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的中心是中國反美蘇圍堵 西方的勝利是一場虛假的勝利 (之二) 作者:聖勞倫斯河評論 2024年11月1日
四、中國五次反侵略、反圍堵戰爭
新中國成立後,美蘇法暗中勾結,聯合圍堵中國,在中國周邊一次又一次點燃戰火,策劃、發動、參加或支持了朝鮮戰爭、法越戰爭、中印邊境戰爭、越南戰爭、越柬戰爭,為反對美蘇法圍堵,在毛澤東和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國被迫進行了五場反侵略和反圍堵戰爭:抗美援朝、援越抗法、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援越抗美、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並且都取得了偉大勝利,為保衛中國的和平建設、打破圍堵和中國的崛起樹立了五座曆史豐碑。
1、 援越抗法
援越抗法發生在1950-1954,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大規模軍事援外行動,支援越盟抗法獨立戰爭。
1949年3月29日,鑒於中共在國共內戰即將獲勝,美國決定轉變不直接介入越法戰爭的立場,促使英法荷調整其在亞洲的殖民政策,配合美國建立“反共的亞洲人屏障”。4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文照會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如果能夠建立一條從阿富汗到印度支那的共同戰線……將逐漸影響中國的局勢,而且有可能扭轉那裏的局麵。”1949年6月法國接受美國建議決定成立傀儡政權越南國。
1950年1月18日,中國不惜得罪法國,第一個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並力促蘇聯和東歐國家盡快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因此,這一天被越南政府定為“外交勝利日”。1950年1月30日,胡誌明秘訪北京,請求中國支援越南的抗法戰爭。1950年2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抵中越國境,美國認為東南亞處於“共產黨人統治的危險中”,法國殖民軍處於抵禦“來自赤色中國的共產主義向南擴張”的第一線,美國決定對法國進行大規模經濟和軍事援助。毛澤東會見了胡誌明,在中國及其困難的條件下同意給越南提供軍事援助。中央領導層研究後,3月4日中國正式決定援越。1950年3月中國組建援越軍事顧問團,中共中央代表陳賡、軍事顧問團團長韋國清,顧問團281人。中國不僅派遣高級軍事顧問團,而且從武器彈藥、軍隊培訓和經濟上對越南民主共和國給與了大力支援,從1950年至1954年,中國提供了11.6萬餘支(挺)、火炮3600餘門和大批彈藥,以及通信與工兵器材等大批軍需物資和糧食,據財政部不完全統計,中國無償給予越南價值17.573億元人民幣的物資援助。在整個越南抗法戰爭期間,中國是唯一向越南提供大量無償援助的國家,越軍所有武器彈藥均由中國按預算和戰役的需要直接提供,越軍大批士兵在中國邊境雲南的軍校接受培訓。在中國大力支持下,在中國軍事顧問團指導下,胡誌明領導的軍隊打贏了邊界戰役、京平戰役、西北戰役、上寮戰役等多個戰役。其中,1951年秋天,朝鮮戰局基本穩定後,毛澤東提出了新的戰略構想:奪取越南西北和老撾上寮地區,而後向中南部發展,最後奪取紅河三角洲,贏得抗法戰爭勝利。胡誌明同意了毛澤東的構想,付諸實施,一步步走向勝利。最後在1954年具有決定意義的奠邊府戰役中,韋國清將軍的迫近作業和壕塹近敵的方案奏效,韋國清將軍還鼓勵信心動搖的越軍不懼美國派第七艦隊前往北部灣和威脅要扔原子彈,越軍終於取得了奠邊府大捷,成為結束抗法戰爭的最後一戰。是中國從戰略戰術、武器裝備、軍隊培訓、經濟支援等全方位的支援,讓處於弱勢的越南民主共和國贏得了抗法戰爭勝利。中國援越抗法戰爭的勝利對打破美國的圍堵、確保中國南部的安定具有重要意義。
