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開心

人生如旅途,每天開心就好
正文

那一口咬下去的鬆脆多汁

(2025-07-28 03:37:27) 下一個

那一口咬下去的鬆脆多汁


美食不一定要煎炒炸炆燉,水果同樣是色香味俱全,是最天然的美味美食。

在 1970/80’s 的廣東農村,水果的品種並不多,多數就是農民自己種的,季節性上市,品質一般般。要到春節的時候,才會有蘋果、橙等外地來的水果,其他季節都是來自本地的出產。我們當地常見的水果,有石榴、龍眼、荔枝、黃皮、香蕉、柑、桔等等。當年沒有冰箱和冷鏈運輸,水果的種植一般也是在田頭地邊空餘地,不成規模,很難運送到外地,本地銷售的話,基本上就是當天采摘當天銷售,水果有足夠的成熟,果香四溢。例如石榴,熟透的石榴不但軟糯,吃的時候滿嘴香,手沾上果汁,半天還會有石榴的香味。

那時候的橙子,多數是酸的。而柑,就視乎手氣了,有時酸有時甜。我們在新會縣旁邊,新會縣出產一種特別的柑,就叫做“新會柑”。新會柑的皮剝出來曬幹和陳化,就是“新會陳皮”,是粵菜的重要調味料和湯料,也是中藥的重要成份。剝皮後的新會柑果肉,就是賤賣,兩角錢一斤。

甘蔗算不算水果?真是一個 good question。當年甘蔗算是我們最好的水果,好吃又便宜。市場上賣的甘蔗,一般是在春節前,家家都會買兩三紮果蔗過年。果蔗有兩種,一種皮是黑色的,粗壯、鬆脆、多汁、清甜,比任何水果都好吃,問題隻是吃相不太雅觀,用牙嚼也是要點力氣的。後來在廣東、廣西、香港等地有了甘蔗榨汁機,現榨現賣蔗汁,可以很優雅的拿杯子喝蔗汁,享受蔗汁的清甜,但沒有了嚼甘蔗的過程的享受。另一種果蔗是青色的,我們當地叫做“臘蔗”,比黑皮果蔗苗條很多,更鬆軟,汁少一些,更清甜,嚼起來沒那麽用力。果蔗是在過年的時候才上市,平時呢我們吃自己種的甘蔗,我們叫做“糖蔗”,顧名思義,就是榨糖用的蔗。這種糖蔗皮是青色的,體型則與黑皮果蔗差不多,粗壯、多汁,比果蔗更甜,但比較硬,纖維感很重,大人可以直接咬斷和嚼汁,但小孩就牙力不夠了,需要用刀切斷成寸,然後刨開四塊,才能享受吃蔗的樂趣。黑皮果蔗、臘蔗和青皮糖蔗的共同特點就是長的直,根不深,很容易倒伏,雖然粗生但種植並不容易,廣東每年幾次台風掃過,總有一次把甘蔗吹到和齊根折斷。而有一種可以經受台風的甘蔗,我們也叫“糖蔗”,用於榨糖,這種蔗體型就比較像竹子,瘦長,但不挺直,長得東歪西倒,橫豎交叉,完全沒有儀態,但是非常抗台風,台風掃過後雖然也歪了一些,但絲毫不影響繼續生長。

及至移居奧克蘭 (Auckland, New Zealand),我們愛上了吃蘋果。奧克蘭的蘋果品種跟悉尼超市賣的蘋果基本類似,但悉尼沒有玫瑰蘋果(NZ Rose Apple) 和皇後蘋果(NZ Queen Apple),這是我們最愛吃的兩種,共同的特點是鬆脆、多汁和甜,一口咬下去,輕輕一嚼,就已經滿口是甘甜的蘋果汁,嚼蘋果是我們一家每天飯後最大的樂趣和享受。我們吃得比較多還有富士蘋果(Fuji Apple),它不及玫瑰蘋果和皇後蘋果的脆和甜,有點硬,但很便宜,在玫瑰和皇後不當造的時候價格升高,我們就吃富士。而愛妃蘋果(Envy Apple)沒有玫瑰和皇後的脆和甜,卻像富士一樣硬,而價格明顯高於富士,所以隻有它在特價是跟富士差不多價格,才值得買。Ambrosia 的口感跟玫瑰蘋果類似,很鬆脆,但不甜,很少買。

來到悉尼兩年多,剛開始我還是去買蘋果吃,但試過一輪就放棄了。悉尼買到的蘋果,雖然很多品種跟新西蘭的同名,例如,Pink Lady, Royal Gala, Jazz, Kanzi 等等,最大的特點就是硬和少汁,嚼得辛苦而且沒果汁,沒有了嚼的樂趣和享受。Ambrosia 的口感倒是跟新西蘭的一樣,同樣的清淡,不是我的喜好。現在我們更多的是吃橙子,多汁又便宜。

這幾天W超市推銷的 Cosmic Crisp Apple 卻重新燃起了吃蘋果的欲望。其實去年我已經嚐試過 Cosmic Crisp Apple,覺得偏硬,與其他蘋果區別不大。但今年的 Cosmic Crisp Apple 我試過幾次,感覺非常好,鬆脆、多汁, 口感跟 Ambrosia 和玫瑰蘋果非常接近,但比 Ambrosia 甜,完全可以滿足我們對玫瑰蘋果的思念。 順便說一下,蘋果一定要挑大的買,大的才會多汁。

 

 

 

到新西蘭旅遊的澳洲同學,記得要到超市買 玫瑰蘋果(NZ Rose Apple) 和皇後蘋果(NZ Queen Apple) 試試,一定不會後悔的。

來澳洲插隊的新西蘭同學們,當你想念新西蘭的蘋果的時候,不妨找一找 Cosmic Crisp Apple,估計你能找回在新西蘭時嚼蘋果的感覺。

:-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