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決定論(修改稿)
作者:聖勞倫斯河評論
2025年4月5日
一、什麽是目標?
目標是個人、組織或國家設想、計劃並致力於實現的對未來某種期望結果的主觀設想。在哲學中,目標通常指的是某種追求的終極結果或方向,涉及人類行動、選擇、意圖以及存在的意義。目標不僅僅是實際的行動指向,它還涉及如何理解人與世界、人與他人、以及人與自我的關係。不同的哲學流派有不同的定義和視角。如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的目的論認為,目標不僅是行為的驅動力,也是事物的內在本質。一個行為、過程或存在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指向一個特定的結果或目的。例如,植物生長的目的就是繁殖,人的目標是追求幸福和美德。在美國世紀哲學家與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實用主義視角下,目標是一種有明確實用價值的終極結果,它是通過社會實踐、經驗驗證和個人需求不斷塑造的。目標的意義在於它是否能夠有效解決問題和提升生活質量。在讓保羅薩特(Jean-Paul/Startre)的存在主義中,目標是個體自我決定的結果。每個人通過選擇自己的路徑和追求自己的目標來建構自己的存在意義。目標沒有普遍的、客觀的意義,而是由個體的選擇和自由賦予其價值。在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ent)的義務論中,目標是遵循道德法則的行為標準。一個行為的正確性取決於其是否符合普遍適用的道德法則,而不是是否達到某種具體的外在目的。在黑格爾(George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曆史哲學中,目標是曆史和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曆史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目的地朝向自由和理性發展。不同的哲學視角為目標的理解提供了不同的框架,從個體的自由選擇到普遍的道德法則,再到曆史的理性發展,目標不僅是行為的導向,也反映了人類對意義、道德和自由的追求。
二,目標的分類
1》從時間上,目標可分為限定時間目標與非限定時間目標。限定時間目標是為目標設定一個時間期限,非限定時間目標是不為目標設定時間期限。現代目標設定理論強調“SMART”原則,即理想目標應該是具體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實現的(Attainable)、合理的(Realistic)、及有時間目標的(Time-targeted),但這並不具有普適性。
2》從時間上,目標也可分為短期目標、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短期目標與中期目標具有時間期限,屬於限定時間目標;長期目標可有時間期限也可無時間期限,即可能是限定時間目標,也可能是非限定時間目標。如鄧小平在上世紀80年代初說中國要在20世紀末達到小康,是一個限定時間的中長期目標;馬克思在19世紀提出的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則是一個非限定時間的長遠目標,因為馬克思自己也不知道何時能夠實現,隻是寄希望於遙遠的未來。
3》從行為主體,目標可分為個人目標、組織/社會目標。社會可以是一個縣、一個國家或全人類。如一個人想成為科學家或藝術家,其人生目標是個人目標;美國共和黨想在川普上台後連續執政是一種組織目標;中國想在2049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國家目標。一般而言,個人目標最小,組織目標大於個人目標,國家目標又大於組織目標。但是,也不盡然,對於超國家國際組織而言,其目標也可能大於國家目標。如跨國地下組織共濟會傳言其終極目標是建立新世界秩序,統一世界與統治世界,這超越了目前任何國家的目標。
由於時間、空間和社會發展的無限性(盡管地球的生命有限,人類可能移居其它星球。),理論上人類社會並不存在終極目標,目標之後還有目標。但是,由於人類的想象力受時空局限,在某一個曆史階段,人類可能會產生一種錯覺,以為提出了終極目標。
4》從實現的可能性,目標可分為必然目標、或然目標與不可能目標。如世界統一是必然目標,因為它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決定的,人類社會演化的大趨勢遵循熵減定律,即趨向於有序化,所以人類社會從個體走向部落,從部落走向國家,最終將從國家走向世界統一。共產主義是或然目標,不能確定遙遠的未來能否實現。不可能目標是在一定時空下主體的能力不足或違背客觀規律而無法達到的目標。
5》從目標的創新性,目標可分為創造性目標與非創造性目標。創造性目標是現有目標係統中所沒有的,為目標係統增添了新的項目。如馬斯克提出火星殖民,就是一個人類社會以前從未有人提出過的目標。在國家時代,第一個提出世界統一的人就是提出了一個創造性目標。馬克思提出的共產主義也是一個創造性目標。人類社會的進步一方麵是通過自然演化,另一方麵是通過一個又一個創造性目標的牽引和激勵推動的。目標對人類社會的改造、進步和演化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常常具有決定性作用。非創造性目標是目標係統中已經存在的,如一個人提出他的人生目標是作科學家,科學家並不是創造性目標,在社會中已經廣泛存在。
6》從主體是否從目標中獲利,目標可分為功利性目標與非功利性目標。如非盈利性組織從事公益事業,他們的目標是非功利性目標,自身不從目標中獲利。而一個公司的產品目標是功利性的,目的是公司盈利。
三、目標與係統因素的關係