2、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派出的中國人民誌願軍第一次在朝鮮戰場直接與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美軍及16國組成的“聯合國軍”交戰,史稱“立國之戰”。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中共需要繼續解放中國南方和新疆、西藏。解放台灣將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中國需要蘇聯的海空支援才能進行跨海登島作戰。但是,斯大林拒絕給毛澤東提供解放台灣所需要的海空支援。中共仍然在加緊準備解放台灣,計劃在1950年夏季發動解放台灣戰役。毛澤東於1949年12月到1950年2月訪問莫斯科,為簽《中蘇友好互助條約》而受到斯大林冷遇,在此期間,斯大林一改過去反對金日成主動發動朝鮮戰爭的態度,竟然悄悄同意和幫助金日成準備發動朝鮮戰爭。朝鮮戰爭終於在1950年6月25日爆發,打斷了毛澤東解放台灣的計劃。美國從南朝鮮、日本、台灣到菲律賓,在第一島鏈對中國大陸形成一條封鎖線,台灣處於關鍵位置,美國不允許中共占領台灣,蘇聯也不想看到中共統一中國而難以掌控。所以,斯大林與杜魯門合謀策劃了朝鮮戰爭,讓毛澤東卷入朝鮮戰爭,打斷毛澤東進攻台灣的計劃。朝鮮戰爭一爆發,美國的第7艦隊立即開往台灣海峽封鎖台灣海峽,然後,在聯合國授權下美國組建聯合國軍隊準備開往朝鮮半島。斯大林與杜魯門合謀給金日成設計了個誘敵深入的陷阱,讓金日成的主力部隊深陷南朝鮮最南部,9月15日麥克阿瑟領導的美軍仁川登陸,截斷金日成部隊退路,形成關門打狗之勢,進攻南朝鮮的金日成主力部隊幾乎全軍覆沒。然後,美韓軍隊跨過三八線進攻平壤,金日成告急。將金日成逼人絕境後,斯大林不願派兵解救金日成,而讓毛澤東派兵解救。但是,斯大林又不答應毛澤東讓蘇聯提供空軍支援才出兵的簡單要求,從而將毛澤東逼入二難選擇。如果中國不出兵,金日成將在中國境內成立流亡政府,美軍打到鴨綠江後很可能以追擊金日成為名而入侵中國領土,那時將很被動,即使蘇軍幫助中國趕走美軍,中國很可能不得不讓利於蘇聯而失去東北獨立。如果中國出兵,在沒有蘇聯空軍支援下,中國人民誌願軍很可能在三個星期內即被美軍打敗而不得不退回中國境內,美軍仍將會入侵中國。無論這二種情況哪種情況出現,斯大林都將坐收漁利。經過許多個不眠之夜,毛澤東終於下定決心出兵,中國於1950年10月25日開始抗美援朝戰爭。結果,上述兩種情況都沒有出現,經過第一、二次戰役,中國人民誌願軍將聯合國軍隊趕回了三八線,挽救了北朝鮮。第三、四次戰役形成拉鋸戰,互有勝負,誌願軍堅守三八線。第五戰役誌願軍頂住了美軍的進攻,最後取得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逼迫美軍於1953年7月27日在談判桌上簽字。中國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保護了北朝鮮,為中國在東北贏得了一個緩衝地帶,保衛了中國的和平建設,也讓美軍不敢支持蔣介石從台灣海峽反攻大陸。中國抗美援朝的勝利洗刷了中國百年恥辱,極大地提高了民族自信心,使中國從曆史低穀瞬間躍升到曆史高峰,是曆史的群山上一道瑰麗的霞光。中國抗美援朝的勝利,也對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從東亞到美洲大陸、歐洲大陸和非洲大陸,一場共產主義“海嘯”即將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升起。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升,美國的聲望急跌,斯大林失算,不得不於1953年3月5日“去世”,蘇聯更換領導人,以便改變國際戰略,抑製中國的勝利即將掀起的共產主義“海嘯”。於是,赫魯曉夫上台後推出了親西方的三和二全緩和政策。杜魯門在1953年底的新的總統競選中也“失利”,美國也開始戰略轉型。
3、援越抗美
由於中國同時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和援越抗法戰爭的勝利,西方害怕在全世界產生共產主義“海嘯”,除了蘇聯更換領導人和改變國際路線以確保西歐和北美資本主義世界的穩定,美國立即將力量直接投入到印度支那半島,填補法軍撤走後的空虛,繼續圍堵中國。美將重點放在越南,控製越南南方,不斷增派大批軍事顧問支持吳廷琰的南越政權。1959年,越共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於是,在南方發動武裝起義,建立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在南方開展遊擊戰。1961年5月,美國“特種部隊”進入南越發動“特種戰爭”,成為越南戰爭或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開始的標誌。
