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人物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隻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隻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正文

人往高處走:小人物的人生與中國記憶(回憶錄連載1)

(2023-02-14 14:23:48) 下一個

《個人回憶錄連載1》

人往高處走:小人物的人生與中國記憶

  自序

為何我的回憶錄用“人往高處走”作為題目?因為,“人往高處走”是普世道理。

這個世上,隻要是正常人,沒有人不想過好日子;沒有人不想從灰姑娘變成白天鵝;沒有人不想既有錢又有自由自在的生活。“人往高處走”,應該不存在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的問題,或許是人類生活的最大公約數。

普通人是這樣,國家之間更應如此。其實,世上很多事情,如果都能夠按照這個基本規律走,就沒有那麼複雜了。

中國人有句老話“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一個甲子(也叫耳順)”意思是什麼事都知道一點。我想我是屬於那種“天上的事情知道一半,地下的事情全知道”的人。

聽說男人活到一個甲子(一個甲子就是60年)就不算短命。而佛教說,60年是一個輪迴,應是有頭有尾。

老一輩人說,一個人活過了60歲,就等於跨過了人生的一個分水嶺:以後的每天都是賺到的。就有資格講講自己的故事,聊聊人生,我覺得這樣的說法,還是有些道理的。

 

 

先聊聊我自己。

我的家鄉在江西的羅霄山脈的一個叫井岡山的城市,聽說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是個風水不錯的地方,很適合造反起家,當年中國共產黨的紅色之都就在這裡誕生的。井岡山可是毛澤東的福地。

從1921年-1961年,將近40年的中國共產黨的風雲史,無論故事如何精彩,國共各有書寫,但我畢竟還在母親的肚子裡,我是沒有發言權的。

我就從出生的1961年的中國三年困難時期,到今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段60年的人生歲月及中國記憶聊聊吧!

聽我母親說,自她50年參加工作開始,中國社會就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人員是不可以流動的。在哪裡參加工作,就在那裡工作。哪個年代,對於很多人來說,出生地就是死亡地。

這種社會管理製度,在當年還是有他的好處的,就是刑事犯罪率非常低,人員少流動,甚至不流動,都固定在一個地方,的確少了很多衝突倒是真的。老實說,當年這套社會管理製度還是奏效的。

在我看來,這套僵化的社會管理製度,到了1980年才有了一點鬆動。原因很簡單:國家經濟的確很糟糕,甚至難以為繼,不開放真有可能影響到國本,動搖到執政基礎,當然是很大一件事。

也許是一種權宜之計,也許是為了挽救共產黨,在我的記憶中,好像是國家恢復高考製度,以及1978年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之後,各地就開始動了起來,原來的紅紅火火的無產階級專政也停下不搞了,社會上出現了私人生意的味道,企業也開始談論企業管理,城鄉居民有了流動,國家就這樣慢慢走向了開放的道路。

老實說,中國的事情歷來是:

上麵開了一小口子,下麵就是大口子,也許是社會封閉太久了,人們太想流動,太想做點小生意,太想發點小財了。這或許是當局未曾想到的。但這卻是中國社會國民人性的本來麵目。

在我看來,1978年,是中國的一個重要紀年,國家做了兩件了不起的大事:

一是恢復高考製度,讓很多人有機會上了大學,圓了讀書的夢,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似乎又回來了。

二是開放社會,允許城鄉人員合理流動,私有工商業開始抬頭,社會煥發出蓬勃生機。

不管國家當時處於怎樣的考慮,客觀上,國民還是要感謝開放政策,讓更多有想法的人,可以走出去撈世界,很多人賺到了錢,很多人得到了發達的機會,還有的人,找到了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如果沒有開放,死水一灘,便沒有很多人的命運的改變。

也許有人認為,改變完全靠自己的本事。但我認為,任何事情,都有個大環境,才有小作為,國家的重大轉變,還是個人變化的首要因素,沒有國家大環境的推手,便沒有個人的改變,也就根本談不上“人往高處走”的重要事實。

實事求是講,當年沒有開放,便談不上下海,沒有下海,便談不上賺錢,賺不到錢,便不可能買車買房,甚至移民國外;而不到國外生活,怎知世界如此之大,真實的資訊如此豐富。這是一環扣一環的。俗話說得好“井底之蛙,隻有碗口大的天”。“見多才能識廣”,就是這個道理。

我感恩時代讓我們這一代人,趕上了過山車一般的比較精彩愜意的人生。

拿我自己來說,前45年在大陸生活和工作,後15年來香港定居,開始發散看世界。60歲一把年紀,還能有機會在香港這個“一國兩製”特區,親身感受到不同社會製度和文化的衝擊,還是挺幸運和的。