如果將一個人的身體、行為、目標以及個人前途命運看作一個係統,這個係統包括:衣食住行,學習,工作/ 勞動,交際/娛樂,體質/性格氣質,目標,以及前途與命運。目標仿佛處於高山之巔,與人的衣食住行、學習、工作/勞動、交際/娛樂、體質/性格/氣質所有這些因素都發生聯係和相互作用,使這些因素都服務於目標,從而在個體係統中成為對個人前途/命運影響最大的因素。當然,影響個人前途/命運的因素還有社會和自然,它們有時影響更大。
在一個國家係統中,包括如下因素:政治(政府、黨派、意識形態、外交)、國防/軍事、環境(人口、國土、自然資源、氣候)、經濟(三大產業)、金融、科技、教育、文化、目標、國家前途/命運。科技與教育常被放在第四產業,屬於經濟,為了突出它們的重要性,這裏單獨列出來。目標與所有的因素相關聯並且相互作用,也使所有因素(除國家前途/命運外)都服從於目標,為目標服務,從而目標成為國家係統內影響國家前命運的最重要因素。當然。影響國家前途/命運的還有外在的因素:國際。
四、目標的作用
目標具有如下四個方麵的作用:
1. 統領全局。目標與主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和因素都相聯係,並成為它們的約束,讓它們的一切運動和作用都服從於目標,隻有目標統領全局。
2. 方向引導。目標給主體提供方向和凝聚力,使主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和因素都協調一致地作功,合理配置資源,發揮最大效力,推動主體朝一個方向前進。
3.驅動力。目標是發動機,是推進器,給主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和因素注入活力,推動主體克服一切困難和阻力,向目標前進。
4.創造力。目標能夠促使主體自我更新,組織結構發生改變,能量躍遷,突破時空局限,改變主體與客觀環境的主、被動關係。對於一個組織或國家的龐大主體,目標能夠讓世界的一切為之旋轉,讓無變為有,讓廢變為寶,讓分散變為聚集,讓弱小變為強大,讓落後變為先進,讓敵強我弱變為敵弱我強,讓不可能變為可能。例如,中國共產黨1921年成立後,其目標是在中國實現共產主義,目標一旦確定,就是發展黨組織,讓黨組織遍布全中國,從十幾個人發展到成千上萬人。要搞共產主義,必須先奪取政權,要奪取政權,必須要有軍隊,於是創立紅軍。軍隊壯大,中共就從弱小變為強大。中共到處發動群眾,在城市爭取工人,在農村搞土地改革,爭取農民。時來天地皆同力,一切圍繞一個目標,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敵我態勢逐漸發生逆轉,終於在1949年打敗了蔣介石國民黨,革命成功了,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可見,目標具有巨大的創造力,可以讓星星之火燎原。
目標的上述四個作用使目標超越主體的其它組成部分和因素成為決定主體前途和命運的最關鍵因素。當然,目標的決定性作用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並不排斥主體的其它組成部分和因素在一定條件下也能起決定作用。其他學者的《環境決定論》《經濟決定論》《金融決定論》《文化決定論》等等都從不同的側麵反映了環境、經濟、金融、文化等因素的重要影響,都有一定道理。但是,比較而言,目標更具有統領全局的決定性作用。
五、目標的衝突
如果將同一個時代全人類的個體、組織和國家所有的目標看作一個集合,這個集合包含的元素是龐大的,如果將人類誕生以來所有的個體、組織和國家的所有目標看作一個集合,這個集合包含的元素就更龐大了,對後者沒有必要討論。在同一個時代,目標的衝突既存在於同一主體層次的目標之中,也存在於不同主體層次的目標之間。如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目標的衝突,一個組織與另一個組織的目標的衝突,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之間的目標衝突,屬於同一主體層次的目標衝突。一個人與一個組織或一個國家之間的目標的衝突,一個組織與一個國家之間的目標衝突,屬於不同主體層次的目標衝突。古代的皇位爭奪就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目標衝突或者是一個組織與另一個組織的目標衝突。重要的是組織與國家之間或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目標衝突。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邊界領土之爭屬於國家之間的目標衝突的一種,二個國家都想成為強國,二個國家都將領土擴張視為實現強國目標的一部分,那麽,這樣的領土之爭實際上就是國家之間的目標衝突。又如,中國要和平崛起,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美國要維持世界霸主地位,美國認為中國的崛起和民族複興威脅了美國的霸主地位,於是美國圍堵中國,試圖壓製中國崛起,造成了世界緊張,這實際上是中美二國的目標衝突造成的。
六、目標的選擇
1.三種選擇
1》無目標。無論個人、組織還是國家都必須有目標。有誌者事竟成,沒有目標的人生是庸庸碌碌的人生,沒有多少意義;沒有目標的組織必然是鬆散、無所作為的組織,難以發展壯大,沒有前途;沒有目標的國家,國土再大,人口再多,也不能有效利用,即使繁榮一時,也會衰落。
2》目標太低。誌當存高遠,既對個人,也對組織和國家。目標太低,個人和組織均無前途,國家固步自封,不思進取,發展速度慢,即使一時領先,也不敢發揮優勢,擴大勢力範圍,主導世界;一旦時世逆轉,敵強我弱,被動挨打,喪權辱國,淪為殖民地,甚至亡國滅種。
3》目標太高。沒有認清客觀規律,脫離現實,追求遙不可及或虛無縹緲的理想,一旦國家被強國所滅,理想破滅。
所以,一個國家在任何一個曆史時期確定合適的目標非常重要(這裏指長期目標),關係到國家前途和命運。
2. 目標吞噬效應
