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太門西》:山上長弓 著
後記一:高麗王國(1)
朝鮮曆史上曾有過一段三國時期,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百濟最小,僅占據朝鮮半島東南一角。新羅占據朝鮮半島南部和中部。高句麗最大,這個源於中國境內的王朝在全盛時的版圖包括朝鮮半島北部,中國東北大部,以及俄國遠東沿海部分地區。
高句麗及朝鮮半島各朝代與中原王朝的關係複雜,一方麵接受中原王朝的冊封,奉中原王朝為宗主國。另一方麵又常與中原打仗,想擺脫中原王朝的控製,戰爭有勝有負。
在唐高宗時,高句麗發生內亂,唐朝出兵幹涉,唐軍與新羅國聯盟,先消滅了百濟,後又征服了高句麗。高句麗這個被朝鮮人視為民族發祥地的七百年王朝至此滅亡。
唐朝的這次東征占領了一百七十六座城、獲人口近七十萬戶,將整個高句麗納入唐朝版圖,朝鮮半島隻剩下一個位於半島南部的新羅國仍由當地人統治。
唐朝將占領的土地劃分成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個縣,在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作為統治機構。
唐朝名將薛仁貴在這次征戰中戰功卓著,攻破平壤。朝廷升任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率兵二萬人駐守平壤,管理整個高句麗舊地。
但唐朝在征服高句麗後不久又與西邊的藏族王國吐蕃開戰,爭奪西域和青海地區,朝廷又把薛仁貴從朝鮮半島調到青海作戰。
新羅國見唐軍西調,便趁機挑動原高句麗和百濟的反唐勢力造反,後來幹脆直接參與,引發唐羅戰爭。
唐朝正與吐蕃打仗,無力再派大軍東討新羅,留守朝鮮半島的唐軍與新羅打得艱苦,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七年。後來都打不動了,最終達成協議,唐朝將安東都護府從平壤遷往遼東,並將大同江以南地盤交給新羅,兩國休戰。至此新羅控製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
以後幾年,那些仍然由唐朝統治的原高句麗的地盤也逐漸被重新崛起的渤海國蠶食,唐朝基本放棄了東征高麗的戰果。
隨後是契丹崛起,滅掉渤海國,建立遼國。再後來又是女真崛起,滅掉遼國,中原王朝再也沒有占領過白山黑水的東北地區,反倒是被從這裏發祥的少數民族王朝侵占。
…
薛仁貴在統治朝鮮半島期間就是一個土皇帝,權勢之大,人人巴結,新羅國更是將公主送給了薛仁貴做妾,這個公主還給薛仁貴生了個兒子。
薛仁貴離開朝鮮半島時沒有帶走新羅公主和兒子。他在中原已有家室,公主和孩子去了也是受氣。他在外打仗,又無法照顧他們娘倆,還不如讓娘倆留在新羅,有新羅皇室照顧。於是公主就帶著孩子回到了新羅娘家。
公主和孩子住在皇宮,雖然衣食無憂,但身份尷尬。新羅與唐軍從盟軍成了敵人,打了多年仗。而公主是一個被唐軍占領者遺棄的人,免不了被人在背後指指點點。孩子更是侵略者的後人,不受人待見,沒有人跟他玩。公主心情鬱悶,積憂成疾,不久就病逝了。孩子孤獨的長大,十六歲就離開了皇宮,獨自闖蕩遊學。
這孩子後來創辦了《崇教書院》,研修中原文化,廣涉儒家、道教、佛教和漢文詩書。這在當時是受到新羅朝廷認同的,那時漢文是朝鮮半島各國的官方文字,當地的朝鮮話隻是口頭語,並沒有文字。朝鮮文字是幾百年後才創立的,那時中國已經是明朝了。其實曆代朝鮮王朝什麽都學習中原漢王朝,除了用漢字和學習漢文化,就連朝廷官製都是三省六部,與中原王朝一樣,完全是中原王朝的翻版。