老實說,今天的香港,無論內容還是形式,與內地比較,還是有些不一樣的地方,儘管很多人擔心香港會完全內地化。但我相信中央政府的智慧,他們一定會留有一些空間。畢竟,香港還掛著“一國兩製”的招牌,這是麵子問題。

也許好奇的緣故,我生來愛思考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好在來到香港,可以想國家和政黨是怎麼回事,未來大概會是怎麼樣;至少目前還可以寫一些具有批判意義的電子書,放在了Google Play和Amazon的網絡圖書館上售賣,甚至社交平台上刊登,還沒有人來找你麻煩。這也許是生活在香港的好處,如同自媒體人楊錦麟先生一樣,我也深愛著這片人口稠密的多元的特區。

 

我期望更多像我一樣的比較中立的華人,能夠了解到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他們與今天的新世代有什麼不同,他們是如何走過從毛澤東時代,到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時代,再到習近平的新時代,三個完全不同風格的社會主義的年代。這三個不同的時代的故事以及中國記憶,真的很有意思,很有思考的意義。

老實說,我們這一代人比我們的父輩經歷了更多,知道的也更多,凡事都能一分為二,實事求是了。

我希望通過自己的人生敘事,特別是親歷的故事和個人的見解,讓海外華人比較客觀看待毛澤東時代,鄧小平時代與習近平時代的中國人的工作和生活,看待這個國家和政黨,是怎麼回事,與西方社會相比,他們的社會管理理念是怎樣形成的。

純屬我個人的體驗和判斷,不代表任何人。我隻說自己的心裡話。

我覺得,從60年代開始到今天2022年,中國社會超過60年的時間跨度,的確經歷了巨大的變遷,我們這些小人物的人生故事,伴隨著中國的記憶,有太多的事情值得說一說,聊一聊的。

首先,我很想說說封閉年代中國的思想教育是如何形成的,他的前提條件是什麼?然後,開放了的中國,以及公民教育,又是怎麼回事,她的形成的條件是什麼?很多事情真的如歌裡唱到的“在什麼山上唱什麼歌”,一個時代就隻能是一個時代的記憶,而無法複製的。猶如蘇格拉底說得“人類不能同時踏入同一條河流”,是一個道理。

接下來,我要說說我目前在香港的生活狀態,因為這是我十分享受的生活方式:

我每天早上6點會準時收聽《法廣新聞》以及香港電台的《香港早間新聞》,可以比較西方社會與本港輿論如何看待世界的。

我每天用手機至少上網4-5次,瀏覽世界各地熱辣的各類資訊,比如《紐約時報》,《半島電視台》、萬維新聞網以及華爾街日報以及香港《明報》、《南華早報》的新聞;

我每天都會在Twitter上發幾條Twitter,表達下我對一些事物的看法,儘管是個人觀點,但覺得很有意思,有圖有真相,140字就和世界各種人建立了聯繫,感覺社交平台真好。

另外,我還會瀏覽香港01新聞網的每日滾動發佈的香港新聞。很多時候,我會在留言區裡留下自己的觀點,甚至八卦想法,覺得這是一種單身的生活方式,冒冒泡,希望自己不會被邊緣化;

當然,每天我還會觀看一些有趣的靠譜的youtube自媒體節目,這也是每天的例牌生活;

除此之外,我每週都會與兒女聯絡下感情,關心下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也算維繫自己的兒女情長情緒。雖然很多東西放下了,比如金錢,女人以及其他的物質享受,但作為華人的父親,我還是喜歡子女,覺得他們是我的一種延續,真要像弘一法師那樣決絕,完全不見前來探望他的老婆和孩子,我是做不到的。當然也成就不了高僧。

我並不喜歡大家庭式的希望子女圍著自己轉的簇擁式生活。我隻要間歇聊聊天,見見麵,吃吃飯,或喝喝酒就很滿足了。

有時,我會給香港的報刊雜誌,比如01新聞網寫寫文章,投投稿,發表一些對香港時局的“皇帝不急太監急”的看法,過下發表文章的癮;

我聽說抄寫經文很鍛煉耐性和定力,尤其對呼吸係統以及長壽會有好處,就開始買來豎行的謄寫紙,每天固定抄寫1000字左右的《金剛經》、《地藏經》,工工整整,摒心靜氣,一來可練練書法,二來又多了一個案頭作業,權當是一種養生罷了。

我看到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都有抄寫《金剛經》的墨寶,覺得很詫異,兩位皇帝百忙之中還有雅興抄寫經文,看來佛教的東西,在中國是深入人心的。

