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人物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隻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隻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個人資料
正文

許家印好樣的: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2024-08-06 05:37:53) 下一個

今早,聽到法廣電台新聞報道,說恆大地產已正式向香港高等法院提請訴訟,起訴恆大地產創辦人許家印以及部分股東和高管,追討共計60億美元的收益以及酬金。

這個新聞,給我的第一直覺,就是三件事情浮出水麵:

第一,恆大地產創辦人許家印在被政府控製後,母公司已經被政府接管並迅速重組,相關業務已經整合,公司進入到資產與負債等法律程序階段。才有這種事情發生。

第二,政府明知接管恆大地產,是個巨大的負資產包袱,為什麼還要接管?因為關聯性太大,動搖到了國本,是個政治問題了。一旦成為中國的政治問題,那是不計代價的。我隻能說,許老闆玩得真大。一般人的小心臟可能受不了,許老闆的心臟應該足夠大。

第三,看來,股東和高管搞了不少錢。按照上市公司管理條例,以及法律程序,通過上市公司註冊地的法院,追討創始人以及股東和高管的收益以及酬金,天經地義,估計許老闆,部分股東和高管們凶多吉少了。


但我們的華人社會是金錢的奴隸,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不到要死要活的地步,誰捨得把錢吐出來啊!歷來不是有句話叫“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我估計,許老闆等也豁出去了。

老實說,中國的房地產,其實是個涵蓋方方麵麵利益的好產業。一根鏈條,連接著開放商,地方政府,國庫,原材料生產商,銀行,投資人,媒體以及消費者等諸多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體量佔了國家GDP的1/3,就業人口不計其數,我相信,沒有人捨得戳破這個泡沫的。

也許中國的房地產開發商吃準了國家發展房地產業的基本戰略,大家都跟著國家一起發財。

我記得,從90年代開始,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到來之前,差不多30年光景,各類房地產開發商老闆都是中國最牛的。玩法大家都大同小異:開發商通過關係搞到地塊(好地應該不會掛牌);然後,把地再押給銀行套取貸款,支付完土地出讓金;建築商開始貸款建房子;開放商還沒等到房子封頂,就開始發售房產(我們說預售房產甚至賣樓花)。開發商第一時間回籠售房資金;如果第一時間能歸還銀行借款,這已經算老實的,但這種人很少。

你說開放商能賺多少錢?這種空手套白狼的玩法,也隻有大陸的開發商會這樣玩,因為銀行是國家的,行長是組織部任命的。不是股東們選出來的。

很多人認為香港的房子很貴。那是因為政府拋出的土地價格很貴。價格方麵,“羊毛出在羊身上”,全世界的開發商都差不多的。

但老實說,大多數的香港開發商的財務都比較穩健。因為香港的銀行是私人的,公司治理非常嚴謹,開發商借錢很不容易,很多時候,很多銀行都是幾家銀行聯合貸款,為得是降低風險。比如財團打包聯合放款。

香港的銀行因為是私人的。開發商借錢需要經過銀行的嚴格壓力測試;需要1:1的資產抵押;以及過往的公司信用記錄。誰做背書都不行。香港銀行很在乎專業性以及對股東的道德責任,這也許是大陸銀行和香港銀行最大的區別。


我聽說當年許老闆的事業發展太快,資金一度非常緊張,便跑到香港向一些地產頂級大佬求救(因為剛剛才在香港上市),也是靠著香港人的資產以及人脈關係,才得到一些大佬的注資,才救了恆大地產。但這樣的好事不是每次都有的。


據說這些大佬都為恆大地產的幾何級發展速度驚訝,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他們覺得高槓桿,在香港地產界,幾乎沒有人敢這樣玩。

也許銀行的利益相關者害了恆大地產;也許我們的國有企業管理製度害了徐老闆;也許許老闆以及高管們貪得無厭,趁機大撈一筆;還是其他什麼原因。總之,許老闆這一跤摔得可是不輕,或許再也爬不起來了。或隻能在牢裡慢慢思過了。

60億美元這筆追討的錢,折合人民幣少說也有400多億。就不知許老闆和部分股東們以及高管們,是否鐵了心,把錢當做命,像過往的中國傳統商人“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那就真的方顯示“英雄本色”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Billzhou 回複 悄悄話 看博客的響應度,看來,許家印的人生經歷,是草根創業的英雄的失敗故事。沒有多少人欣賞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