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麵與立體的人生·畢加索篇之四》
1936年畢加索搬到法國南部戛納附近的穆然小鎮,經超現實主義詩人艾呂雅的介紹認識了朵拉。時年二十九歲的朵拉也是超現實主義藝術圈的攝影師和畫家。畢加索對朵拉毫不隱瞞他的婚姻狀況和瑪麗的存在。但他還是很小心地安置瑪麗的住處。隻是一年之後的一天瑪麗和朵拉在畢加索的畫室不期而遇,依然大打出手。朵拉跟瑪麗很不一樣。她受過良好的教育。麵容冷豔陰鬱,性格堅定執著。畢加索的這幅《朵拉·瑪爾的畫像》是對朵拉很好的寫照。
這幅1937年的《哭泣的女人》也是以朵拉為模型,高度立體主義手法的幾何抽象化讓朵拉麵目全非。而且這幅畫純粹出於畢加索的想像。他從未見過朵拉哭泣。畢加索也許想借此表達對此時西班牙內戰的內心感受。
民族主義的佛朗哥在1936年發動了西班牙內戰。希特勒支持佛朗哥。1937年四月德國飛機轟炸了西班牙北部小鎮格爾尼卡。這時的畢加索正應政府要求為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展館奉獻作品。畢加索接受朋友建議,以格爾尼卡事件作題材。畢加索僅花了五個星期就完成了這幅高過三米,寬近八米的《格爾尼卡》。朵拉一直追隨,拍攝了繪畫的全過程。畢加索從1934年起沒有回過西班牙。《格爾尼卡》裏沒有當地景物,用的是類似《牛鬥人身怪》裏象征性的主題。牛頭是戰爭暴力,馬是受躪的西班牙。燈台是和平的指引和希望。因為男子都去了前線,轟炸中受難的是婦女兒童,所以格爾尼卡事件備受輿論譴責。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在展出時並沒有得到太多關注,而是在以後歐洲政治變動中逐漸成為要求人道正義和平的先聲。而今《格爾尼卡》被認為是畢加索一幅偉大的作品。
1943年年過六旬的畢加索在一家咖啡館見到二十一歲的弗朗索娃,再發展成情人。朵拉知道自己被替代後陷入抑鬱症。精神病痛會在以後的五十年一直折磨朵拉。像他的許多藝術圈朋友一樣,畢加索於1944年加入法國共產黨。畫風並沒有受到影響。畢加索曾說過,他隻用四年時間學得像拉斐爾,卻用一生學會像小孩一樣畫畫。畢加索如此說道,多少有些矯情。我很難想象愛因斯坦會說他先懂得微分度量的黎曼幾何,然後才懂得解初中的平麵幾何題。這隻是說經曆了上千年的繪畫發展到如此完臻的地步的時候,新一代的畫家在不懈努力地探求新的繪畫表述和自我表現的方式。畢加索於1945年聖誕節開始的一係列《公牛》素(線)描畫給了一個很好的詮釋。現實的公牛在一番庖丁解牛的處理後演變成畢加索的抽象概念的公牛,依然突顯雄性特征。
弗朗索娃於1946年和畢加索共同生活在一起,生養了一雙兒女。弗朗索娃漸漸厭倦這種沒有自主的生活,七年後帶著孩子離開了畢加索。而畢加索開始他新的浪漫史。1953年畢加索認識了十九歲的西爾薇,以梳著馬尾辮的西爾薇畫了六十多幅畫。這一時間的畫也叫著馬尾辮時期。七十一歲的畢加索又同二十六歲的傑奎琳交往。半年裏每天一枝玫瑰花,像年輕人一樣熱烈追求傑奎琳。傑奎琳於1954年和畢加索同居,1961年結婚,成為畢加索的第二任妻子,陪伴畢加索的餘生。
1958年畢加索買下了聖維克多山山腳下的城堡莊園。所以他能隨時瞻仰塞尚畫中的神山。畢加索晚年的繪畫依舊是孩童般的手筆。但他更多地回到諸如倫勃朗,委拉斯貴茲,普桑,德拉克洛瓦,大衛等畫家的題材。1963年弗朗索娃出版了她同畢加索十年生活的回憶錄,披露了有關性和家庭暴力的私密細節。畢加索極力反對書的出版。1971年盧浮宮收入畢加索八幅作品,畢加索成為唯一活著的享有如此殊榮的畫家。1973年四月畢加索在穆然的家中去世。法國電視台中斷節目播出,報道此新聞。畢加索最後安葬在聖維克多山下的城堡裏。聖維克多山成了他的豐碑。
畢加索走了。他的身後是無止盡的家庭和遺產糾紛。兩年後的1975年畢加索的唯一婚生子病逝。又是兩年後的1977年瑪麗自殺。1986年傑奎琳無法承受社會輿論和遺產紛爭開槍自殺。對於畢加索的個人生活,我真的不知如何評述,隻是想著畢加索從來沒有想要做個聖人。他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之於繪畫,畢加索的貢獻大概在他五十歲前就已經完成了。與其說畢加索是藝術的成就者,不如說是孜孜不倦的藝術探索者。他用他的一生來解釋現代藝術。
—寫於2017年11月19日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