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長篇小說《太門西》連載159:第53章:郵亭一夜(3)

(2024-05-29 18:10:21) 下一個

長篇小說《太門西》:山上長弓 著

第53章:郵亭一夜(3)

陶穀太喜歡這個女人了,既淫蕩又風趣,既美麗又聰明,還會演戲,唱做具佳,太有趣了,讓人愛不釋手。

婦人也很高興,這老夫子還挺有趣的,別看他表麵上道貌岸然,骨子裏卻是個風流狂生,還真有點喜歡他了。

婦人看陶穀樂的那個樣子,心中得意,心想此時就是要陶穀背叛趙匡胤、出賣宋國,怕也是答應了。

婦人雖是在做戲,但也有自己的考量,她心想陶穀是個大人物,說不定那天還用得著他,何不給他留下一點念想,也給自己留條後路,所以才這麽買力表現。

一夜瘋狂,直到第一聲公雞打鳴,婦人才催陶穀回去,免得被人發現。陶穀還有些不願意,但婦人勸說晚上再來,陶穀這才依依不舍的離開。

陶穀回房後倒頭就睡,這一覺睡得舒坦,睡得踏實,好長時間都沒有睡過這樣的好覺了,一覺醒來已是午後。

陶穀吃過午飯後就不停的看日頭,隻盼太陽早點下山,好去與他的嬌娘幽會,再唱一出《梅花三弄》。他連詞曲都想好了,真的個心癢難搔。

他已下決心把這婦人帶回汴京,這婦人雖不是妙齡女子,但卻充滿了成熟女人的韻味和風情。她善解人意、溫柔體貼、配合默契,而且才藝雙全、聰明風趣,春宵一度更是妙不可言。跟這種女人在一起才叫活著。

眼看太陽偏西,天色漸晚,陶穀更是期待激動。但偏偏這時候皇宮派人來接他,江南國主要召見他。

什麽?江南國主不早不晚,偏要這個時候召見他?陶穀很是失落,但他來南唐就是為了見江南國主,他等了這麽長時間,當然不能錯過這個機會。

陶穀跟隨來人去見國主,他隻希望能早點回來,不要讓娘子等久了,在他心裏已把那婦人當成娘子了。

江南國主李煜在卸花園荷花池的涼亭設家宴招待陶穀,陪席的隻有宋齊丘和韓熙載。

這裏安靜,晚風習習,荷花飄香,甚是愜意。

李煜把見麵安排在這裏,也是因為這裏被荷塘隔開,方便說話。

李煜甚是隨和,陶穀自恃是上國大臣,也沒有把李煜這個屬國的國主當皇帝看,雙方就像平常人聚餐,沒有拘束。

幾杯酒之後陶穀歎息一聲說:“江南好地方呀,可惜好景不長。”

宋齊丘問:“陶學士何出此言?”

陶穀說:“我大宋陳兵江北,南下江南指日可待,戰亂一起山河破碎,這錦繡江南將毀於一旦。”

宋齊丘說:“陶學士言之有理,為了天下百姓蒼生,學士何不勸你家主君退兵,你我南北兩朝和平相處?”

韓熙載也附和著說:“陶學士孔門弟子,心念天下蒼生,韓某著實感動,學士如能說服貴國皇帝退兵,使黎民百姓免遭戰火之災,這可是功德一件呀!韓某代表江南百姓先行謝過了。” 說完端起酒杯敬了一下陶穀,也不管陶穀臉色有多難看,自己先行喝了,一飲而盡。

陶穀是來說服南唐歸降,宋齊丘和韓熙載兩人一唱一和, 一上來就把他的嘴堵住,反而要宋國班師回朝。

陶穀心中有氣,但暗想不能讓他們看出來,否則這兩就更上臉了。他喝了一口酒壓壓情緒,然後老神在在的說:“要想避免戰亂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

宋齊丘說:“如此便說來聽聽,願聞高見!”

陶穀說:“這其實很簡單,隻要你們歸順大宋,這樣就不用一刀一槍,不流一滴血,不傷一條命,中原江南和平統一,皆大歡喜!” 

陶穀末了還不忘加上一句:“這對各位來說也是一件功德,陶某代表江南百姓先行謝過了!”

