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拉新車

男,讀高中趕上文化大革命,回鄉勞動榮獲雅號"老農",當耕讀教師掙"工分";七七年高考有幸得中,接著再讀研究生學習經濟;參加工作緊密結合本專業,改行不離基礎研究財政;退休之後猶自奮蹄,激勵後輩努力新征程。
正文

紅色日記 學大寨 10.1-31

(2023-11-14 18:07:51) 下一個

十月二十日

開完縣教育大會後,接著參加了幾天生產隊勞動。我們隊今年大秋收成不錯,我家第一年立了糧食囤。但從種麥看,幹勁差得遠,落在其他隊的後麵。若這樣稀鬆下去,就會越落越遠,到明年麥收就會顯出差距來。

又在大隊參加了幾天落實政策的工作,這是在批判派性的基礎上進行的。看來,對落實政策,從領導到群眾都很關心,很重視。大隊複查小組對每個人、每件事都仔細研究、審查,根據情況定案。與以前的派性作怪、以感情代替政策相比,是大不一樣了。

現在已經開學了。教育也要學大寨,我們以後的工作也不會輕鬆,要辦幼兒班、要辦民校、開展掃盲工作等,還要種好學農基地。我倒喜歡緊張,因為那才像個幹社會主義的樣子,但有時又緊張不上來。願意過緊張的集體生活,有時又願意散漫自由。這兩種傾向在我身上都存在著。

部隊的某某同學托探家的某某捎來了茶葉、牙膏等。我等了好多天,以為某某已歸隊了,剛回了信,他便來了。據他說,他也要求複員回家,因為部隊要大批縮減,要更加現代化,適應現在戰爭的特點——文武都要改革。

十月二十九日

批林批孔、學理論、講路線發展到今天,展開對《水滸》的批判,這才知道宋江是投降派的典型,《水滸》是宣揚投降主義的;原來還以為是歌頌農民起義的難得的頌歌呢!跟孔老二、林彪一樣,原來以為已經定性、毫無問題的人物,拉出來仔細一評價,跟原來完全是相反的兩回事,真是使人應接不暇。

與此同時的大運動是農業學大寨。中央在山西昔陽、北京開了會議,作了關於學大寨的具體規劃,中央首長講了話;以後要大幹快上,農村的麵貌要大變。形勢喜人,前景令人鼓舞;不過要流大汗,要走曲折的道路,要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難;要用艱苦的勞動,迎來光榮偉大的勝利。

還有紀念長征四十周年。這確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沒有長征,就沒有抗日戰爭的勝利,沒有新中國的誕生;而沒有毛主席的領導和遵義會議,就沒有長征的勝利。長征時候的光榮傳統、艱苦奮鬥的作風、堅定不移的鬥誌,那種革命熱情和不怕流血犧牲的精神,對今天的人們來說是多麽需要啊!

小學的某老師要調回老家,今晚在他那兒待了會兒。還有某老師和她丈夫離婚後也要到保定去;在這種情況下調離,每個老師心裏都不是滋味。雖說關係並不十分親密,但相處幾年,總也有個熱呼勁兒。隻是因為離婚走的,當我們送她的時候,究竟悲喜哪一個居多,調子不好定。

鄉下的某某同學昨天來給學校買煤,晚上到家吃的飯;另外還有他的一個同事,一起待了會兒,談得很投機。知心朋友有多少?能有幾個舊友,坐在一起拉拉家常,交流思想,暢敘友情,就是很不錯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