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人物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隻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隻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個人資料
正文

凡事在於品質:方可經久不衰

(2025-09-30 23:24:17) 下一個

往事如煙。大概20多年前,我參加一個廣東省企業經貿代表團到德國和英國考察了兩周。說是考察其實是玩,走了好幾個大城市,看了很多出名的大企業。

然而,印象最深的,也是我人生最難忘的,當屬德國巴伐利亞州的慕尼黑啤酒節。因為我很喜歡玩。

據說慕尼黑啤酒節,在全世界很出名。很多到了巴伐利亞州的人,抽空都會去感受一下慕尼黑啤酒節的獨特韻味。

我記得:那天好像還比較冷,但進到啤酒大廳,已是人頭攢動。一個類似於廣東夜市大排檔一樣的開放的場所。很多人都喝得酩酊大醉,有男人也有女人,個個躺在過道上,橫七豎八,也不見服務員去扶他(她)們起來,真是好搞笑的風景。看他們的穿戴,感覺還不是一般的遊客。

當我們幾個剛一落座,就有服務員送來幾渣啤酒擺在我們的麵前。好傢夥,至少六渣3L一隻的特大玻璃杯,裝著滿杯的啤酒,杯麵還在浮著白色泡沫,我想不會喝酒的人,看到這付架勢,尤其是週邊男男女女興奮的樣子,都會抿上幾口感受下氣氛。何況我這個愛喝啤酒的人。

都說德國啤酒名聞天下。慕尼黑啤酒,真是不負盛名。我估計都是5.1度的生啤。啤花香氣襲人。難怪有這麼多人喝到失態,也要發瘋式的玩耍,喧鬧,就像眾多情侶瘋狂開派對一樣。

最後,我們幾個剛才還在嘲笑別人的人,兩小時後,沒有一個清醒的走出大廳。我自己估計喝了至少有4渣。覺得特別過癮。

事後想想:
享譽世界的慕尼黑啤酒節之所以如此經久不衰,成為當今巴伐利亞州的經典旅遊產品和服務,到底好在哪裡?

說到底,還是他們的啤酒品質超群。準確說,是德國人釀造啤酒的精益求精的技術取勝,可謂登峰造極。就像當年德國人的機床一樣,令無數工廠主為之頂禮膜拜---德國人的工匠精神沒有人不佩服。

事過境遷。一晃20多年過去。想起當年的慕尼黑啤酒節的喝酒趣事,讓我想到當今很多跟品質關連的事情。

先說生活品質。
過去日本人(據說是豐田公司)做汽車銷售有個不成文的規矩。說是“一流汽車賣歐美;二流汽車賣中東;三流汽車賣亞洲”。

這也許是25年前的比較真實的生活寫照。客觀地說,整個80年代,全球國民的生活品質的排序,應該就是這個樣子。俗話說“管中窺豹”。從汽車的銷售,基本可以反映國民生活品質高低的問題。說其他的都沒有意義。

當然,今天的情況或許天翻地覆。但汽車作為大宗消費品,國民消費車輛的保有量,還是可以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國民生活品質的高低。這也許是科學的估算。

我有一個早年做香港貿易發家的,現在已經退休的福建老闆,早間我們聊天時,他總愛說北韓怎麼怎麼好,說年輕人結婚,國家有房子送;國民看病不要錢;孩子升學有國家管。我隻說了一句“你可以去北韓住幾天,估計不要三天,你就鬧著要回香港了”。北韓與香港沒有可比性。從此他再也不吭聲了。

我平日喜歡買有機認證標籤的食品,認為吃稍微健康的無毒的環保食品,總好過吃壞東西看醫生的費用。我是這樣想,商家也想著有機食品更好賣。但我比較眾多的有機食品,歐盟的有機食品還是最好。

聽說巴西的紅肉(牛肉和豬肉),千方百計想打入歐盟市場,就因為餵養的飼料問題,無法通過歐盟的有機認證,至今歐盟國家的大生意做不了。僅此一點,足見歐洲人對吃到肚子裏去的東西的把控,還是固執的認真的。

再說人均絕對收入。
我看馬斯克的Grok-AI整理的<2024全球國家人均GDP水平以及最低人工工時的排名>,以及<2024全球國家民生支出佔比GDP比重排名>,好像排在前麵的,基本都是歐盟國家,隻有美國在民生支出佔比GDP比重方麵,排在了世界第一,法國緊隨其後 。

但法國不同美國的玩法。法國人還是厚道。國家財政壓力雖然大,但還是打腫臉充胖子接濟民生,馬克龍政府這方麵還是令人尊重的。

從這些權威的表格,我可以下結論:“人往高處走”,是人性使然。政治和戰爭,很多時候,背後反映的是經濟問題。俄烏戰爭是這樣,東北亞局勢,以色列與哈瑪斯圍繞加沙人道危機與軍事停火更是如此。

我生活的香港,官方發布的人均收入中位數是21000港元,最低勞動工時是42港元/小時。但香港的基尼係數非常高,達到了0.51,早已超過國際警戒線。貧富懸殊厲害,反映了社會分配不公是個很大的問題,可能成為影響香港再現“東方之珠”的一個要命的瓶頸。

我想,官方應該看到這個眾多從事體力勞動者的港人,表達憤怒的一個導火索的問題。

我認為,國民收入有高有低好正常。關鍵在於高收入,應該高付出,高治理能力。收入應該跟能力掛勾,有第三方的績效考核,不能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否則難以服眾。

最後說下通貨膨脹問題。

很多人都說歐美國家及新加坡和香港地區的物價高,東西貴。這可能是個事實。

我對香港情況比較熟,可以說下香港人對通貨膨脹的看法。香港的市井小民,包括大多數的中產家庭的先生和太太,都喜歡從早間的免費的頭條日報和730新聞早報,知道香港人的花費情況。

客觀說,香港人的收入與開支,尤其是中產家庭的開支,多半分為四大項:一是房租(或按揭)以及經常性費用(比如水電氣油,物業管理以及家庭喬車保養);二是購買旅遊產品和服務;三是子女的教育(比如興趣學習和功課補習);四是食品開支。

我覺得,前三項對眾多的中產家庭來說,是非常剛性的需求。我猜想,從事香港服務業的雇主(尤其是在銀行)一定賺到大錢的,因為有一大批剛性的消費者。第四像項可能有些彈性,類似海綿可緊可鬆。

都說恩格爾係數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人的生活品質的高低。但中產家庭犧牲(或壓縮)食品開支,帶來的健康隱患也是日積月累,到了退休的時候,終歸要買單。大多數香港人都指望特區政府的公共醫療,可以把香港人的健康全部管起來。

我有好幾個中產階層的朋友。他們家庭的食物,和普通市民的餐桌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還是很節省的。因為,在他們眼裡,前三項的開支是絕對不能少的。

我沒有官方資料,得到香港人的恩格爾係數是個什麼情況。但我感覺香港的街市和超市,大多是以食品為主,購買各類食品的人還是很多。感覺食品開支至少佔據了收入的1/5。

我就不知道,這樣的生活型態,是否符合恩格爾係數裡定義的生活品質高的地區。

我隻知道:品質是否高低,需要一些硬性的指標才能衡量,猶如慕尼黑啤酒,好就是好,大家有口皆碑,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國家(或地區)更是如此。不需要狐狸花哨,隻需要用心做好品質,賺到錢就行。

凡事有了品質,方可經久不衰。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