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寧波/普陀山記行 - 寺院之旅

(2025-05-29 06:33:27) 下一個

從台北飛到寧波僅一小時二十分鍾,兩地一衣帶水,相距如此之近。寧波很繁華,車水馬龍,生機勃勃。酒店在天一廣場旁邊,即熱鬧又方便。入住後,馬上去火車站取在攜程網上訂好的後幾天的車票,車站女售票員業務熟練,很快出票並幫我查看改簽了五一勞動節前回北京的車票。回祖國大陸後的一切行程都已落實搞定,心裏踏實了。傍晚開啟美食模式,第一餐寧波本幫菜,海雜魚,蟶子,燒肉,時蔬,紅麯酒釀圓子,一頓大嚼,好吃,過癮。

 

第二天參加普陀山寺院祈福還願一日遊。一早旅行社派車到酒店來接,送我們到集合地點,共30多人參加,以家庭為單位編了號,便於導遊招呼。7點多乘大巴出發,經寧波舟山群島跨海大橋,到朱家尖碼頭乘輪渡上島遊覽禮佛。碼頭上擁擠喧嚷,旅行團,散客擠成一團。導遊說今天周一還算人少,節假日人滿為患,都挪不開步。人貼人,慢慢移動終於上了船,15分鍾左右到岸,進入景區。普陀山以“海天佛國“聞名,是南海觀音菩薩的道場,一日遊團,很多人是專程來祈福還願的,我們則是跟團遊覽觀光景點。導遊帶領大家參觀講解,學到了拜佛的基本禮儀,進到殿裏,也能有模有樣拜菩薩。中午還包一餐齋飯,10人一桌,10菜一湯全素席,菜一上桌,有人伸筷就吃,與陌生人同桌,也不用公勺公筷,讓人很不適應。吃齋飯講究食無語,慢嚼慢咽,實為進餐,意在修行,一眾凡夫俗子,狼吞虎咽,果腹而已。

 

景區很大,一路步行,隨著導遊見廟進廟,遇佛拜佛。導遊告訴大家:來普陀山其它的佛寺可以不進,不拜,唯南海觀音和最大的普濟寺是人人要拜的,不然就枉來普陀山了。站在高聳於海天之間,慈目低垂,手托法輪的南海觀音菩薩立像下,雙手合十,跟著導遊逐字逐句祈禱許願,基本套路就是保平安,求吉祥,家和業興等等。到了普濟寺,那裏香火極旺,請三支香,擠到香爐邊點燃,舉著對大殿三拜,燃香投入香爐,隨人流進到圓通寶殿內,麵對鎏金觀世音菩薩坐像再次膜拜,殿內殿外喧鬧嘈雜,高高在上的菩薩含笑俯視眾生。

 

遊覽觀光寺院是精神文化體驗,可以不信不拜,但要心懷敬畏,舉止莊重,言談內斂溫和。普陀山寺院,香火繚繞,人流不息,人多還算有序。進香拜佛,精神上洗禮,也是籍慰。中國佛教四大道場之一的普陀山南海觀音菩薩,有緣見到,拜到,阿彌陀佛!

 

普陀山普濟寺前的湖心八角亭

 

普陀山景區正門網紅打卡景點:三好禪語之一:來了就好!上來就好!越來越好!

 

普陀山三石 - 二龜聽法石

 

普陀山三石 - 心字石

 

普陀山三石 - 磐陀石

 

 

南海觀音銅像建於1996年,總高33米。佛像大慈大悲,右手施無畏印,象征庇佑眾生,左手托法輪,體現佛教教義傳播。

 

膜拜南海觀音的信眾

 

普濟寺正殿 - 圓通寶殿

 

無意中走到了方丈院落門前

 

多寶塔

 

