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聖勞倫斯河評論
2024年2月24日
我將中國改革開放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91
在“文革”結束背景下,重心從階級鬥爭轉向發展經濟和實現現代化,是在原有社會製度的大框架下進行小改革、小開放。
第二階段:1992-2011
第二階段是在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曆史性失敗的形勢下開始的,其實質是中國陷入製度性困境,必須重新選擇,殺出一條血路。這一個時期的改革開放具有製度性突破,有放棄,有妥協,有改變,但並沒有完全放棄原有的社會製度,而是在變革中吸收了西方資本主義製度的部分成分形成了一種混合體製。這種混合體製仍然是一種中間狀態,不是穩定的終極形式。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大改革、大開放,大發展,尤其在加入WTO後比較明顯。中國在全盤西化的道路上前進,中國希望全麵融入西方,直到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發生後開始反思。
第二階段又可分為二個小階段:
1> 1992-2000, 大改革,大開放。
2> 2001-2011,加入WTO, 全麵開放,加速融入西方。
第三階段:2012-2022
在西方遭遇2008金融海嘯、西方開始圍堵中國和中國內部腐敗嚴重到威脅國家政權的的多重複雜背景下,習近平上台反思西方道路,糾正全盤西化的極右傾向,提出回歸初心,扶貧,改革向底層百姓傾斜。同時開展轟轟烈烈的反腐敗運動。在國際上推出“一帶一路”,實行戰略大轉移,期望突破西方圍堵。
第四階段:2023--
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聯盟全力圍堵和打壓中國以及全球新冠大流行開啟的百年大變局下,在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爆發的危險形勢下,中國推出的二個經濟大循環中的國際大循環受到大大壓縮,國際大循環中重點由歐美轉向非洲、拉丁美洲等第三世界國家。同時,強調國內大循環。淡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當國際緊張關係緩和時又會強調),放棄GDP思維,強調國家安全和全麵發展, 更加重視國防建設與高科技發展,展開與西方的持久戰,突破圍堵和準備戰爭成為一項長期任務。中華文明從與西方文明的融合轉向與第三世界文明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