這家夥嘴也厲害,把剛才韓熙載說他的話原數還了回去,說完端起酒杯向韓熙載一敬,一飲而盡,就與韓熙載剛才的做派一樣。

宋齊丘臉色變了,他冷冷的說:“陶學士說笑了,江山國土豈能拱手相讓?敢問陶學士,如果有人要霸占你的家宅田產,你能拱手相讓嗎?這事就算我們同意,江南的百姓也不會答應,勢必反抗到底,陶學士休再提及此等無稽之事。”

陶穀冷笑說:“你拿什麽反抗?在我大宋鐵騎麵前一切反抗都是徒勞,隻是徒增傷亡而已。你問我如果有人要霸占我家財產我該怎麽辦?讓我來告訴你我怎麽辦,如果打得贏我就打,打不贏我就認栽,絕不會用雞蛋去碰石頭,與其丟了性命,還不如把財產拱手相讓,免得人財兩失。兩相權衡取其輕,這才叫識時務。”

韓熙載說:“我朝有數十萬大軍,還有十萬長江最精銳的水軍,宋軍隻怕連長江都過不了。”

陶穀不屑的說:“是嗎?兩國又不是沒有打過仗,南唐哪一次不是被大宋打得落花流水?打得你們隻有把江北十四州拱手相讓,獻於我大宋國。”

陶穀這話不留情麵,捅到了南唐君臣的痛處,幾人非常難堪。

韓熙載哼了一聲:“陶學士倒是敢往自己臉上貼金,把前朝的事硬搬到今朝,一朝天子一朝事,莫把周朝當宋朝。”

當年攻打南唐的是後周而不是現在的宋國。周世宗柴榮禦駕親征,三度攻打南唐,周軍勢如破竹,唐軍一潰千裏,這才自請劃江為界,盡獻江北土地。

陶穀有些尷尬,但強辯說:“我大宋皇帝當年是後周大將,南征北戰,攻城略地,後周大半江山都是吾皇打下來的,前朝今朝有何區別?”

趙匡胤確實為後周立下汗馬功勞,但說後周大半江山都是他打出來的,那是誇大其詞,也是對陶穀的前主子周世宗的不敬。

韓熙載看不起陶穀的勢利,為吹捧現任主子而貶低前朝主子,他有些冒火的說:“當年的戰事發生在江北,即便雄才大略的周世宗也不敢越長江半步。時過境遷,此時的南唐已不是當年的南唐,此時的北宋也不是當年的後周。我朝有長江天險可守,有曾經火燒赤壁的江南水師,你們一幫太行山的旱鴨子,到了長江隻能喂魚。”

陶穀被氣得夠嗆,賭氣的說:“既然如此,那我們就隻有兵戎相見了!”

陶穀知道要說服南唐歸順大宋是不可能了,前兩天宴會上得罪了宋齊丘和韓熙載,這兩位是鐵了心要與他過不去。如果與膽小怕事的李煜單獨麵談,或許能說服他,但現在有這兩尊門神擋在這裏,那是休想了。

南唐國主李煜一直沒有說話,任憑兩位臣子與陶穀鬥嘴,他見事情鬧僵了就出來打圓場:“這是家宴,咱們不談國事,要談明天到朝堂上談。來,飲酒,飲酒!”

李煜端起酒杯請陶穀飲之,陶穀氣鼓鼓的不理不顧,再一次擺出不可一世的樣子。他心想既然此事談崩了,還喝什麽酒?趕緊撤了,我還要回去見娘子。

李煜也不生氣,他手一揮,一名宮伎懷抱琵琶走來,女子緩緩而行,身姿優雅,陶穀覺得有些眼熟。

當宮伎來到近前,陶穀這才認出這一身宮裝的宮伎,這不就是自己正在思念的嬌娘嗎?驚得他差點從椅子上摔下來掉到荷花池裏。

怎會是她?陶穀腦子有些錯亂,一時理不清怎麽回事。

宮伎開始彈唱起來:“好姻緣,惡姻緣,奈何天,隻是郵亭一夜眠? …”

陶穀腦子嗡的一聲響,這女人唱的就是自己昨晚寫的詞。

天啊,自己被人算計了!原來昨夜的一夜瘋狂都是人家安排的陷阱。

他憤怒、懊惱、難甚、羞愧、失落、絕望、美夢破裂,這個打擊太大了。

他怒視著眼前這個婦人,這是個什麽樣的女人呀?心機這麽深,演技這麽好,裝的這麽像,自己小心謹慎,一再試探,一再查問,結果還是著了她的道,還搞得像是自己強占了這婦人,她倒成了受害者。