快到傍晚天氣轉陰,下起了小雨,隨團乘大巴順利返回寧波市內,結束了一日遊。饑腸轆轆,到天一廣場的《原製原味》餐館犒勞自己。精致的寧波本幫菜 - 冷拚小菜,油燜筍,寧味鱔絲,東坡肉,香煎帶魚,香酥蝦,佐以燙熱的古越龍山紹興黃酒,解饞又解乏,最後掃碼付賬約合40美刀,在美國兩人吃一頓便餐的花銷,今天吃了頓美味大餐,感覺超爽。

 

早上一覺醒來,到酒店餐廳吃早餐,豐盛的中西式自助餐還有廚師現場製作的各種風味小吃麵點,讓人眼花繚亂,隻是胃口不夠大,不能盡嚐美食。餐後出行,前往寧波市郊太白山麓的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是國內現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古刹,初建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曆史。寺內保存著許多珍貴文物,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寺中還有兩塊皇帝題寫的匾,一是宋孝宗題寫的”妙勝之殿”,一是宋高宗題寫的”佛頂光明之塔”。來訪阿育王寺不為觀光,而是故地重遊。年輕時軍訓曾住過育王古刹,難以忘懷。數年前重訪,今年再訪。

 

從市內酒店乘網約車來到寺院,進去後正趕上僧人齋食完畢,魚貫而出配殿,黃紅褐各色袈裟飄飄灑灑,煞是好看。流連西廂院,不見一絲當年的痕跡。進入大雄寶殿拜佛,再到後麵的舍利殿按要求換上鞋套入內瞻仰膜拜阿育王寺的鎮寺之寶 - 釋迦牟尼真身舍利,殿內奢華耀眼,禁止拍照,仰視安置舍利的精美寶盒,舍利真跡是看不到的。出來後與看門義工老婦攀談幾句,當她得知我年輕時在寺院住過,“阿彌陀佛!你一定是有福報的人”她說。剛過正午,走出寺院大門,到旁邊的殊勝齋進餐寺院提供的免費自助齋飯,米飯,饅頭,萵筍,蘿卜,黃瓜,酸菜,拌豆腐渣,筍片絲瓜湯,很豐盛,吃了一份,真香,又盛了一份,吃的心滿意足。餐後又返回寺院,七轉八轉,穿過遊人止步的牌子,出了後山門,向山上走去,一路很靜,不見他人。蓄水池還是原來的樣子,台階兩側的竹林茂盛,雨後春筍將石塊都頂起來了,有的竹筍已長得很高,黑褐色的外皮冒出鮮綠的嫩芽。走到半山腰,看到了佛跡廳,佛跡石,以前來過這裏,印象很深,拍照留念,呆了好久,接著往上走,到了上塔院,山門緊閉,圍著山牆繞了半圈,想到了: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的詩句,十分應景。

 