在新羅王朝二百多年的曆史中,崇教書院對朝鮮半島的文化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新羅時期儒家思想盛行,貴族和士大夫子弟接受九年製儒學教育,並開始了科舉製度。文學也是蓬勃發展,文人輩出,不少新羅文人的詩詞還被《全唐詩》收錄。而佛教更是在朝鮮半島迅速傳播,形成涅槃宗、法性宗等五派,以及鳳林山、須彌山等禪宗九山,稱之為五派九山,佛教一度成為新羅國教。
在新羅王朝後期,由於召集了不少高僧編寫萬卷《高麗大藏經》,崇教書院改名為《崇教寺》。與其他佛教寺院不同,崇教寺是一個書院和寺院的合體,有和尚寺院,也有學子們的書院。參於撰寫高麗大藏經的有僧人,也有文人學者,甚至有士大夫。由於《高麗大藏經》的最後版本雕刻在木板上,為此還招集了不少雕刻師。
崇教書院仍由薛家主持,這個薛家就是當年薛仁貴和新羅公主的後人,已經沒有人知道他們的身世,隻知薛家是書香世家,當世大儒,非常受世人敬重。
與曆史上大多王朝一樣,新羅王朝經過二百多年的統治逐漸腐敗,在新羅真聖女王統治時期,已是綱紀廢弛、盜賊蜂起,府庫虛空,朝廷又橫征暴斂,引發大規模農民暴動,各地貴族也紛紛割據,朝鮮半島又進入混亂大戰時期。
各勢力中新羅貴族弓裔的勢力最為強大,弓裔在高句麗故地建立後高句麗。但弓裔性格殘暴,多疑易怒,殺妻殺子,百官和平民經常無故被殺,引起了眾怒。其部下諸將便擁立大將軍王建為王,弓裔落荒而逃,途中被百姓所殺。
王建奪權後,滅掉新羅殘餘,征服各地叛亂和割據,再次統一朝鮮半島,開創了曆時五百年的高麗王朝,國都開京(今朝鮮開城)。
高麗王朝太祖王建有一大堆兒子,王建駕崩後兒子爭奪皇位,皇位在兄弟之間傳來傳去,先後有三個兒子當過皇帝,分別是長子惠宗、三子定宗、四子光宗。光宗登基後對皇族大清洗,消除對皇位有威脅的人,總算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是為景宗。但景宗死後皇位又落到堂弟手中。
這裏就涉及到高麗王朝的一段宮廷辛密,主角是景宗的兩位王妃:獻哀王後和獻貞王後。這兩位王妃是親姐妹,而且還是景宗的堂妹,是景宗的皇叔的女兒,這可是親上加親。
獻哀王後為景宗生了一個兒子,就是以後的穆宗,而妹妹獻貞王後還沒有為景宗生兒育女,景宗就駕崩了。
景宗死時獻哀王後的孩子還是個幼兒,獻哀王後和獻貞王後兩姐妹一合計,肥水不流外人田,就把她們的親哥哥推上了皇位,也就是景宗的堂弟當了皇帝,是為成宗。
以後的事情就出在這兩姊妹身上,獻哀王後和獻貞王後兩人年紀輕輕就成了寡婦,當時年齡都不到二十,耐不住寂寞,守不住寡,就紅杏出牆,與人私通。
先是妹妹獻貞王後居然與自己的親皇叔、太祖皇帝的十三皇子搞上了,還生了一個兒子。兩人私通一直沒人知道,直到宮中一次火災,人們救火時發現獻貞王後肚子大了,這才露餡,震驚朝野。
宮中出了這醜聞,成宗皇帝大怒,這不是倫亂嗎?妹妹獻貞王後和皇叔生的孩子是自己的外甥呢還是堂弟?輩份都亂了。
成宗皇帝流放十三皇叔,幽禁妹妹。獻貞王後不久就憂鬱去世了。成宗對獻貞王後留下的孩子還不錯,這孩子畢竟是太祖的骨血,就賜封這孩子“大良院君”,交給獻哀王後撫養。
誰知獻哀王後也不是一個耐得住寂寞的人,早已與一個叫金致陽的娘家親戚勾搭上了。據《高麗史》記載,金致陽在男女之事上天賦異稟,此人陰莖碩大,能轉動車輪(性奸巧,陰能關輪),深受獻哀王後的垂青。金致陽經常裝成和尚入宮與王後廝混,後來也搞大了王後的肚子,生下一個私生子。
高麗宮廷的這個亂,成宗皇帝那個氣喲,自己的這兩個妹妹給他整出這種事來,他要殺人了。
成宗下令把金致陽推出去砍了,是獻哀王後苦苦相求才饒了金致陽一命。畢竟獻哀王後給先皇景宗生了個兒子,成宗自己不能生育,獻哀王後的這個兒子就是王儲。母憑子貴,成宗沒有幽禁獻哀王後,隻是把金致陽趕出了京城,流放到邊遠之地。
這樣獻哀王後就獨自帶著三個孩子,先皇的遺孤、自己與金致陽的私生子、妹妹的私生子。
如果這隻是皇家醜聞也還罷了,由於這兩個私生子,後來還鬧出一次宮廷政變以及一連串血腥事件。
成宗去世後獻哀王後的兒子登基,是為穆宗。穆宗長期生活在母後的淫威之下,對母後唯命是從,獻哀王後實際掌控了高麗王朝。獻哀王後在《千秋殿》攝政,這就是朝鮮曆史上話題最多,最具非議的“千秋太後”。