婦人低頭沒有看他,不知是愧意還是心虛。

這時李煜笑說:“陶學士盯著人家看,好像對這個女子很感興趣,學士要是喜歡就帶走好了,苗條淑女,君子好逑,此乃人之常情。學士無須擔心,此事沒有外人知道,不會傳出去毀了 大學士的一世清名。”

宋齊丘也說:“陶學士回去後,還請在貴國皇帝前為南唐多多美言,表達我們希望化幹戈為玉帛,和平共處的真誠願望,江南百姓的福祉就仗仰陶學士了。”

這些話的意思陶穀哪有聽不懂的?這是在威脅他,要他回去後勸說趙匡胤休兵罷戰,放棄進攻南唐,隻有這樣這件醜事才不會傳出去。

陶穀麵紅耳赤、無地自容,人家挖了個大坑,自己心甘情願的跳進去。這個局設計得天衣無縫,不佩服都不行,他除了苦笑還能說什麽?他端起酒杯連酌連飲,直到酩酊大醉,怎麽回到驛館都不知道。

第二天陶穀就離開了金陵。

一個月後,前線來報,宋國撒軍了!

南唐君臣擊掌相慶,舒了一口氣,戰事起碼推遲一年,這給南唐爭取了寶貴的時間。隻要充分利用這段時間整備軍務,南唐的幾十萬大軍加上長江天險,完全有實力與宋國一戰。

陶穀回國後到底發生了什麽?以至於宋國退兵。史書記載陶穀回去後確實力勸趙匡胤撤兵,說此時進攻南唐不是時候,南唐幾十萬大軍糧草充足,枕戈待旦,特別是十萬南唐水師蓄勢待發,宋軍水師勝算不大。

陶穀這麽說不僅僅是被逼無奈,他是真的這麽認為,他在回程的路上被南唐大將林仁肇截住,強行拉到林仁肇的江南大營做客,順便帶著這個宋國大臣四處看看。當然這也是韓熙載的安排。

林仁肇的江南大營是水陸連營,連延數十裏,戰船上千艘。陶穀甚感震撼,這架勢有點像當年周公瑾赤壁大戰前的情形。

其實趙匡胤心中很清楚有林仁肇鎮守長江,宋軍攻破南唐長江防線的可能性不大。當年周世宗攻打南唐,趙匡胤就與林仁肇交過鋒,此人的驍勇善戰,勇謀雙全,讓他頗為忌憚,這也是他遲遲未進攻南唐的原因之一。

但幾十萬宋軍囤積在長江邊,箭在弦上,蓄勢待發,不得不發。趙匡胤沒有聽陶穀的勸說,下令渡江進軍南唐。

這時長江的第一道洪峰來了,這年的洪峰比往年早,洪峰一到,江水暴漲,江麵成倍增寬,進攻南唐一事隻有作罷。

這件事讓趙匡衡對陶穀非常不滿,認為陶穀耽擱了他的統一大業。陶穀本來可以封侯拜相,此事使他的仕途到此為止。

後人歎曰:“半世孤高陶侍郎,一夜風月動詞場,若道鍾情非我輩,因何千載說高唐。”

秦弱蘭色誘陶穀,陶穀寫豔詞相贈的故事是一樁千古笑談的風流韻事,後世多有演繹,有幾個版本。

元代有人根據這故事編寫了劇作《陶學士醉寫風光好》。劇中對秦弱蘭色誘陶穀的描述與實情差不多,但結局有所不同,當時李煜不是在荷花亭而是在澄心堂設宴招待陶穀,秦弱蘭當著南唐眾大臣彈唱《風光好》,陶穀羞愧難當,醉酒出醜,被眾人恥笑。事後陶穀無顏回宋,隻得投奔吳越國。而秦弱蘭真的愛上了陶穀,追到吳越,兩人終成眷屬,像範蠡和西施一樣泛舟西湖,隱居山林,是個完美結局。

明代唐伯虎為這樁風流故事畫了一幅《陶穀贈詞圖》,並題詩諷刺陶穀:

一宿姻緣逆旅中,
短詞聊以識泥鴻。
當時我作陶承旨,
何必尊前麵發紅。

此詞的意思是:才子佳人,途中相識,一夜風流,作詞留香,這種豔遇乃一樁雅事,我說陶承旨呀,你又何必臉紅呢?暗示陶穀虛偽。

(注:承旨 = 翰林學士承旨,為翰林學士之首,地位崇高,陶穀兼任此職。)

唐伯虎的這幅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現代畫家傅抱石也畫過一幅同題畫作《陶穀贈詞圖》,現藏於江蘇省美術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