目標吞噬效應指一個主體的目標吞噬另一個主體的目標。二個競爭的主體選擇同一個目標時,隻有一個主體能夠實現目標,另一個主體因為失敗而不能實現目標,仿佛一個主體的目標被另一個主體目標吞噬。二個主體即使選擇不同的目標,一個主體的大目標可以吞噬另一個主體的小目標,或者一個主體的近目標可以吞噬另一個主體的遠目標。
一個主體的目標吞噬另一個主體的目標是通過一個主體對另一個主體施加作用力來實現的。因為目標是主體產生的意識或意識形態,是附加在主體上,一旦主體戰敗或死亡,目標也失敗或死亡,就如同一個主體的目標被另一個主體的目標吞噬。例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形成一種範式,以後不管中國分裂多少次,必將回到統一,這是一種客觀規律,那些不追求中國統一而想在分裂的小國追求小國寡民的理想都被後來統一的洪流淹沒,這就是大目標吞噬小目標。中國統一今天仍然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關鍵節點,海峽二岸必須麵對。
3.組織/社會目標選擇的四個原則:
1》第一個原則,遵循生存法則,生存第一,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和目標實現時,不能使主體變弱,必須使主體變強。否則,主體容易被其它強大的主體消滅,從而目標失敗。如一個國家追求強大,另一個國家追求富裕,國家富裕不等於國家強大,不發展國防和軍事,仍然是弱國,強大的國家最後侵略富裕的國家,把富裕的國家打敗了,富裕的國家財富都被強大的國家搶走了,一夜之間變成了窮國,這就是國家目標設定的失敗,沒有遵循生存法則。又如,在物質還不豐富的階段,國家過分追求平等,限製了經濟發展速度,延緩了國家的強大,不利於國家的生存。又如,毛澤東在中國還很貧窮的條件下堅持搞原子彈,就是遵循生存法則,為中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石。中國雖然當時還窮,但有原子彈,他國就不敢隨便欺負中國。
2》第二個原則,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符合客觀規律的目標是順勢而為,相對容易實現,隻是時間早晚問題。例如,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存在一些重大節點,部落的建立,國家的建立,民族與國家的統一(如秦始皇統一中國),世界統一,它們都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反之,違背客觀規律的目標是逆勢而為,難以實現,即使一時實現,也將在未來被顛覆。
3》第三個原則,考慮目標吞噬效應。不選擇比人類社會最高製高點統一/統治世界更遠的目標。因為,更遠的目標在尚未實現時就容易被這個製高點目標吞噬。
4》第四個原則,搶占製高點。在眾多的目標選擇中,組織/國家應選擇最具有戰略意義的製高點目標。誰越早選擇統一/統治世界這個最高製高點目標,誰就越主動,境界就越高,自身升華就越快,對世界的影響也越大。當然,風險也是巨大的。但是,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一個組織/國家應具有雄心壯誌,尤其是對中國這樣的泱泱大國。
七.共濟會目標:建立新世界秩序
1717年6月24日,倫敦共濟會總會成立。它是近300餘年來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個曆史事件。在隨後的半個世紀裏,共濟會攜手光明會一起確立了統一世界、奪取世界統治權、建立新世界秩序的最高目標,世界曆史從此翻開新的一頁。羅斯柴爾德家族是共濟會的化身,光明會是由老羅斯柴爾德支持於1776年5月1日在德意誌的巴伐利亞成立。在羅斯柴爾德的授意下,光明會初創者神學院教授魏斯豪普德用5年時間於1776年5月1日完成了“世界單一政府”的計劃,他把這個政府叫作“新世界秩序”(Novos Ordo Seclorum)。保羅費舍爾在他的《共濟會背後》中說:“共濟會將最終統治世界。”1782年7月,共濟會與光明會結盟。共濟會與光明會製定了統一世界的長期戰略,將組織迅速發展到世界各國,今天共濟會已經在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建立了分會,擁有600多萬會員,都是各國的權力精英。共濟會采取秘密組織的形式,最大程度地保護自己,最有效地滲透到世界各國政府組織中去。光明會創始人共濟會亞當維索斯說:“隻有通過秘密組織才能最終實現我們的目的。”他們開辟了全新模式,不是單純依靠某一個國家通過武力去征服一個個國家,如曆史上的蒙古帝國,而是通過組織、金融、經濟、軍事、文化、宗教、教育、傳播等綜合方法,拉攏腐蝕各國王公貴族、政要、富豪和各界精英,篡奪各國政權,掌握金融和經濟命脈,改造人民思想,控製人民頭腦,掌控尖端科技。共濟會策劃和參與了一係列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和世界貿易,參與和支持過大清王朝的解體。共濟會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冷戰,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解體了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德意誌帝國這些封建王朝,在俄羅斯建立了蘇聯社會主義國家,通過英國托管巴勒斯坦,為以色列的建立奠定了土地基礎。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建立了以色列國家,推動了共產主義運動在東歐、亞洲、拉美等地的興起,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壘的世界二極格局,為冷戰奠定了基礎。