美國發動“特種戰爭”僅僅用“遏製中國”來評價是不夠的,應進一步分析具體原因。
筆者認為,“特種戰爭”與5個因素有關:1)中蘇關係。1960年,蘇聯突然撤走1390名在華專家、終止600份合同,中蘇關係走向破裂。蘇聯在中蘇邊境增兵,中國北方承壓2)印度從1961年開始在中印邊境執行蠶食中國領土政策,目的是導向中印邊境戰爭,為美國轟炸中國原子彈基地製造借口。3)蔣介石在台海執行反攻大陸計劃。4)1961年中國處於大躍進失敗導致的三年困難時期。5)中國正在獨立研製第一顆原子彈,引起美蘇恐慌。美蘇秘密計劃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前摧毀基地。美國1961年在越南發動“特種戰爭”是與蘇聯、印度、蔣介石國民黨配合對中國四麵圍攻,更重要的是引誘中國出兵越南,為美國轟炸中國原子彈基地提供借口。1961年10月,美國總統肯尼迪對紐約時報專欄記者克羅克說,“多米諾骨牌效應已經過時了,中國就要有原子彈了,而一旦中國有了原子彈,東南亞都會落入中共手中”。所以,當時,美蘇的頭號戰略目標是轟炸中國原子彈基地,阻止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1964年4月,美國政府高官羅伯特約翰遜遞交了一份尚未解密的絕密報告《對打擊共產黨中國核設施可能性的探討》,《外交關係》雜誌泄露了該報告的結論,約翰遜在報告中認為,隻有在對侵略做出反應時,世界輿論才會接受軍事打擊行動。比如說,中國如果以支持者的麵目出現,在老撾或越南進行幹預,造成一項有限戰爭的時候,軍事打擊就會被同情。雖然,泄露的報告說是1964年,
很可能在1961年發動“特種戰爭”前美國就形成了這樣的看法,從而,引誘中國出兵越南戰爭為美國轟炸中國核設施而製造借口可能是美國發動“特種戰爭”的主要目的。“特種戰爭”行動持續到1964年底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結束,時間也具有重合性。
在1962年胡誌明訪問中國後,中國應越方要求開始向越南南方人民武裝提供援助,開始援越抗美戰爭。1963年中越軍事代表團互訪,就中越兩軍協同作戰計劃和中國支援越南主要軍事裝備和後勤物質計劃達成協議。在美國的“特種作戰'期間,中國對越南主要是武器彈藥和後勤物資的支援,並沒有出兵,美國找不到借口轟炸中國的核設施。
在中國和越南北方支援下,越南南方人民武裝力量從1961年初到1964年6月,消滅和擊潰敵軍30多萬,包括2000餘美軍,摧毀80%以上的“戰略村”,解放了三分之二以上土地和七百多萬人口。
1965年3月2日,美軍發起“滾雷行動”轟炸北越。3月8日,美軍在峴港登陸,標誌美國將越南戰爭從“特種戰爭”升級為“局部戰爭”。筆者認為,升級的原因是中蘇二黨在1965年3月初完全分裂。1965年3月1日-5日,蘇聯新領導人不顧中共和其他一些黨的堅決反對,在莫斯科舉行了“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協商會晤”,導致中蘇二黨關係完全破裂和交往中斷。美國此時升級越南戰爭,顯然是配合蘇聯南北夾擊中國。
美國的西太平洋盟友韓國、中華民國、泰國、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也出兵,使戰爭呈現為以美軍為主、多國參戰、以“南打北炸"為基本特征的局部戰爭。值得指出的是,美國發動的越南戰爭的高潮是1966-1969年,而這四年恰恰是中國“文革”的高潮,時間完全重合。請看美國侵越增兵數據:1965年底,已達184300人,1966年底,增至385300人,1967年底,增至485300人,1968年年中,增至525000人,1969年1月,達到頂峰——542400人。筆者認為,美國顯然是趁中國內亂之機,擴大越南戰爭,一旦中國“文革”嚴重失控,美國將乘機占領北越,並侵略中國領土。“文革”宣告中蘇二國徹底決裂,蘇聯在中蘇邊境百萬大軍壓境,不排除與美國南北同時攻入中國的可能性,這取決於中國“文革”的演變和中國抗美援越戰爭的進行以及中國的軍力。
