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李開複的《做最好的自己》,做了一次對一元和多元的反思。
在我們這一代的成長背景下,造就了很多一元的精英。大凡做得到多元的人,無外乎兩類:
1 不費吹灰之力,就足以把一元做到最好,於是,富餘的閑情逸致就推廣到多元了。
2 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一元做到最好(或是有某種逆反心理就破罐子破摔不願意做到最好),於是,隻好(或是主動)的把精力,智力和時間都投入到多元中去了。
而在美國,1或2都不可能成為第一代華人移民的主流。
可喜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美國這樣單純的社會環境中,有越來越多的一元的精英經過長期的奮鬥,往往在大約6,7 年後(這個周期也在大大的縮短)可以輕鬆的駕馭自己的一元,然後,轉入1的行列。
然而,這種主動的或被動的轉型受到太多的外在和內在條件的控製,這會導致習慣性的放棄。
所以,尤其是在矽穀,我們看到的絕大部分第一代移民的華人電腦工程師仍然是典型模式的一元的精英。
我想李開複開篇強調多元,也許正是由於一元的精英在IT界的典型性造成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