通過冷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與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的假對抗,美蘇暗中勾結對中國聯合圍堵,讓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長期陷入戰亂,造成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地區不平衡:北美與西歐、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最發達,蘇聯與東歐次之,亞非拉第三世界最落後。掩護了以色列的領土擴張和奪取中東的控製權,為共濟會在全球化時代資本控製世界創造了條件。冷戰結束後,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二種意識形態的鬥爭降低,世界基本回到共產主義誕生之前的狀態,民族矛盾上升為世界主要矛盾。1993年出版的美國學者亨廷頓的著作《文明衝突論》宣告文明衝突的時代到來,而文明不過是民族的主要特征,所以,亨廷頓的文明衝突實質上是宣揚民族衝突。世界進入共濟會統一世界的最後一個進程。2001年的911 開始了美國征服伊斯蘭的係列戰爭;2010年美國重返亞太,仿佛回到冷戰時期圍堵中國。2019 年底2020年初,第三次世界大戰以生物戰爭形式爆發,2022年的俄烏戰爭和2023年的以巴戰爭試圖以熱戰將第三次世界大戰推向下半場。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本質或許有二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以猶太共濟會為主的國際深層政府與世界人民的戰爭,目標是削減世界人口,因為世界龐大的人口是共濟會統一/統治世界和消除資本主義根本矛盾的最大障礙。但是,削減世界人口仍然是帶有民族傾向的,有些國家或民族將被削減的多,而有些國家或民族則會削減的少。第二層含義,主要是以美國及其附庸國對中國的熱戰,當然,這個戰爭最後能否打起來還不能肯定,因為中國軍事實力已經強大。
總之,自共濟會與光明會確定建立新世界秩序的總目標之後,世界為之旋轉。人們以為過去300年來三次工業革命是對人類影響最大的因素,其實,共濟會與光明會及其建立新世界秩序的總目標影響更大,科技革命成為共濟會建立新世界秩序的工具。如果共濟會統一/統治世界、建立新世界秩序的目標實現,那從1717年以來的世界曆史成為共濟會統一世界的曆史,其它的一切劃分都將失去意義。
共濟會的發展曆程強烈地反映了目標對世界曆史發展的決定性影響。目標作為一種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如此之大,讓人不禁懷疑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
1717年,世界各國都還在國家的層次上打轉,共濟會(包括光明會)提出了統一/統治世界、建立新世紀秩序的宏偉目標,超越了時代,是一種具有最大野心的創造性構想。當共濟會提出這種宏偉目標,其重要性就超越了同時代的所有國家,因為共濟會的抱負、氣魄、境界與戰略層次都居於所有國家之上。共濟會的例子也說明,提出超越時代的長遠目標,並不要求一開始就具備一定實力,共濟會一開始的實力非常微弱,與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相比,仿佛一粒螢火,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重要的是目標。
八.中國近代衰落的關鍵原因
探討中國近代落後原因的文章汗牛充棟,但都沒有抓住關鍵。我認為中國近代落後的關鍵原因是中國沒有一個皇帝樹立統一世界的雄心壯誌。戰國時代,七國爭雄,秦國戰勝六強,統一天下,為人類社會的演化鑄造了一個經典模型,它預示人類社會的最終指向是世界統一。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尚不知道地球是圓的。漢武帝開疆辟土反映了中華民族並不缺乏積極進取的精神,中華帝國的後人隻要將秦始皇統一天下和漢武帝開疆辟土的進取精神結合起來,就會將目標指向統一世界。遺憾地是中華後人始終沒有達到那種高度、那種境界,他們隻是在前人開辟的疆土上反複爭奪皇位,消耗內力和時光。如果還能得到周邊幾個藩屬國朝貢就滿足了。那些缺乏上帝視角和雄才大略的皇帝!大唐的輝煌曇花一現,中華民族浪費了自己的巔峰時光。如果有一點世界擴張意識,鄭和龐大的艦隊就會在所到之處攻城略地,大大擴張中國版圖。如果清朝皇帝有統一世界的雄心壯誌,就會充分利用漢族龐大的人口資源和文化資源,不會把漢人當作奴隸統治,而是充分釋放漢人的能量和創造力,全麵繼承漢人的文化傳統和文明成果,不會成千上萬地銷毀漢人的書籍,尤其是科技書籍。就會利用漢人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為中國開拓疆土,就不會有鴉片戰爭之敗和中國衰落。當中國的領土擴大到一定規模後皇帝就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在國家的層次上打轉,沒有進化出統治世界的意識。統治者對權力的追求並不僅僅關係到個人命運,而是關係到國家和民族命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是隨統治者權力在全球的擴張而一起上升的。國家隻是人類社會的一種中間形式,當統治者不能從國家統治上升到全球統治,即不能統一世界,國家終將衰落,被其他強國消滅。所以,當國家弱小時就應該追求強大,強大時就應該擴張,追求世界統一。中國皇帝殺功臣主要原因是不追求世界統一,因為統一世界需要補充大量人才,哪裏還舍得殺功臣?如果中國曆史上的皇帝有統一世界的雄心壯誌,就會製定長期統一戰略,推動科技發展和武器更新換代,催生資本主義經濟和金融模式,墨家的秘密組織形式會在中國延續,並會向全世界擴張,作為統一世界的工具。目標決定統治者格局和國家前途與命運。當1717年共濟會確立統一/統治世界目標,西方就開始大幅領先中國。中國要在黑暗中摸索300年才能認識到原因。思想落後的後果是多麽嚴重!