1965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因認為美國擴大越南戰爭嚴重威脅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而嚴正表明援越抗美,並下達《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備戰工作的指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隨後應北越政府的要求,向其派出防空、工程、鐵道、後勤保障等支援部隊。1965年6月至1968年3月,先後入越部隊達32萬餘人。
1968年1月30日,北越發動規模空前的春節攻勢,兵力超過32.3萬北越軍隊和越共遊擊隊對200多個市鎮和農村地區發動“總攻擊——總暴動”。春節攻勢從軍事上看北越和越共遊擊隊並未取得成功,自身損失大,然而,從政治上看,這場進攻給美國上自總統下至普通民眾造成了心理上的強烈衝擊和震撼,是一場攻心奪誌的較量。1968年10月31日,約翰遜宣布暫停全麵轟炸北越。但是,筆者認為,僅憑這次春季攻勢不足以導致越南戰爭的轉折(中外學術界有這樣一種觀點,認為是1968年春季攻勢導致了越南戰爭發生轉折),還有二個重要因素:中國國內局勢的穩定和中國軍力的突破。中國知識青年從1969年開始大規模上山下鄉運動,1969年4月中國九大召開,宣告“文革”最激進的時間結束,中國局勢基本穩定下來。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後,1966年試射第一枚裝載核彈頭的地對地導彈,1967年6月17日試爆第一枚氫彈,1970年中國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中國軍力的突破讓美國看到不但在越南戰場短期無法取勝,而且不敢跟中國直接交戰,更沒有希望侵略中國領土,加之美軍在越南傷亡慘重,故讓尼克鬆上台撤軍。所以,1969年1月20日尼克鬆就任美國總統後,推出戰爭越南化政策,希望使美軍從越南脫身。同時,尼克鬆發現要從越南體麵撤軍需要中國的幫助,而且,一個擁有核武的國家被封閉是危險的,故而希望與中國關係解凍。而毛澤東在中蘇斷交後中國二麵受敵,如果與美國和解將衝出圍堵。所以,毛尼握手首先是中國的勝利,它 不僅加速了越南停戰,而且是冷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1972年3月,越南北方軍發動春季攻勢,越過非軍事區進行戰略進攻。次年,美國被迫與越南南、北方在巴黎簽訂和平協定,美軍撤離越南。1975年1月,越南人民軍發起了決定性攻勢,4月30日攻占西貢。1976年7月,北方統一南方,越南戰爭結束。
史學界對“文革”和冷戰的關係研究不足,筆者在這裏簡要概括幾點如下:
1)“文革”的高潮1966-1969意外地觸發了越戰的高潮,二者時間完全重合,其原因是美國想乘中國內亂和中蘇關係決裂之機控製整個越南,與蘇聯對中國進行南北夾擊,伺機侵略中國領土。
2)“文革”導致了美國冒險投入重兵在越南戰場意圖與中越進行一場決戰,沒想到中國雖然陷入內亂和中蘇邊境承壓,卻並有沒有影響援越抗美,結果美國損失慘重,戰略失敗,步入深淵。當“文革”高潮結束,中國局勢恢複平穩,而且中國核武進一步提升,美國已無可乘之機,不得不考慮撤兵止損。
3)“文革”雖然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災難,但沒有“文革”就沒有中美關係的改善,因為,正是“文革”宣告了中蘇關係完全決裂,中美才可能改善關係;正是“文革”讓美國在越南陷入泥沼,美國為了拔出泥沼,才肯放下姿態,改變對中國20餘年的封鎖圍堵政策,以便中國幫忙讓美國體麵在越南撤兵。毛尼握手標誌中國衝出美蘇圍堵,但美國願意與中國改善關係,主要不是史學界的定論——聯中抗蘇(因為美蘇本來就是暗中勾結),而是為了求中國幫忙從越南體麵撤軍,以便讓美國從越戰帶來的政治、軍事、金融、經濟等全麵危機中解救出來,同時,看到中國因為核力量的增長已經封鎖不住。
4)“文革”意外地促進了中國恢複聯合國合法席位,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外交的最大勝利。
5)“文革”因為內部清除了親蘇派,可能使中國在1991年意外地沒有與蘇聯一起解體。當然,這一點尚是一個猜想,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曆史解密來驗證。
