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苦逼的中國醫學生

(2025-05-09 01:45:28) 下一個

最近協和的4+4在中國掀起軒然大波。實際上4+4沒有什麽不合理的地方,美國就是4+4。隻是中國其他學校畢業的醫學生,太苦逼了。

我說中國醫學院5年畢業的醫學學士,在美國就是被認可的MD,被很多網友嘲笑。我有個朋友是中國醫學院5年畢業的醫學學士,在中國行醫6年後,獲得主治醫師職稱,他在美國醫藥公司工作的時候,名片上就是印的MD。大家可以說這是一個水貨,但中國醫學院5年學了53門課,同美國4+4的MD讀的課程是一樣的。同時他還有6年外科醫生經驗,實際的臨床能力絕對不比美國的4+4差。

中國和美國對於醫學生的培養路徑不一樣。在美國,讀了4+4就是MD,而且MD就到頂了。沒有醫學碩士,也沒有比MD更高的。而在中國學醫就比較苦逼。學了5年是醫學學士。醫學學士經過科室輪轉,然後是住院總,提升為主治醫師的時候,才是萬裏長征第一步。

所謂主治醫師,是有獨立處方權的醫生。在外科,就是可以獨立主刀給患者做手術的醫生。這在美國,就已經到頂了,已經很牛逼了。但是在中國,這才是第一步。中國還要提升到副主任醫師,然後是主任醫師。這樣的提升,一方麵要看發表文章,另一方麵還受到名額的限製。

在中國當醫生,不得不麵臨一個抉擇。你是想當一個在治病救人方麵比較強的醫生,還是做一個科研方麵比較強的醫生,兩者不可得兼。所以在中國,醫學界的大牛往往不會看病,會看病的醫生不可能成為醫學界的大牛。而且,在我們這個行業,醫生會看病,是被人看不起的。

中國的每個大學畢業的醫學書,都會麵臨一個選擇。如果繼續花三年讀研,再花3年讀博,就會成為一個很好的科研人員。有了醫學博士的頭銜,就有更多的提升機會。同樣一個大學畢業生,如果踏踏實實做6年手術,獲得主治醫師職稱後,也麵臨一個選擇,是放下手術刀去讀書,還是繼續做一個有能力治病救人的醫生。如果去做科研,就會成為一個不會看病的名醫,如果不去做科研,就會成為一個手術的高手,但是可能永遠沒有出頭的機會。在業界,大家稱這樣的人叫手術匠。我有位前輩,手術做得特別好。本院的人都知道他,親戚朋友要做手術,都找他,他也帶出了不少人。但他英文不行,也不喜歡寫文章、做科研,到退休的時候,還是一個主治醫師。這樣的主治醫師在美國實際上是很有地位的,在中國就被人看不起。中國人比較認博士頭銜。當然美國人也認,但沒有中國人那麽厲害。在中國,隻要是博士,就可以什麽都不用會。如果是院士,如果他上廁所會擦屁股,都會被認為是太過分。院士怎麽能親自擦屁股呢?

中國的醫學生培養製度,的確是一種扼殺醫學專業人才的製度。這可能與中國的文化有關。中國的文化中,醫生的地位是很低的。當年華佗被殺,就是因為他想讓曹操給他一個官位。《金瓶梅》裏麵的太醫蔣竹山,醫術高超,但被李瓶兒看不起,後來差點被西門慶打死。現在中國的醫學院,也不是像美國那樣錄取比較拔尖的學生。現在中國什麽樣的醫學院都有,學醫的門檻很低,也就導致了什麽樣的醫生都有。但總的來講,做一個混日子的醫生很舒服,想做一個既能力看病,有能夠比較出名的醫生,就特別難。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