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簡史(1):東洋鬼子起禍端
蔣聞銘
鴉片戰爭, 大清朝的武備,在洋槍洋炮麵前不堪一擊。當時的中國人都覺得,這一回恐怕又要亡國了。這樣的想法不全對。鴉片戰爭是大失敗,但不是亡國之禍。洋人船堅炮利,確實可怕,不過他們沒想滅了你,而是要跟你做生意。做生意和做強盜不同,做生意要講規矩,具體的,英國法國就派人來談。不成想沒談到買賣生意,就卡住了。火燒圓明園,居然是為英法使節見了中國皇帝要不要磕頭這樣的事起的禍。談不攏,中國人火大,把英法使團全體抓到牢裏去了。到英法聯軍攻下北京一看,使團男男女女幾十人,被害死了多一半,活下來的,也都被折磨得沒人形了。發瘋報複,把圓明園給燒了。
當時的中國,雖然被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洪揚之亂,折騰得一片狼藉,但是清廷最終在慈禧的主持下,內平洪揚之亂,對外放下身段,向西方學習,搞了三十幾年的洋務運動,造船造炮救中國。左宗裳平新疆,李鴻章建北洋水師,不但穩住了陣腳,而且隱然有中興之相。近代史上,想武力征服滅亡中國的,不是西洋鬼子,是東洋鬼子。中國那時候能有三十多年相對太平的日子,是因為沒有東洋鬼子。
給近代中國帶來了幾近亡國之禍的,是東洋鬼子。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海上陸地,都是慘敗,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是兩次鴉片戰爭三十多年後,中國遭到的一次撼動全局的軍事失敗。戰爭失敗,中國的國際地位,嚴重下降,西洋各國,逼迫中國搞利益均沾,馬關條約你給日本的權益優惠,他們也要。中國於是就有了被列強瓜分之勢,救國救亡,從那一刻起,就成了近代中國的主題。
日本的國門,是1853年被美國人轟開的。 在此之前,日本雖然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極深,但是社會組織,卻是和歐洲舊文明類似的封建製度。天皇的地位,和中國春秋時期的周王有些相像,實際號令天下的,是德川幕府。日本的武士集團,比對中世紀歐洲的騎士,是維護各地封建領主統治的主力。明治維新,不是天皇放棄集權搞憲政民主,而是他利用社會變革,洋務運動,推翻德川幕府。日本的維新,簡單講就是全盤西化。別人作業做好了,放在那兒,抄這個作業,除了德川幕府,對大家都是好處大大的,所以國家主導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一起改,從1868年天皇發表五條禦誓文,到1888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比對德國的國家資本主義製度,短短二十年,日本就脫胎換骨,成了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軍事經濟實力,突飛猛進。日本一強大,中國人相對太平的日子,就到了頭。
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全盤西化不同。中央集權的政治製度在中國的實踐,到了大清朝,文治武功,都是前無古人。 所以中國人有文化自信,製度自信。 洋人厲害,不過是奇技淫巧。中國向西方學習,該學的學,不該學的堅決不學。忠孝節義,禮義廉恥的道德倫理,集權的社會製度,堅決不能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原則,在當時的中國,沒人有異議。事實上直到今天,很多中國人都還相信比對西方文明,中國文化集權製度有優勢。
甲午一戰,中國完敗。清廷和民間,拿中日兩國的洋務運動做比較,反思檢討中國失敗的原因。 一比較,一目了然,中國的問題,是治標不治本,沒有引進西方的思想理念和社會製度。於是朝廷內部,就有了變法圖強的聲音。光緒在慈禧的默許下,說幹就幹,信用康有為梁啟超,抄日本人的作業,搞起了戊戌維新。
當時的中國,民智未開,沒有實行如此規模宏大的社會改革的民意基礎,所以維新變革,隻能自上而下。變革要成功,必須有慈禧的全力支持推動。慈禧對變法的基本態度,是支持不是反對。 即使在如何變的問題上,她與康梁,也沒有根本分歧。比如光緒罷免頑固派剛毅的內閣大學士,慈禧是認可的。再比如變法失敗後,有人指責李鴻章同情變法,是康梁同黨,慈禧當麵問他,李鴻章回答,說如果同情讚成變法就是康梁同黨,把我算進去,也沒錯。後麵沒說出口的,是如果這麽算,你也是康梁同黨。然而,一下子要滿清朝廷,搞滿漢平權君主立憲,她下不了這樣的決斷。
康有為梁啟超卻以為變法受阻,是因為光緒的權力不夠大。他們異想天開,居然派譚嗣同去策反袁世凱,謀劃兵變想推翻慈禧。戊戌以後,慈禧最恨康梁,不是恨他們的政治主張,而是痛恨他們離間她和光緒的母子關係。後來經過了義和團八國聯軍,慈禧痛定思痛,下了變法維新的決心。她晚年實行的政治變革,各種舉措,包括興實學廢科舉,走得比康梁更遠。隻是她終究敵不過權力的魔咒,君主立憲這一步,怎麽也邁不出去。到她死的時候,滿清王朝已經是風雨飄搖,窮途末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