以上幾點主要從國際關係看“文革”,並不是對“文革”的全麵評價,也不意味筆者對“文革”的肯定,事實上筆者一直對“文革”持否定態度。
4.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發生時間是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是中國軍隊對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侵犯中國領土的反擊。印度軍隊從1961年開始就在中印邊境推行蠶食中國領土戰略,到1962年9月與10月達到高潮。印度在10月12日對中國發出宣戰,中國被迫應戰。中國軍隊是同時在東段和西段發起進攻,第一階段重點在東段,中國10月24日即取得藏南大捷,中國提出停止衝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爭端的建議,並命令東線反擊部隊停止追擊,印度當局拒絕和平建議,繼續增兵。中國於10月28日結束了第一階段戰鬥。印度在11月大舉增兵,進行反撲,中國在11月16日發起第二階段戰役,於11月20日收複了西段3.3萬平方公裏領土,中國於11月單方麵宣布撤軍,凱旋而歸。印度這次發起中印邊境戰爭,並不僅僅是為了奪取中國領土,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與古巴導彈危機配合(古巴導彈危機時間是1962年10月22日至11月20日,與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時間重合),試圖給美國製造發動核戰的機會,美國借機對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基地和核設施發起攻擊,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扼殺於搖籃中。所以,印度發起的中印邊境戰爭實際上是美蘇印古四國合謀與古巴導彈危機相互配合為扼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於搖籃之中的一次特殊戰爭,詳細分析見筆者文章《古巴導彈危機與中印邊界戰爭同步進行 目的摧毀中國原子彈設施與基地》。在毛澤東的英明決策下,中國軍隊以壓倒性的英雄氣概贏得了反擊戰勝利,而且適可而止,有理有節,不僅捍衛了中國邊疆,而且挫敗了美蘇印古的一起重大陰謀,保衛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順利進行。如果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被美蘇扼殺於搖籃中,中國崛起夭折,今天的世界格局就會大不同。
5. 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
越南在1976年南北統一後,逐步全麵倒向蘇聯,從反華排華,發展到邊界爭端,以及侵略柬埔寨,欲控製印度支那半島,與蘇聯一起對中國形成新的南北夾擊。可能美國在1973年從越南撤兵後,與蘇聯密謀,讓蘇聯控製越南,支持越南控製印度支那半島,對中國形成新的包圍。雖然中美在1978年12月16日發表公報建交,但越南立即在1978年12月25日派遣25萬大軍侵略柬埔寨,此舉威脅了中國南部安全。在鄧小平主持下中國於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進行了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打擊了越南稱霸印度支那半島的野心,破除了蘇越對中國的南北夾擊,達到了戰略目的,為中國順利進行改革開放掃除了一個障礙。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本質上是中國在冷戰背景下的一次反圍堵戰爭。1979年3月16日之後,中越之間大的戰爭結束了,但邊境小衝突仍然持續不斷,廣義地說,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一直持續到1989年才結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