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雜陳的四年: (一) 誤人子弟
千軍萬馬獨木橋,可惜命運開玩笑。
腹中無墨無胸襟,荒廢時光師老幺。
對大多數人來說,大學四年是人生中最值得留戀的甜美時光。可對我而言,則是百味雜陳,酸甜苦辣。從情感上講,是一段不情願提起的四年。但這又是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部分。
77年高考過獨木橋成為了時代的寵兒。四川高考先填誌願後考試。在不知道分數的情況下隻能猜測和碰運氣。英文專業考生的英文成績(包括口試)隻作為參考分。換句話說,四川英文專業考生總成績是可以報考任何文科專業的。
文革剛結束,左的流毒仍然泛濫。沒人知道政治審查這一關會有多嚴格,不敢報考外語學院避免涉外。隻能是綜合大學英文係或師範學院英文係。沒有達到重點大學分數線(240分),但英文筆試89分和口試A。在考生中名列前茅。上不了川大,讀西師足矣。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關鍵時候母親那位在西師的 好朋友 (教務長夫人)嫌麻煩,就一腳把我踢到剛剛從三年製大專升級到四年製大學的重慶師範學院。人生道路就截然不同了。
冥冥之中似乎早有安排,或者說是命吧!正好碰上師專升級。諷刺的是,小學讀的是師專附小,大學接著讀師專(師院)。後來在師專附中教書乃是後話。
十年浩劫百廢待興,師老幺名義上升大學了,但實際上還是大專。底子太薄,各方麵條件都非常差,特別是師資和住宿兩方麵。報到後係裏二十幾個男生在禮堂睡上下鋪。一個學期後才有了宿舍。
物質條件是可以克服的,總比修地球好吧!師資太差則無法將就。常言道名師出高徒,大學是人生中的黃金時光,對未來影響極大。機會難得,同學們都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學習積極性非常高,但也需要好老師引導呀。師老幺本來好老師不多,而且多在傳統的大係,如中文係和數學係。與其他係科相比,英文係最年輕最小,底子特別的薄。
唯一的付教授,是母親50年代初在哈爾濱外國語學院學俄語的同學。喝過洋墨水,是否拿到學位就不得而知。按照中國人愛麵子的習俗,如果是某某大學的碩士博士,一定會講出來。如果不提,通常就不是。
五十年代是俄文的天下,六十年代初,中蘇分手後不到幾年就是文革。就算是留過美的,恐怕也差不多都還給老師了。學問之道,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特別是外國語文,語言環境非常重要。
幾位中年老師是文革前英文係畢業的,沒搞兩年業務就去幹革命了。文革十年可沒人敢走白專道路。就算是學了點東西恐怕也都荒廢了。所以從學術上來看,四年大學基本上是自學。
師道尊嚴不知道是精華還是糟粕。天,地,君,親,師,中國文化中教師地位崇高,但任何行業都是良莠不齊。不能一概而論。越是沒有水平的老師架子越大。生怕被學生看不起沒了麵子。越有水平的老師越沒有架子。真本事擺在那裏,根本就沒有必要去端。
在聽說課上,畢業於上海外院的某老師看我沒有做筆記,認為瞧不起她。就故意叫我站起來複述一個長長的故事。司馬昭之心人人皆之,不記筆記看出不出醜。也可能是殺雞給猴看,給自己立威。可惜弄巧成拙,長長的故事幾乎被百分之百地重述了一遍。搞得她非常難堪。其實學習有各種不同的方法。並非一定要記筆記。
精讀課的老師,包括那位教授好不到哪裏。預習過教材,上課時沒有好講,總不能重新把課文重讀一遍吧!那怎麽辦呢? 幾十分鍾的課總要混過去吧。結果天天在課上樞英文介詞的用法,到了一種瘋狂的程度。真是應該改名為介詞課。介詞固然重要,但隻是英文的一小部分。難道學英文就是僅僅學習介詞嗎! 豈不是因噎廢食!
既然講介詞的用法,考試當然也是主要考介詞的用法。為了應付考試,同學們就比誰會死記硬背課文中的介詞了。誰最有耐心去背。誰的成績就最好。以這種方式學習英文還有什麽樂趣和積極性可談?
有一位同學在畢業時得以留校當老師,就是靠死背介詞背出來的所謂的好成績。其他方麵的能力都不怎麽樣。這樣的人留校當老師豈不是接著誤人子弟嗎?
師老幺本身太差連其請來的外教都不怎麽樣。大學二三年紀時從印第安那州哥盛學院來了一個白人女老師教英文作文。上課感覺不到學到什麽東西,有點東一鋃頭西一棒子的感覺。大家都不明白到底要教什麽。
最搞笑的是走讀生大姐的作文被譽為最佳。一讀完全不知所雲,笑掉了大牙。在全年級中,她被公認為學習最差的幾個之一。寫作是任何語言最難的部分。如果整體英文太差,怎麽能夠寫得出好文章呢?
古人雲,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如果是曆史的客觀因素造成了老師們學術水平不高,可以說不是他們的錯。但是學風則是人的主觀行為了。學風不正沒有什麽借口,是不可原諒的。
通常情況下,學校有多少本科生考上研究生是衡量學校教學質量和培養人才的標準。考上得越多就說明學校教學水平越高。另一方麵,努力進取也是一種正能量,應該鼓勵學生考研,並積極支持才是。
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大學四年級考研時,係裏出了一個規定。凡是參加研究生考試的同學均不在係裏留校當老師的名單上。明明白白地反對報考研究生。美其名曰說考研的同學不會安心留下來教書。
天方夜譚,作為學院不是應該鼓勵學生努力上進! 怎麽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不知道是不是有自知之明-教得太差呢,還是根本就不明白應該鼓勵學生上進這個道理。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傳道,授業,解惑,卻沒有一樣沾上了邊。不光是學術水平太差,而且又無師德。不斷地誤導學生,抹殺學生的學習樂趣。大學四年這麽寶貴的光陰就這樣浪費了。真不知道是該用酸甜苦辣的哪一味來形容這一段經曆?
後記:
常言道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還有一句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幾十年過去了,還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當年參加研究生考試的同學中(不到十人)出了兩個美國法學博士,一個美國教育博士,一個美國醫學博士,最不及的也是一個複旦大學文學博士。
不是考研不能留校嗎?回顧往事,最應該留校的三人,其中一人為美國開業律師,一人為紐約大學講席教授。最差的一人也是武漢大學比較文學教授。與當年留校的同學相比,那就是月亮與星星的差別。真的是應了那句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那句話。
回想起來,學校也算是有自知之明。有詩雲,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需大海做波濤。當年的師老幺,就算現在的重慶師範大學,廟還是太小,留是留不住的。不知道當年做出這樣決定的老師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