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Vatican City)位於羅馬城中心的西岸,完全被羅馬城所環繞,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宗教主權國家,也是世界上麵積最小的國中國。位於梵蒂岡心髒地帶的是聖彼得廣場 (Piazza San Pietro),它是連接聖彼得大教堂和外部世界的入口。
負責梵蒂岡安全的是瑞士衛隊。它成立於1506年,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軍隊之一,以其傳統的紅,黃,藍彩色製服而聞名。
聖彼得太教堂(St. Peter's Basilica)位於聖彼得廣場的西端,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主教教堂,天主教會最重要的聖地,也是建築和藝術的傑作。最初的聖彼得大教堂由君士坦丁大帝在4世紀建造,標誌著基督教羅馬化的開始。這座早期的教堂建在傳說中基督耶穌使徒聖彼得的墓地上。現存的聖彼得大教堂是在舊教堂的基礎上重建的。重建工作始於1506年,由教皇朱利葉二世發起,1626年由教皇烏爾班八世完成,曆時120年。參與這座教堂的設計與建造的有伯拉孟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貝爾尼尼等在內的多位偉大的藝術家和建築師。
聖彼得大教堂是一個巨大的拉丁十字形建築,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內部空間,能容納6萬人。教堂內部裝飾極其華麗,包括金箔、大理石以及無數的雕塑和畫作,展示了文藝複興和巴洛克時期的藝術成就。它的每一個細節都透露出無與倫比的美學和深邃的宗教意義。聖彼得大教堂是許多重要宗教活動的場所,包括教皇的聖誕夜彌撒和複活節彌撒。它也是教皇加冕儀式的傳統場所。
在進門右側的小禮拜堂內展示有教堂的鎮堂之寶之一的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Buonarroti)的《聖殤》(La Pieta)雕塑。《聖殤》描繪了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後,他的母親聖母瑪利亞懷抱著他的場景。這件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藝和深刻的情感表達,引發觀者對生命,死亡和救贖的深刻反思。
聖彼得大教堂的主祭壇位於教堂內部的中心位置,正上方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著名穹頂,下方則是聖彼得的墓穴。這個祭壇上方的標誌性特征是貝爾尼尼設計的巨大青銅華蓋(Baldacchino)。它建造於1624年至1633年間,是為了標記聖彼得的墓穴以及在視覺上強調主祭壇的重要性而設計的。華蓋高約29米,是由青銅和金製成的,青銅材料據說部分來自於古羅馬萬神殿。已的設計包含了巴洛克藝術的典型元素,如旋轉的柱體,豐富的裝飾和動態的形態。主祭壇和其上方的華蓋直接位於聖彼得墓穴之上,這個位置對於天主教徒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宗教象征意義。它表明了聖彼得作為羅馬天主教首任教皇和耶穌基督最親密的使徒的重要性。華蓋不僅是一件藝術品,也是教皇職權的象征。它的設計和位置體現了教皇作為聖彼得繼承人和基督在地上的代表的角色。這個青銅華蓋也是聖彼得大教堂的鎮堂之寶之一。
在這個主祭壇後部的是一件極具象征意義的藝術作品 - 聖彼得寶座(Cathedra Petri)。它也是由貝爾尼尼設計,完成於1657年至1666年之間。寶座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青銅雕塑,包裹著一個木製的寶座,據說這個木製寶座是聖彼得自己使用過的。貝爾尼尼巧妙地使用自然光,通過窗戶照射進來的光線營造出一種神秘和超自然的氛圍。光線真接照射在聖靈鴿子上,增強了宗教象征的效果。和米開期基羅的"聖殤",貝爾尼尼的"青銅華蓋“一樣,聖彼得寶座也是聖彼得大教堂的鎮堂之寶之一。
可以說,聖彼得大教堂不僅是一個宗教聖地,也是藝術和文化的寶庫,展示了文藝複興和巴洛克時期藝術和建築的頂峰。它不僅因其建築規模和藝術價值而聞名,還因其珍貴的宗教遺物、壁畫和雕塑而受到世界各地朝聖者和遊客的敬仰。
謝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