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未停止過的《排華法案》

(2024-03-18 21:16:30) 下一個

從未停止過的《排華法案》

天使島的故事,見證並記錄了一段華人的悲情血淚史

天使島——悲憤的“地獄之島”

1882年5月6日美國總統切斯特 • 艾倫 • 阿瑟Chester Alan Arthur (1829-1886)簽署了《排華法案》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這項法案成為《美國法典》United States Code (U.S.C.) ,指出停止華人移民到美國。通過剝奪華人的美國國籍使得他們永久性地成了外國人。這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聯邦政府立法排擠華人的立法法案。該法案通過之後,在美國的男性華人與他們的妻兒團聚或者組建家庭的機會就非常渺茫了,甚至是不可能,華人在美國被排斥、被歧視、被欺辱的曆史拉開了法定的帷幕。這項法案持續了61年,直到1943年廢除。

自1882年美國《排華法案》實施後,舊金山的天使島Angel Island就成為中國人進入美國的第一站。1910年,該島正式設立移民營Immigration Station in San Francisco Bay,希望從那裏進入美國的人們大多來自亞洲,華人占多數。從1910年到1940年的30年間,大約有25.5萬華人在天使島接受審查盤問,即使是合法入境的華人也一樣。他們被押在島上,少則幾個星期,多則兩、三年被進行反複審查[1]

著名的 “竹筷自殺案” ,發生於1941年11月19日。1940年,舊金山的天使島移民站被大火吞噬之後遷移到舊金山銀色大街801號。紐約華商洪新區的妻子王氏 (Wong Shee, Wong Toy Heung) 及其九歲幼子洪李民於1941年10月24日抵達舊金山欲與其丈夫團聚。但在他們所乘輪船 “柯立芝總統號” John Calvin Coolidge, Jr. (1872-1933) 剛剛到達,王氏與其子便被分別拘留在移民入境處的拘留所中。王氏一向寡言少語,整日擔心自己與兒子是否能夠得以入境與丈夫團聚。11月18日,當她聽說其入境申請已被否決,其檔案已發往華盛頓由移民總監來最後批示時,王氏多日積聚的鬱悶突然爆發了,精神完全崩潰,於第二天淩晨在拘留所的女廁中以削尖的竹筷刺入右耳道與喉管,當場死亡 (案例Case 41369/11-29, National Archives) 。[2]該案例深刻地揭露了美國政府當時對華移民政策的不人道性和殘酷性,從而,反應了當時華人婦女的壓力與無助。

天使島——憤怒的“詩島”

天使島移民營就是與《排華法案》相伴而生的。在那裏,審查的過程,對華人來說是一種恥辱。他們被要求脫得一絲不掛,麵對盤審官員和檢查身體人員,隻有身體合格的人才能得到木屋裏的一個鋪位。其中在《天使島:赴美移民之門》Angel Island:Immigrant Gateway to America中[3]李漪蓮Erika Lee及譚碧芳Judy Yung寫道:我們仿佛聽到了他們在哭泣、歎息:“我們哭泣,我們從來都沒有聽見過這個島,在木製的營房裏,幾十人甚至上百人擠在一起,吃喝拉撒都在裏麵,毫無隱私可言”。

在等待漫長的審查,彷徨寂寞之中,“詩歌”成為島上華人泄憤最大的安慰,他們用刀刻在移民營的牆壁上,字字表達了他們背井離鄉、孤獨無助、遙遙無期的等待。這些來自中國的“詩人”,他們在移民營裏苦苦煎熬地等待移民申請盡快批下來,煎熬之餘,他們利用創作的詩把在天使島移民營的經曆記錄下來。他們憤怒彷徨、沮喪絕望、孤獨寂寞、思鄉期盼,這一切切糾纏著他們的思緒。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135首漢語遺詩留了下來,這些詩文絕大多數是古體詩,有七律,七言長詩,也有七絕,這些詩雖然稱不上“絕”與“好”詩,但這些詩記錄了當時華人的生活,每首詩傾訴了當年華人的漫長等待與期待、思念與惆悵、恐懼與憤怒、失望與絕望。這些詩都被整理並記載在《埃崙詩集:天使島華人的詩歌與曆史,1910-1940》 Island: Poetry and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nts on Angel Island, 1910-1940[4]

這些原本衝著美好生活而選擇遠渡重洋的華人來說,這樣的現實太殘酷了。下麵選出來的幾首可以看出當時的窘境:

家徒壁立始奔波,
浪聲歡同笑嗬嗬。
埃菕念到聞禁往,
無非皺額奈天何。(p. 35)

從歡樂的希望,到望天興歎。

本擬舊歲來美州,
洋蚨迫阻到初秋。
織女會牛郎哥日,
乃搭林肯總統舟。
餐風嚐浪廿餘日,
幸得平安抵美洲。
以為數日可上埠,
點知苦困木樓囚。
番奴苛待真難受,
感觸家境涙雙流。
但願早登三藩市,
免在此間倍添愁。(p. 39)

正如這首詩所賦有。他們怎麽也不會想到,這是漫漫無期的等待:

西風吹動薄羅裳,

山坐高樓板木房。

意好子娘雲欲遠,

月明偏受夜更長。

床頭有酒心常醉,

枕底無花夢不香。

一幅幽情何心寄,

全憑知己解淒涼。(p. 59)

他們思念親人,夜不能寐,借酒消愁,愁更愁。有些人受不了折磨,選擇了自殺:

祝君再渡巡環日,
莫做貧家濺命郎。 (p. 168)

據說有一位同胞懸梁棄世,笠日即有人寫下以上兩句。

這些詩是無名的詩,無聲的淚,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欲哭無淚,欲喊無語,走投無路,悲哀淒涼。這些詩讓我們看到100年前的海外華人的艱辛裏程,了解美國華裔移民的曆史,這些詩是在美國大陸記載最早的中國詩歌。

它們是在1970年被一位叫亞曆山大·威斯Alexander Weiss的巡警無意在島上發現的,當時天使島已經歸為加利福尼亞州的州立公園California State Parks,該島被列入修改計劃裏,原計劃將移民營拆除,改為宿營地campsites。威斯無意中發現了刻在營房殘破內牆上的漢字。他意識到這些文字後麵一定有不同尋常的曆史故事,馬上報告公園的上司,結果被告知,拆掉,他隻好聯係他的朋友——舊金山州立大學教授喬治 • 阿拉齊Dr. George Araki,後者確認牆壁上鐫刻的文字為 “詩歌” ,這才得以保留。[5]

 

注釋:
天使島 (Angel Island): 是亞洲移民進入美國的第一站。在舊金山灣San Francisco Bay

愛麗絲島(Ellis Island):是歐洲移民進入美國的第一站。在紐約港New York Harbor

 

[1] Steve Kwok, "My Father Was a Paper Son," Angel Island Immigration Station Foundation, http://www.aiisf.org/stories-by-author/737-my-father-was-a-paper-son; Erika Lee李漪蓮 and Judy Yung譚碧芳, "Angel Island: Immigrant Gateway to America,"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2] Arrival Investigation Case Files, 1884-1944, Wong Shee (n.d.).

[3] Lee李漪蓮 and Yung譚碧芳, "Angel Island: Immigrant Gateway to America," p. xvi.

[4] Him Mark Lai, Genny Lim, and Judy Yung譚碧芳, Island: Poetry and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nts on Angel Island 1910-1940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1).

[5] Ibid., p. 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