九.中國麵臨的時代挑戰
今天,中國主要麵臨三大時代挑戰。
1.統一台灣。統一台灣,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曆史傳統,是中華民族不可動搖的意誌,是曆史的發展規律。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分分合合,不管每一次分裂多久,都將回到統一。中華民族有一種神奇的巨大的向心力,終會將全民族凝聚在一起,讓中國實現統一。不管是和平統一,還是武力統一,最終都將統一。台灣自古以來屬於中國,對於中國是核心利益,對於美國隻是重要利益,當中國強大到一定程度,壓製不住時,美國就不得不鬆手,台灣就會回到中國懷抱。可以看出,中國大陸不會任由海峽二岸長期分離下去,收複台灣已提上日程,因為中國大陸的軍力已經強大,美國在中國近海打仗已無勝算,中國大陸的導彈已經可以打到美國本土。
2.美國的圍堵。為了壓製中國崛起,美國聯合西方和亞太盟友圍堵中國,不會是一時的,而是長期的。美國從太平洋西岸壓迫中國是軍事圍堵中國的主線,欲從中國東麵牽製中國,分散中國的力量,減少中國向西挺進的壓力。川普再次上台後,與中國對抗的聲勢很大,中美競爭似乎成為世界的主旋律,美國仿佛真是西方的老大。但是,“中美競爭”掩蓋了問題的本質,本質並不是中美競爭,而是西方文明與中華文明的競爭,西方文明為了統治世界要掃除最大的障礙——中華文明,隻要打敗中國,中華文明就衰落了,西方文明就統治世界了。美國隻是西方深層政府的一顆棋子,美國並不是西方的老大,西方深層政府隻是讓美國冒充老大出來打頭陣而已。美國對中國的圍堵越來越力不從心,川普聲音再高,也嚇不著中國,中國已經強大的科技與軍事實力是定海神針。但是,盡管美國對中國的圍堵越來越力不從心,美國仍然不會放鬆圍堵,原因是從西方的全球戰略考慮,美國要從中國東麵牽製中國。台灣是美國圍堵中國的一顆棋子,日本是美國圍堵中國將依賴的另一顆重要棋子,一旦台海開戰,較大的可能,美國會讓日本首先與中國開戰。中日之戰將是未來太平洋戰爭的一個焦點,美國最終是否親自出戰,將視中日交戰的情況而定,美國首先會選擇可進可退的位置。所以,美國是否保台灣仍然是一個未知數。美國對中國的圍堵,綁架了美國人民和美國亞太盟友的人民,讓美國人民和亞太盟友的人民都處於危險中,因為,一旦發生戰爭,傷亡最大的是老百姓。
3.共濟會統一世界。中美競爭隻是世界大棋局的一個局部,曆史的大進程是共濟會統一世界,是在幕後悄悄地進行。所以,中國真正的對手是共濟會,不是美國。世界人民仍然在一艘巨輪上沉睡,不知道這艘船到了哪裏和開向何方。但是,中國必須清醒,不能被中美競爭的迷霧蒙住了眼睛。共濟會的世界統一是中國不可回避的時代最大的挑戰,因為中國和中華民族可能被它掀起的巨浪吞沒,如果中國疏忽大意的話。中國必須盡最大的努力迎接這個嚴峻的挑戰,爭取在波濤洶湧中屹立不倒。
十.中國的目標選擇
1.曆史回顧
我在《人類社會三大規律》的文章指出,世界統一是曆史發展規律,世界必然走向統一。而且這種統一必然是某種勢力(可能是跨國組織、某一、二個種族或國家聯盟)征服世界奪取世界統治權。但是,馬克思主義於十九世紀在歐洲誕生後,共產主義在全世界傳播,為人類社會樹立了一個新的理想目標。共產主義也是一種世界統一模式,但是,共產主義社會沒有世界統一政府,沒有一股勢力奪取世界統治權,是一個物質高度發達、按需分配、人的覺悟非常高、非常自覺、沒有權力、沒有階級、自由、平等、公平合理的理想社會。問題首先不是共產主義作為一種人類社會理想目標最終是否能夠實現,而是目標的次序問題,即與前一種世界統一模式相比較,哪一種目標更容易、更早實現。如果前一種目標首先實現,那麽,世界許多民族將被消滅,他們追求的共產主義目標將化為泡影,即使共產主義在更遙遠的將來實現,也與這些民族無關。
自古以來,人類社會的核心問題是爭奪統治權,從部落統治權到國家統治權,爭奪越來越激烈,必然走向最高統治權——世界統治權的爭奪。某種強大勢力通過征服世界奪取世界統治權而統一世界,成為未來的一個關鍵曆史節點,即使共產主義最終能夠實現,也必然是在這個關鍵曆史節點之後,因為全世界實現共產主義的難度要大得多。人類從家庭到氏族部落到國家,每一個等級的遞增,都伴隨著更大的統治權的爭奪,這是一條清晰的規律,憑什麽說,從國家到世界統一這個最大規模的等級躍遷沒有統治權的爭奪?要人類放棄統治權的野心有多難那,人類的覺悟要進化到那一步將是非常非常遙遠,而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某種勢力已經捷足先登奪取了世界統治權。一旦某種勢力統一/統治世界,許多民族將在世界統一之戰中被消滅,他們的共產主義夢想將化為泡影。二十世紀的共產主義運動讓蘇聯、東歐、中國、越南、朝鮮、古巴等幾十個國家將國家目標轉向共產主義理想,而不是一心強國、爭奪世界統治權、統一世界。宏觀地看,這像是一個目標誤導和戰略陷阱,共濟會的戰略陷阱。將世界各國的注意力從爭奪世界統治權這個製高點移開,讓共濟會默默地向統一世界和統治世界的目標挺進,減少了阻力。可以推測,共濟會的計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共濟會推翻俄國封建王朝,隨後在俄國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讓共產主義運動在世界蔓延,其中中國等亞洲國家和東歐是兩片重要的蔓延之地。