千秋太後攝政後就把金致陽從流放之地調回京,並命他負責內宮宿衛,也就是擔任宮廷護衛頭目。金致陽從此可以名正言順的出入太後的禁宮,方便兩人的私混。
千秋太後和金致陽兩人越來越放肆,後來公開雙宿雙飛,日夜縱情聲色,無所顧忌。
千秋太後不久又任命金致陽為閤門通事舍人,沒幾年又晉升為右仆射兼三司事,相當於宰輔之位。
金致陽仗著太後的寵愛,幹涉朝政,安插黨羽、排除異己,半個朝廷都成了他的人,一時權傾天下,連對穆宗皇帝他都愛理不理。
穆宗看在眼裏,恨在心裏,多次想處置金致陽,但害怕母後,手上又沒有實權,隻有忍氣吞聲。
千秋太後對金致陽的行為不聞不問,聽之任之,她已墜入金致陽的情欲陷阱不能自撥,徹底被金致陽操控了。
其實金致陽接近太後是個陰謀,金致陽是被推翻的新羅王朝皇室後人,他有一個野心,要複辟新羅王朝。他精心策劃,勾引太後是第一步,與太後生個兒子是第二步,控製朝政是第三部,最後一步就是把自己的兒子推上皇位。如果成功,那麽高麗王朝就要改姓金了,金家的新羅王朝又複國了。
但這個計謀有個難以愈越的坎,金致陽與太後的兒子名不正言不順,其身份容易被人挑戰,無法與血統純正的皇家子弟相比。
說來讓人難以置信,高麗太祖有二十五個兒子,由於王室近親結婚導致生育質量差,皇子皇孫命都不長,而且大多還無法生育,以至於高麗皇族男丁稀少。到了千秋太後時,高麗太祖的皇太孫就隻剩下兩個人了,一個即千秋大後的兒子穆宗皇帝,另一個就是大良院君,也就是千秋太後的妹妹獻貞王後與十三皇叔生的那個私生子。
而更絕的是穆宗也不能生育,後繼無人。這點連金致陽都沒想到,高麗皇室要絕後了,天助我也!隻要除去大良院君,自己的兒子完全有繼承皇位的機會。所以當金致陽的兒子一出生,金致陽就要把大良院君弄死。但獻哀王後那時還不是太後,沒有那個膽子,她就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在那以後,獻哀王後每天都對大良院君喊罵,動輒訓斥,到後來幹脆就把這孩子趕出宮,說她管不了這個頑童,要送到崇教書院管教。
此事成宗皇帝也沒有反對,他知道這孩子不受獻哀王後待見。一個沒有爹娘保護的孩子在宮中日子難熬,還不如送出去好些。崇教書院是高麗最有名望的書院,而院主又是德高望重的大儒,孩子在那裏比在宮中安全,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成宗皇帝多少也對妹妹獻貞王後之死有些內疚,不想這孩子在宮中被人欺負。
但獻哀王後用心險惡,她沒有把大良院君送到崇教書院,而是送到同在一處的崇教寺,交給方丈,說要給這孩子剃度,當個小沙彌, 這就斷了這孩子爭奪皇位的可能。
太後攝政以後,金致陽逐漸控製了朝廷,他覺得時機成熟了,就攛掇太後把他倆的私生子立為王儲。太後也有這個意思,當時己經沒有可以繼承皇位的太祖直係男丁,穆宗死後皇位隻能傳給皇族中的遠親。太後心想那還不如把帝位傳給自己與金致陽生的兒子,高麗王朝姓王姓金她無所謂,反正皇帝都是她的兒子,她仍然是太後。
誰知這時發現那個被趕出皇室,送到崇教寺的大良院君並沒有剃度,已經娶親成家了,還生了一個孩子。
千秋太後和金致陽這一驚非同小可。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原來大良院君被送到崇教寺時還是個娃娃,年齡太小,寺裏的僧侶們沒有帶過娃,都不知道怎麽照看這小娃娃,就把他送到崇教書院,請院主夫人帶為撫養,等這孩子年紀大一些,能夠自立了再剃度。
大良院君就這樣在崇教書院長大,讀書識字,學習詩詞歌賦,閱讀百家文章。這孩子聰悟仁惠,記憶力超強,讀書過目不忘,深受書院眾人的喜愛。孩子長大後又開始研究佛經,幫助編寫《高麗大藏經》。
這麽多年崇教寺一直沒提起過剃度之事,好像把此事給忘了。
崇教書院院主有個女兒叫羽姬,小名羽兒,年歲與大良院君差不多,一起長大,青梅竹馬,兩小無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