說到皇帝的書法,我個人認為,雍正與乾隆這對父子,還是老子寫得字功底要紮實一些,儘管雍正留下的墨寶很少。但乾隆的瀟灑以及智慧,卻是我特別欣賞的。不僅走到哪裡寫到哪裡,到處看到他的字,而且,還留下了不少民間傳說,說他風流倜儻,瀟灑自在了一輩子,養了一個會服侍他的和珅元寶,倒是治國與人生兩不誤,令天下所有男人當然也包括我為之敬佩不已。

當然每天最重要的,是撰寫我的回憶錄,每天一個小節,2000字是必不可少的。我的所思所想都在裡麵,這已成為我的生活方式。

我計劃寫完後,放到Google Play和Amazon電子圖書館上售賣,也會放在個人的社交平台上展示,作為一個普通的中國香港人,一個不稱職的父親,我想留給子女一點精神財富,留給後人一些生活的樂趣,我認為是有意義的。

每天2個小時的戶外活動是我雷打不動的項目。因為“生命在於運動”這句話,在我看來,就是所有的戶外運動,哪怕是散步嗮太陽,都是有用的健康運動,這樣的美事我肯定幹了;

清閒時,我還會玩玩數獨和拚圖遊戲,鍛煉下自己的大腦,希望70歲前,腦子還轉得動,還能想事,可以寫點東西。我看醫書上說,老年癡呆症就是什麼也想不起來,什麼人也不認得,更是什麼也不能寫了,人活到這個份上,真的行屍走肉,很恐怖的事情。

在我看來,品嘗美食還是生活的重要內容。每週我都會做一點自己愛吃的美食,比如炒一個辣椒苦瓜豆汁炒肉,或燒一個紅麴悶燒東坡肉(這是我父親教給我的拿手的傳統家鄉硬菜);或清蒸一碗客家鹹雞鹹肉解解饞;或炭燒幾條韓式牛肋骨嘗一嘗。

除此之外,我每天下午會喝一杯自己製作發明的精力豆漿,胡亂加一些可可粉、生薑粉、堅果、甜菜粉,南瓜籽及無花果(當然都是有機的),一個小小的冰糖橙,據說這樣喝,對身體尤其是抗衰特別有好處。

聽說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容易失眠,我也一樣經常失眠不夠覺睡。在我看來,年紀大了,睡覺減少,健康質量下降是正常現象,睡得好的人,其實不多的。這是有醫學科學統計數據的。

怎麼辦呢?

我的經驗之談就是兩句話:“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

所謂“戰略上藐視”。就是把睡不著覺看開一點,看淡一些,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隻要尊崇客觀規律,做到“三個不要”就很好(即:不要熬夜,不要吃太飽,不要吃安眠藥)。

該睡則睡,該玩則玩,該吃則吃,不舒服也不用太著急,看看醫生,吃吃藥,喝點水,睡睡覺,再走動走動,找人聊聊天,或自己找些快樂的事情做,不要整天想著不舒服,就不會發生什麼要命的焦慮症,憂鬱症,甚至是大病。

要知道,疾病和精神,是一對相生相剋的兄弟,精神愉快,疾病便躲得遠遠的。反之,精神不爽,疾病則是天天找你麻煩。

所謂“戰術上重視”。就是人不舒服時,可以適當買一些調適身體的中成藥服用,像我這個年紀的人,我想一些酒色財氣的中年朋友,其實,可以買些道地的腎虧丸,堅持長期服用,然後,慢慢觀察自己的身體反應,還是有不錯的效果的。相信太太也會誇獎你的狀態不錯的。中成藥的妙處就在於長期服用。

我特別要給朋友一些建議:

一些調理身體機理的中藥,最好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吃。再好的中成藥,如果不能堅持服用,都是沒有效果的。男人年紀大了,身體不舒服,不外乎肝火旺、腎虛及三焦不通之類的問題,平衡了,打通了則一定舒服了。

我個人認為,《加味逍遙丸》就是一個比較好的中成藥,吃了一周後,你會感到情緒比較正麵,不用羨慕他人吃什麼好藥,或是頂級保健品。當然,你若好奇求快,也可以找一些土方子吃吃,隻要沒有毒藥成分,也是無妨的。聽說有味中藥材叫五味子的很不錯,香港大學研究出來說可以解決失眠的問題。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現在上了年紀的男人,想有個高質量的睡眠,也是用錢買不了的修來的福氣。平日飲食注意衛生和環保,美食和清淡相結合,就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未完待續 1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渥太華鬱金香 回複 悄悄話 有條不紊地生活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