共濟會希望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實現以色列建國,同時,世界形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對立陣營。社會主義陣營由蘇聯掌控,資本主義陣營由美國掌控,而這兩個陣營背後都是由共濟會掌控。通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個陣營的對抗,讓這些國家為不同的意識形態目標陷入無用的爭鬥,空耗國力和時間,從而控製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速度,形成地區等級差,保持美、加、西歐、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的發展優勢,蘇聯和東歐次之,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墊底。到一定時候,讓蘇聯解體,帶動整個社會主義陣營解體,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停止,共產主義理想夭折,世界回到單一的資本主義狀態,共濟會乘機奪取原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統治權,並統一世界,統治世界。共濟會在20世紀六十年代初曾由以色列總理公開透露一個未來世界的展望(像是計劃):蘇聯在年左右實行西方民主,蘇聯變天後在耶路撒冷建立世界仲裁法庭,耶路撒冷成為世界中心(見書《紅色交響曲》)。但是,中間出了一點意外,就是中國。早期的中共是由蘇聯掌控的,但在遵義會議上毛澤東上台,中共從此脫離蘇聯掌控,成為一個獨立的大黨,盡管中共高層有不少留蘇派。抗戰結束後,美、蘇、英仍然希望中國繼續由蔣介石國民黨統治,屬於美國資本主義陣營,中共隻是作為在野黨對國民黨統治起牽製作用。但是,全世界都沒想到,毛澤東領導中共軍隊打敗了蔣介石國民黨軍隊,奪取了中國大陸的統治權。於是,共濟會原計劃的以美、加、西歐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以蘇聯、東歐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對壘從主戲改為次戲,主要是以和平競賽為特色的冷戰,而資本主義陣營對以中國為主的亞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圍堵變為主戲,表現為長期的熱戰,主要有朝鮮戰爭抗美援朝,越南戰爭抗美援越,中印邊界戰爭與珍寶島戰役。其主要原因是毛澤東堅持獨立自主,毛澤東領導的社會主義中國蘇聯難以控製。尤其是斯大林去世之後,中國在國際上地位越來越高,在政治上與蘇聯越來越平起平坐。美國在朝鮮戰場失敗後,赫魯曉夫推出三和政策緩和與資本主義陣營的矛盾,壓製共產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50年代末年代初,赫魯曉夫暗中支持印度圍堵中國,實際上暗中參與資本主義陣營對中國的圍堵。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主要目的是徹底擺脫蘇聯的控製,清除黨內親蘇派。雖然在國內造成了巨大動蕩和災難,但卻意外地讓美國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當美國看到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中國與蘇聯決裂,中國國內局勢動蕩,美國在越南連續三年大幅增兵,投入50-60萬兵力侵略北越,意圖占領北越,威脅中國南大門,與蘇聯一起對中國形成南北夾攻。但沒想到,北越在中國的支持下讓美軍難以取勝而陷入了戰爭泥潭。當中國在1969年9大後局勢趨向平穩,加之中國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又爆炸了氫彈,發射了導彈,軍事力量日益增強,美軍在越南戰場已經無法取勝,美國不得不考慮結束越南戰爭。為此,美國不得不與中國和解。在第三世界國家的幫助下,在美國的鬆動下,中國成功地進入了聯合國,成為安理會常務理事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一次重大外交勝利。毛澤東與尼克鬆握手,為中美關係打開了大門,中國開始與西方打交道,改變了曆史走向,為後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毛澤東發動“文革”,與蘇聯徹底決裂,可能意外地避免了中國後來與蘇聯一同解體,打亂了共濟會統一世界的計劃。從國際國內的全局來看,雖然“文革”給中國帶來了災難,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在那個曆史時期,如果不是毛澤東,任何其他人領導,中國都很難真正獨立。