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勤於學習,善於自省,變教訓為經驗,從失誤趨成功。勇於開拓,敢於進取,繼往開來,譜寫新章。巴郞身處環境、社會、以及自身的發展變化之中,耳聞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筆錄存之,欲與文友們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茂子野遊》125長壽三倒拐

(2025-11-09 01:07:22) 下一個

《茂子野遊》125長壽三倒拐

 

一一

在重慶長壽區的長江邊,有一條陡峭的石板老巷子,直通長壽老縣城。巷子中,許多地方呈“之”字狀拐來拐去,因而老巷子又被稱之為“三倒拐”。

 

年輕時,我到長壽的表姐家去玩,曾經走過這條巷子,但終因年歲久遠,印象已經模糊,隻記得老街旁有一個纜車,人們可以乘坐纜車往返於長江碼頭到縣城。這次路過長壽,是肯定要抽出時間去逛一逛。

資料介紹,這條老巷子始建於宋代,興盛於明清時期。最能體現其特色的就是“三倒拐”。當地說爬三倒拐全身汗,下三倒拐腳打顫,我認為那是相對於下苦力的棒棒和老年人而言。象我這樣的健碩老漢,走這樣的老巷子不過小菜一碟。有好事者數過老巷子的石梯,據說達五千餘級。石梯依山勢陡峭且來回迂回,如果是第一次到三倒拐,定會歎為觀止。

 

我乘坐縣城免費攬車下到江邊,然後沿老巷子石梯一路上行。其間仍能看到明清時期的街巷遺跡、民國時期的店鋪遺址,院落及老民居。許多民居已經坍塌,近2公裏長的老巷道中,已少有人居住。在這條陡峭的老巷子中,更少有我這樣悠閑的路人……

 

閑遊三倒拐老街,突然想起N年前長壽區投入巨資打造的“長壽古鎮”。因為缺少曆史積澱,而今遊人寥寥,可謂失敗之極。試想,如果當初政府部門將三倒拐老街加以打造,憑借其曆史文化底蘊,其在長江航運的地位,其獨特的地理特點,三倒拐必定比“長壽古鎮”這類人造景觀更能吸引遊人。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