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和隨想

我的兩個兒子常常聽我講自己兒時的故事。他們建議我寫下來,說很有趣。
正文

談談中國70後的“時代紅利”

(2025-08-21 04:15:36) 下一個

一、出生與成長背景

七零後這一代人,人數龐大,可以分為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兩類,其中絕大多數(大約九成)出生在農村。我本人就出生在河北太行山區的一個貧困農村。那時幾乎沒吃過白麵,主要的口糧是玉米麵,而我又偏偏挑食,常常難以下咽。周圍的鄉親們生活同樣艱苦,能吃上肉的日子一年也屈指可數。
七零後成長的年代,農村已經開始推行聯產承包責任製。我們那一帶,每個人大約能分到六七分地。但因為我是“黑戶”(超生人口),沒有自己的口糧,隻能依靠母親和姐姐們的份額長大。貧困、饑餓是我們童年的共同記憶。

二、改革開放與教育機遇

盡管物質匱乏,七零後仍然趕上了時代的好機會。1978年改革開放,讓教育重新走上正軌。鎮上有重點中學,縣裏有縣重點,省裏有省重點,而且招生範圍逐步擴大到農村考生。對我們這一代農村孩子來說,這是改變命運的窗口。如果沒有這樣的政策,農村出身的孩子很難進入重點高中、重點大學。
雖然當時的大學錄取率依然很低,全國平均隻有4%到5%左右,但這已經是巨大的進步。很多人依靠教育,從農村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三、艱苦與希望並存的童年

七零後的童年是貧窮的,但並不缺少希望和快樂。那時最著名的歌曲《明天會更好》,由許多明星合唱,傳遍大街小巷,充滿了對未來的美好期待。大多數七零後最終隻是初中畢業,少數考上高中或中專後便進入社會謀生,但無論處於怎樣的環境,人們心中始終有一個願望: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生活。

四、房產與所謂的“時代紅利”

人們常說,七零後“吃到了時代紅利”。這種說法主要源於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政府推出了4萬億的經濟刺激政策,大量資金流向房地產市場。全國房價在幾年間快速翻倍,甚至十倍、二十倍。許多人把這種無需辛苦勞動就獲得的財富稱為“紅利”。
然而,這種紅利真正惠及的群體非常有限。隻有少數嗅覺靈敏、敢於大舉投資的人真正獲利——比如溫州炒房團、山西煤老板,或者一些城市裏的先行者。絕大多數七零後家庭隻有一套自住房,房價上漲對他們來說隻是“紙麵財富”,並沒有實際改變生活。
即便是那些提前購房的七零後,他們的“紅利”更多體現在較低房價買入、隨後房價上漲,使得貸款能較快還清,從而減輕了生活負擔。但真正靠房地產實現暴富的人,隻是極少數。

五、九十年代後的經濟發展

如果談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普遍富裕,那是在九十年代之後,尤其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依靠外貿繁榮、跨國公司投資,以及民營企業的崛起,中國經濟保持了接近10%的高速增長。這一時期,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人們的收入和生活條件都有了實實在在的改善。
與此同時,政府通過壟斷土地,把商品房作為聚斂社會財富的重要渠道。開發商以高價拿地,再以更高的價格賣房,讓普通家庭不得不耗盡全部積蓄,甚至背負二三十年的債務。

六、代際之間的對比

在這一進程中,七零後因較早進入社會,購房時房價還沒有飆升到極端水平,加之經濟成長,收入提高,他們往往能提前還清貸款,因此算是享受過部分“紅利”。
而八零後、九零後則完全不同。他們進入社會時房價已極度高企,買房意味著掏空幾代人的積蓄,還要在未來二三十年裏被房貸束縛。他們並沒有經曆財富增值,反而承擔了沉重的代價。他們成為了房產高位接盤的一代人。家庭在改開後積累的財富都捆進房產裏,房產價格回歸正常,則意味著這些家庭財產蒸發,憑空消失。

七、結語

少數在城市裏購房的七零後,獲得了時代紅利。他們是幸運與曆史機遇的產物;而高位接盤的八零後、九零後的困境,則折射出財富轉移的殘酷。更多農村戶口的70後,他們的人生中沒有房產增值這些因素。由於房產價格導致的城市人口的代際反差,是極少數人的獲利。這場人為炒作的零和遊戲,以更多高位接盤者兩代人的財富為代價收場。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