都觸手可及。AI 快速取代過去由大學畢業生承擔的白領工作。

換句話說,AI 的直接競爭對象,正是那些接受了大學教育的畢業生。他們在學校學到的專業知識——經濟學、管理學、營銷、統計、軟件開發、電子工程等等——在 AI 麵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AI 在執行這些任務時,比任何一個著名高校的優秀畢業生都要快、要準、要高效,甚至可以說優秀一萬倍。

這也解釋了 2025 年彭博社報道的現實:大量美國名校畢業生找不到理想工作。2024 年以前,名校畢業生進入矽穀大廠、在華爾街拿到優厚報酬幾乎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到了 2025 年,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哪怕是非常優秀的畢業生,在穀歌實習了幾個月,也無法留下來;不是他們不優秀,而是因為穀歌內部已經使用 AI 取代了大量程序員崗位。與此同時,華爾街的金融機構也用 AI 取代了大批初級分析師的工作:數據清理、數據整合、基礎建模,這些以往的入門崗位,現在不再需要人力。

AI 的崛起,讓傳統教育所構建的“分數—學曆—體麵工作”的路徑遭遇斷裂。

家長與學生的雙重焦慮

已經在大學裏的學生們,正直接麵臨 AI 帶來的衝擊,他們的焦慮是可以想象的。因為一個強大的、不確定的未來擺在眼前:AI 讓他們許多人剛起步時就進入一個異常艱難的場景。

相比之下,還沒有進入大學的高中生,他們年齡更小,對 AI 的衝擊感受並不深刻,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新鮮的,他們並不會太焦慮。真正焦慮的,是家長。因為家長們非常希望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起點:在一所好學校,學到一個好專業,將來能找到一份體麵的工作。

然而在 AI 時代,選擇專業變得至關重要。一些專業的前景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比如,現在仍然在選擇計算機、軟件開發的學生,幾年後很可能會陷入無所適從的境地,因為 AI 已經可以大規模替代初級編程和開發工作。

這並不是假設。就在前幾天,微軟研究者對所有職業進行了排序評估:

? 被 AI 替代難度低的職業:包括大多數客戶服務崗位、基礎研究崗位、數學與統計學相關崗位,甚至是法律等專業。?
? 被 AI 替代難度高的職業:主要集中在人與人強互動的領域,比如醫療服務、心理輔導、以及一些高度依賴體力勞動的崗位。?
這意味著,AI 首先擠壓了大量依賴知識和規則的專業工作。也就是說,正是過去幾十年最受家長追捧的那些專業,現在反而最容易被 AI 取代。

被動的學生與錯上加錯的家長

回到教育內卷本身,在家長和社會教育機構的雙重作用下,絕大多數的中學生其實都是受害者。他們在“卷”的過程中,被迫成為一台台做題的機器,完全失去了自主意識和個人的興趣取向。

這種教育模式讓學生們不斷陷入一個巨大的螺旋:刷題—考試—補課—再刷題,直到高考。而 AI 的到來,並不會減輕他們的負擔,反而會讓他們更加無所適從。因為他們原本所依賴的“分數—學曆—體麵工作”的邏輯正在快速崩塌。而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還渾然不覺。

更嚴重的是,如果家長們依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依舊把孩子推入這種內卷的漩渦,那麽結果就隻能是錯上加錯。孩子們既在青春時期失去了獨立成長的機會,又在未來社會中失去了競爭優勢。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