如果是蔣介石國民黨執政,中國會成為美國的附庸,中國很難有原子彈等核武器,很難成為世界強國。如果是中共其他領導人領導,中國很可能會成為蘇聯的附庸,中國能否擁有原子彈也是個疑問。中國能否獨立自主,與選擇什麽製度同樣重要。因為毛澤東,改變了冷戰曆史,打亂了共濟會統一世界的計劃,改變了世界曆史進程。毛澤東對中國的最大貢獻是讓中國堅持獨立自主,奠定了中國的工業基礎,通過幾次戰爭的勝利捍衛了新中國的獨立,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尤其是讓中國擁有了核武器,為中國的強大、中華民族的複興奠定了一塊堅實的基石。所以,盡管毛澤東有錯誤,僅看上述幾點成就,毛澤東就不能否定,不僅不能否定,而且毛澤東是中華民族的大英雄。但是,這並不等於我們對毛澤東時代的共產主義目標和社會主義實踐不需要反思。毛澤東希望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社會主義強調平等,帶有理想色彩。但是,社會主義製度與強國建設並不總是協調一致,存在一定矛盾衝突,並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人民的潛力。例如,單一的計劃經濟太死板,缺乏靈活性;戶口不能移動,農民不能隨便種自留地和到城市搞副業,工人不能同時幹二份工作,農民和工人多餘的能量不能發揮,延緩了城市化。還有人為壓低知識分子的地位,不利於發揮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與強國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和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不相符合。以階級鬥爭為綱無休止地消耗內力,不能充分發揮全民的積極性。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西方對中國封鎖,中國與一半世界不相往來,影響了國際貿易、經濟發展速度,信息閉塞,中國人不了解西方世界,不能利用西方的科學技術。沒有思想自由,人民思想僵化,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創造力。所以,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使中國衝破了意識形態的束縛,走向了一個廣闊的世界。放棄階級鬥爭為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釋放了生產力。鄧小平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發展速度成為一個重要的追求指標,速度就是生命,落後就會挨打。一心一意搞四化,知識分子得到重視,重視教育,提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今天中國成為科技強國、以科技為支撐力崛起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順應了曆史潮流,是中國強國的必由之路。
在一個混亂的中國,共產主義作為一種時代性工具被利用來組織人民,達到一個短期目標如統一中國和現代化初級建設可以,但作為一個長遠目標過於理想。民族矛盾和擁有核武器的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全世界實現共產主義的二大障礙。共產主義是一種理想社會,對它的追求與強國並不完全一致。與國家目標選擇的第一條原則不相符。況且,蘇聯解體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已經在世界低落。
2.中國的目標選擇
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一直將強國和理想社會二者在目標中混在一起,如新中國將強國與共產主義理想混在一起。強國與理想社會有矛盾衝突,有時二者難以兼顧。理想社會對強國的目標形成一定製約,產生了拖累。曆史的關鍵是爭奪世界統治權,在世界統一之前,強國是中國發展最重要的事情,而采取什麽製度是次要問題,隻要有利於強國就好。所以,我提出如下觀點:
1》中國應該以世界統一(非共產主義式統一)為界限,將強國和理想社會從目標中分離。
2》在世界統一之前,中國應以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近期目標,統一世界為長期目標(至少在統一世界的曆史進程中,中國作為一股重要力量不能缺席。)。以強國為核心,衝破一切意識形態的束縛,集中精力強國,一切有利於強國的製度就是好製度。應對共濟會統一世界的挑戰。
3》將一切理想社會目標放在世界統一之後,不管是共產主義還是理想資本主義。
上述觀點是中華民族自“五四運動”以來一次重要的思想突破,為鄧小平改革開放提供了理論支持,為探索中國道路提供了一個新的參照係,具有時代現實意義。
3.強國是維護中華民族利益的根本保障
