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華裔作家兩個兒子先後離世的新聞,很是感慨,特別是讀到她的原生家庭的故事,想象她可能對她自己小孩帶來的傷害,很是心疼小孩子們。
我每天看著我的桌上滿滿的小孩子們從小到大的照片,各種回憶都會浮現,哪怕一天隻有一秒鍾的時間,足以感覺幸福滿滿。
然後突然想起自己的母親,她的桌上從來沒有我的照片,當我拿出我二十多歲照片時,她說她不知道我那個時候是那樣的發型。 好吧,當我拿出我的嬰兒時期照片時,她居然說那不是我,沒有認出來。當時我是有點鬱悶的,但是仔細想想,這也許並不令人吃驚。她退休前是高中教師,非常認真工作的一個人,好像還有許多出差。我們小時候都是從18個月開始全托(寄宿幼兒園)到上小學,那個年齡段父母的愛絕對是缺乏的。那時候的全托是很貴的,一個小孩就是一個人的工資,幸好孩子們的年齡差,不是同時都全托。
後來母親說,我一周回來一次就周日,非常粘人(難道二三歲的小孩子粘父母不是正常的嗎?),她不勝其煩,恨不得馬上送我回托兒所。有時候父母雙雙出差,我連一周一次都見不到他們,被老師領回家,那個時候的老師真好啊。
後來上學後在家的日子,母親工作中的煩惱比如班級裏的學生調皮搗蛋不好好上課之類也會帶到家裏來,對她自己的小孩子有點喜怒無常。雖然我從不懷疑母親對我們的愛,但是傷害也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她不是一個敏感的人,完全無意識她的行為對非常幼小孩子的傷害。在長大後我指出她這些事情,她還老是說,為什麽我不檢查自己,而把責任推在大人身上。好吧。
至於我父親也是沒有多少幫助,基本上是煽風點火的角色。
我後來發現我和自己小孩的關係也會反映出我原生家庭的問題。我自己花了很久時間,審視自己的原生家庭,以及和自己小孩的關係,這是一個治愈的過程,非常不容易,幸運的是,我非常早意識到這個問題,自己學習並作出許多改變,現在我和自己小孩子們的關係非常緊密。但是和母親的關係一直比較疏離。
我早就不怪她了,時代造成,她沒有這個視野也沒有這個能力,她隻能做她認為對的事情。幸好她是一個本質非常善良的人,也有對自己孩子足夠的愛,現在的晚年也足夠幸福。
所以我很理解那個華裔作家,她得到的傷害可能不能修複,她的愛自己和愛小孩的能力可能也大打折扣,她對她自己孩子的傷害也許她自己也是無能為力。
她不停地寫作就是本能地在治療自己,可惜悲劇還是發生了。
心疼這個當中的每一個人。
附: 三歲時在宋慶齡上海中福會托兒所
你說得對,什麽都是定時的,老師管這麽多孩子,doesn't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anybody。
神奇的巧合!私聊吧。
I have three kids now and I make sure the trauma in my childhood would never happen to them. They will get lots, lots of love from us for many, many years now and in the future.
“樓主字裏行間尤其文末最後一句流露出的悲天憫人情懷令我感動”
--------------
謝謝你讀出文字後麵的情懷,知音!
“你這些不算創傷,最多是父母疏於責任,和那些語言和精神虐待小孩的完全不是一個層麵的。”
-------
你說的一點不錯。
但是語言和精神虐待很難界定,有時候也會以父母愛為小孩子好的形式出現,國人流行的推娃一不小心過了界,就是虐待了。小孩子真的很脆弱。
保護兒童,人人有責,
“全托的孩子真是缺愛。父母也是沒辦法吧?”
-----
父母確實沒辦法,那個時代。但是影響會延續幾代人,代價不可估量。
那個年代要操心的事情很多,如果不是狂躁性的一般小憂鬱不容易被察覺。許多在成長過程中被治愈,本人也許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得過憂鬱症了。
謝謝來訪.
謝謝分享。讀後很感慨。那個年代的烙印。我家五個孩子,基本上都是大孩子管小孩子。大家都活了過來, 都過的不錯。該怪誰?身不由己,命運的安排。
很喜歡讀這類博文。自己寫的,來自於自己的生活。大家留心一下,文學城有許多博主靠轉貼, 或者東抄寫西湊活而來。“
---------------------
農村長大父母不管不等於沒有愛,小孩子需要的是很多的愛,來自父母,來自身邊的人。
父母出大錢送寄宿也是愛,但是都不能代替父母的耐心陪伴。大管小有時候是大的代替父母的角色。還要看個人的皮實程度,有的孩子更加敏感,需要更多的關懷。同樣環境也不是每個人反應一樣的,總之對童年創傷的認識是文明的發展,以前中國比較缺乏這個。
謝謝你對博文的讚揚和喜歡。不知道為啥有人東抄西湊還要寫博文。可能為了以後的墓誌銘:【這裏躺著的是曾經的文學城大咖】 :)
-------------------
希望你足夠堅強,沒有讓童年經曆影響到你的成年生活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