下山繼續在寺內徘徊,一個和尚走過,見我東張西望,問:有什麽事嗎?我說想見見界源方丈,和尚說你可去旁邊的知客殿詢問,接著補了一句:方丈都是會見有級別的人,一聽此言,無話,心中卻有了反感,不由聯想到壇經中六祖惠能求佛的故事:五祖弘忍接見惠能,嫌他形象獦獠,又是個嶺南蠻子,焉能做佛,惠能回他: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卻無南北之別,我這個蠻子形象與大師不同,佛性又有什麽區別,一番話差點把正喝茶的弘忍噎著,也讓弘忍對惠能刮目相看,從而最終傳承衣缽,成就了六祖惠能。寺院方丈見人還分三六九等,那不見也罷。去了知客殿,門旁兩個大字《知客》 ,也就是寺院接待處,殿內側室掛著門簾,掀開進去,一個年輕和尚正坐在電腦前打字,偏過頭問我什麽事,我說:我不是香客,也不是遊客,多年前曾在寺中住過,特來故地重遊,本想見見界源方丈,和他聊聊,給他看了我手機中的有育王留念字樣的老照片,以示並非虛言。和尚起身說方丈此時正在做功課,不便打擾,問還有什麽要求,我說也罷!我有一個生肖卡想請和尚為我開光加持,和尚猶豫了一下,說,這裏沒有此類服務,鑒於你與寺院有緣至今,請讓我看一下你的卡,取出了鏤刻著佛像佛經的生肖卡,和尚看後說:請跟我來,說完放下手中的文檔,帶我走到院中樹下,折了一小段帶芽葉細枝,返回知客殿,讓我把生肖卡放在佛台上,說拜一拜,這時我心無雜念,雙手合十,麵對佛像,雙膝跪地,腦海裏一片空白,和尚開始行法,取一盛水白瓷小罐,佛台左右走來走去,用細枝蘸水向佛台,空中,我的身上,頭頂揮灑,口中念念有詞,然後放下小罐,站在佛像前,呢喃詠經,抬頭看看和尚,他微閉雙眼,手握佛珠,輕聲念唱,鄭重投入,儀式足足進行了五分多鍾。完畢,和尚說請收起生肖卡。正要開口致謝,和尚拿出手機,說:請掃碼。我當時一愣,什麽意思?和尚說掃碼付款。原來如此,佛門也不能免俗。不過還是多了一句嘴:憑我與育王寺多年前的棲身之緣,難道還要收費?和尚說與寺院無關,是個人行為。多少隨意,一塊錢也行。明白了!現金可否?和尚點頭。取出一張百元鈔票遞給他,和尚接過,不動聲色。我轉身出了殿門。沒走幾步,和尚在後麵叫我留步,走過來手裏拿了一個蘋果給我:平平安安,說罷回身欲走,我叫住了他:一起拍個照吧!和尚欣然允諾。

 

阿育王寺掠影

 

 

 

 

山上竹林竹筍

 

佛跡廳

 

佛跡石

 

上塔院

 

離開育王寺到相距不遠的天童禪寺一遊。天童寺始建於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亦是千年古刹,曆史久遠。作為禪宗五大名刹之一,它與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常州天寧寺並稱禪宗四大叢林,更被日本禪宗奉為祖庭之一,素有東南佛國的美譽。  來時天愈發陰下來了,不時下著小雨,腳下的石階濕漉漉的。寺院內香客遊人無幾,僧人居士在做功課,詠經,站在殿外靜心聆聽時而低吟,時而高唱的佛號梵音。隨後瀏覽殿堂庭院,偶有和尚從容走過。漫步到樓閣的回廊露台,居高環望,遠處煙雨朦朧的佛塔,茂林修竹,眼前浸濕泛光的青瓦畫棟,大殿懸簷下一串串承導雨水,水花怦濺的雨漏,伴隨著起伏的鍾鳴,悠緩的佛唱,不覺間,身心已化入了這細雨霏霏,禪意濃濃的畫境。此時此景,所見所感,可遇不可求,遇到了是緣。

 

寧波三日,參訪三座寺院,普陀山觀光禮佛,阿育王寺故地重遊,天童寺細雨中畫境尋禪,各有所獲。我與寧波有緣,我與寧波的寺院更有緣。雖不信佛,但親近佛。讀帖看到一句話:佛是覺醒的人,人是未醒的佛。深以為然。

 

 

天童風景區大門

 

天童十景之一 - 玲瓏天鑿

 

天童禪寺

 

 

 

 

 

 

 

 

默照源自天童禪寺宏智正覺法師提出的默照禪:“默默忘言,昭昭現前” 有著回歸本性,保持正念,含靜默,照拂之意。和尚在前台給我斟一小杯茶品嚐,鮮爽的綠茶,清甜潤喉。茶室快關門了,沒能到後麵的茶座體驗且坐吃茶,禪茶一味,倒是且站吃了一杯。

 

 

 

 

 

 

天童禪寺雨中遊視頻銜接見下:

http://xhslink.com/a/LGWNirQpc25cb  如不能自動導入,可複製,粘貼以上鏈接,打開觀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