在世界統一之前,強國應一直是中國發展的主要目標。當然,強國又是為了統一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以及統一世界的更高目標。
1》強國與富民
強國與富民相輔相成,國強了有利於促進民富,民富也有利於促進國強。但是,二者並不等同,二者有時矛盾衝突,在資源不足的條件下,難以同時兼顧。經過四十七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成為中等富裕國家,國力也大為增強。但是,由於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經濟總是起起伏伏的,一些經濟學家片麵強調中國追趕美國的GDP,人均GDP以及人均收入,其實,這些不是當務之急,中國的當務之急仍然是強國,強國的核心領域是科技、教育、軍事、國防與工業,中國要在這些領域追趕美國,要將更多的資源集中在這些領域,以便應對美國圍堵,收複台灣,世界大戰,以及世界統一。在強國與富民之間,要將強國放在優先地位,富民盡量兼顧。經濟放緩,寧可降低生活水平,也不能降低科技與軍事/國防的投入。個別經濟學家攻擊中國國進民退,是偏激的,缺乏整體思維,沒有抓住時代關鍵。
沒有一成不變的經濟學,在百年大變局的時代,應收起幸福經濟學,幸福指數的重用性下降,改用強國經濟學,強國指標應擺在頭條。一切經濟資源圍繞強國而轉動。
2》強國與公平
為了快速強國,在一定時期內應允許一定的不公平現象存在。經濟快速增長,必然加大貧富差別,腐敗現象增加,社會出現更多不公平,社會失序,偏離理想社會。國家當然應盡量降低這些現象,但不應以損失發展速度為代價,隻要將失序控製在一定範圍內就不怕。>應拋棄完美主義。完美主義不利於大刀闊斧改革,難以實現社會飛躍。速度與效率第一,沒有速度,中國怎能趕超美國?不做慢速完美的美人,做有缺陷的高速奔跑者,重要的是快速到達終點。
3》 強國與科技
中國利用農民工進行城市化建設的任務基本完成。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時代,不得不承認,工人與農民工的作用將下降,科學家成為時代主角,科技成為強國的關鍵。中美競爭相當程度上演變為二國科學家的競爭,中國應充分發揮人口優勢,培養更多的一流科學家。為此,要進行教育改革,探索培養天才的新模式。教育應從滿足職業崗位向創造性人才培養轉變。高等教育應增加通才和戰略型人才培養科目,創造性思維不能僅從狹隘的專業領域中產生,要重視從廣闊的領域中激發。不僅重視人工智能、芯片、生物科技等尖端領域的研發,也要重視基礎科學的研究。科技研發既要充分發揮民企的作用,也要加大國家投入,尤其是在短期無利的科技研發,國家應舍得投入資金和人力。
4》強國與人口
人口是強國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應維持龐大人口。人口是維持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沒有人口,就沒有市場,製造業和服務業就會衰落。中國建造的上千座龐大城市將變成空城和廢墟。一個美國華裔科學家寫的一本書“大國空巢”是一個警訊。人口衰落伴生人口老化,缺乏年輕勞動力,龐大老年人口消耗國家資源,國家走下坡路。人口是人才的來源,人才下滑伴隨的是人才的減少,人才減少必然影響科技發展。同時,人口的質量越來越重要,為了提高人才/人口比率,就應提高人口質量。人口質量受多個因素影響,如遺傳基因,生活條件,教育條件等。提高遺傳基因的質量不難做到,就是鼓勵知識分子多生育。不妨嚐試提倡在校大學生生育,既能緩解中國人口下滑也能提高人口質量。如果提倡在校大學生生育,每年可以為中國增加100-300萬新生嬰兒,可以立即抑製中國人口下滑趨勢。當然,大學需要配套政策和措施,允許大學生未婚先育,大學為大學生免費開辦嬰幼兒園以及為育兒大學生提供四年免費住房,等等。大學教育會受些影響,但是,緩解了人口問題,帶動了相關產業,國家總體受益。
強國是維護中華民族利益的根本保障。
十一. 結語
無論是個人,組織/社會,目標具有統領全局的決定性作用。目標具有吞噬效應。目標選擇應遵循四個原則。秦始皇統一中國為世界的歸宿提供了一個經典模型。共濟會統一/統治世界以及新世界秩序的目標主導了近300年的世界曆史,充分反映了目標的決定性作用。中國近代衰落的一個關鍵原因是中國皇帝缺乏統一世界的目標。中國自“五四運動“以來,一直將強國與理想社會在目標中混合,如中共將強國與共產主義二者在目標中混合,毛澤東欲將新中國建成社會主義強國。共產主義的理想目標與強國並不完全協調一致,在實踐中存在矛盾衝突,對強國形成了一定製約;一切理想社會目標在實踐中都會與強國存在矛盾衝突,對強國形成一定製約。本文提出了一個創造性觀點:以世界統一為界限,中國應將強國與理想社會從目標中分離;在世界統一之前,中國應衝破一切意識形態的束縛,集中精力強國,以統一世界為目標(至少作為一股主要力量,中國在世界統一的進程中不能缺席。);一切理想社會目標放在世界統一之後,不管是共產主義還是理想資本主義。強國是維護中華民族利益的根本保障。
對中國最重要的三個詞是:獨立自主,強國,統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