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毛病(頭暈)有點症狀,不敢大意,要去買點中藥來調理。按以往的經曆,以我個人的狀況,用中藥調理是有效的,包括最近這次。我目前住在悉尼的內西區(Inner West of Sydney),就在這區域找中藥店買藥。至於悉尼其他華人較多的區域,例如,Hurstville, Chatswood, Eastwood 等地,離我較遠,沒有了解。
在網上一搜“悉尼 中藥”,“同仁堂在線購物”就出來了,看了 Burwood 分店的地址,居然就在我住處附近,挺好,於是就直接走過去。拿出去年在奧克蘭 (Auckland) 同仁堂駐診中醫開具的處方,店員算了一下,報價每服 AUD$13,可以接受。買了2服回來,喝了幾天,漸見效果。
2服藥用完後,再去同仁堂 Burwood 分店,那天周六中午,居然非常繁忙,店員忙於招呼來看中醫的顧客,忙於配藥,我等了很久,還是輪不到我,隻好買了包裝好的茯苓和黃芪,離開。
然後繼續搜索中藥店,發現在市中心有幾家,記錄下地址,周二去市中心打工,下班就按地址去找,對比過幾個常用藥材的價格,最後在“永德中藥行”配藥。同樣的處方,永德中藥行的價格是 AUD$10.
下麵是示意地圖,輕軌 L1,L2 和 L3 都經過附近。我是坐 L2 或 L3 在 Chinatown 站下車,繼續往前走,看到“風水樹”就是 Sussex st。
對於中藥材的質量,我個人覺得很難做對比,以普通消費者的經驗,隻能是簡單地去接受。例如,我買的處方有13種藥材,每種藥材有不同的產地,每塊藥材切片來自植物的不同部位(當歸就有歸頭、歸身和歸尾之分)。不同的中藥店不同的價格,有時候隻能憑店家的良心了。有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是,西藥是精煉出來的,關鍵成分劑量高,效果(正作用和副左右)明顯,而中藥材是原始物料,水煮浸泡後,關鍵成分析出含量並不高,所以我個人的理解是,中藥要長期服用,“量”很重要。
在搜索中藥店時,看到了不少投訴中藥店斤兩的帖子,例如:
這斤兩的誤解,還真的挺煩惱的。按說澳洲和中國大陸都是以公克 (kilogram) 和克 (gram) 做基本計量單位的,我們都習慣了,“同仁堂”的藥材就是以“克”或“10克”標價的。不過,悉尼的不少中藥店,包括上麵提到的“永德中藥行”,店主來自香港或台灣,還是沿用十六兩稱來標價。所以,要避免這類誤解,詢價的時候,直接問“多少錢一克?”,如果得到的回複是“XX刀一兩”,就要小心了,多問一句“一兩是多少克?”
順帶說說我怎麽煮中藥。中藥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浸煮,方便食用的程度與西藥相差太遠,這也是中醫中藥現在被人嫌棄的一個關鍵因素。我現在客居在悉尼,能用的工具有限,就買了一個1升的真空燜燒壺。先用電飯煲煮中藥,多加水,煮最少30分鍾,然後把藥材撈入燜燒壺,在燜燒壺注滿藥湯,這樣放過夜。剩餘一部分藥湯,放涼了就可以喝。第二天倒出燜燒壺的藥材藥湯到電飯煲,加點水,煮30分鍾,然後又把藥材撈入燜燒壺,在燜燒壺注滿藥湯,放著隨時可以倒出來喝。1服藥材煮3次,基本上已經沒什麽藥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