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1)·驛(2)中言別》
鄧郯
水天空闊,恨東風(3),不借(4)世間英物。
蜀鳥(5)吳花殘照裏,忍見荒城頹壁。
銅雀春情(6),金人(7)秋淚,此恨憑(8)誰雪?
堂堂劍氣(9),鬥牛(10)空認奇傑(11)。
那信(12)江海餘生,南行萬裏,屬(13)扁舟齊發。
正為鷗盟(14)留醉眼,細看濤生雲滅。
睨柱吞嬴(15),回旗走懿(16),千古衝冠發。
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
《念奴嬌·和友<驛中言別>》
文天祥
乾坤能(17)大,算(18)蛟龍,元(19)不是池中物。
風雨牢愁(20)無著(21)處,那更寒蛩(22)四壁。
橫槊題詩(23),登樓作賦(24),萬事空中雪。
江流如此,方來(25)還有英傑。
堪笑(26)一葉漂零,重來淮水(27),正涼風新發。
鏡裏朱顏都變盡,隻有丹心難滅。
去去龍沙(28),江山回首,一線青如發(29)。
故人應念,杜鵑(30)枝上殘月。
1. 念奴嬌:詞牌名,又名酹江月。雙調一百字,上下片各四仄韻,一韻到底。
2. 驛:驛站。
3. 東風:指三國時吳將周瑜聯合劉備,依靠諸葛亮“借東風”,大敗曹操於赤壁。
4. 借:此處指幫助、協助。
5. 蜀鳥:蜀地的鳥,指杜鵑鳥,鳴聲淒厲。
6. 銅雀:銅雀台,曹操建於鄴城的一座大型建築。作者詞中借用杜牧《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典故。
7. 金人:銅製塑像。傳說東漢亡後,魏明帝把長安建章宮前的銅人運往洛陽,在遷運時銅人眼裏流出淚水,這裏借指南宋亡國之傷感。
8. 憑:憑借,依靠。
9. 劍氣:古代傳說好的寶劍有劍氣直衝北鬥、牽牛星。
10.鬥牛:北鬥星、牽牛星,據傳說能接受劍氣。
11.奇傑:英雄豪傑。
12.那信:哪信,不相信,不情願。
13.屬:齊聚,聚集。
14.鷗盟:海鷗,海鳥。
15.睨柱吞嬴:指藺相如完璧歸趙的典故。
16.回旗走懿:諸葛亮死後,蜀軍退兵,司馬懿追擊。薑維令楊儀返旗鳴鼓,司馬懿怕中計,趕忙退兵。
17.能:通“恁”(nen4),如此,這樣。
18.算:數、料想。
19.元:原本。
20.牢愁:憂鬱,憂愁。
21.著:寄托,著落。
22.寒蛩(qiong2):深秋的蟋蟀等昆蟲。
23.橫槊題詩:用曹操在馬上橫著長矛賦詩的典故,指能文能武的氣概。
24.登樓作賦:指東漢文學家王粲所作《登樓賦》。此賦抒發作者生逢亂世、長期客居產生的思鄉、懷國之情。
25.方來:將來。
26.堪笑:怎堪自嘲。
27.淮水:指秦淮河、金陵。
28.龍沙:指北方沙漠。《後漢書·班超傳》:“坦步蔥雪,咫尺龍沙。”
29.一線青如發:語出蘇軾《澄邁驛通潮閣二首》:“青山一發是中原。”
30.杜鵑:指杜鵑鳥,跟前一首詞的“蜀鳥”同義。
鄧剡(1232-1303年),字光薦,又字中甫,號中齋。廬陵(今江西吉安)人。 景定三年(1262)進士及第,後隱居在家。文天祥起兵勤王,他舉家參加。祥興元年(1278年),任禮部侍郎,二年(1279年),厓山海戰時,陸秀夫抱帝赴海死,鄧剡也悲憤投海,被元兵撈起。張弘範勸降,被拒,於是將鄧剡和文天祥一同押送元都燕京。鄧因病重被留在金陵就醫。文天祥就義後,鄧剡懷著崇敬的心情,撰寫了《文信國公墓誌銘》、《信國公像讚》、《文丞相傳》、《文丞相督府忠義傳》等,介紹文天祥的事跡,頌揚他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
鄧剡是廬陵詩派、廬陵詞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詩詞造詣很深。著《續宋書》、《德祐日記》、《填海錄》等書,惜已失傳。不過在《文山先生全集》中,文天祥保存了他的《驛中言別》、《行宮》等詩詞,今有《中齋詞》一卷存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1.
--------
文天祥(1236-1283),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州廬陵縣(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 ,民族英雄。文天祥出生於富有人文氣息的江西廬陵地區,家族曆來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他十幾歲時進入著名的廬陵白鷺書院讀書,受到很好的儒學教育。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20歲的他參加科舉考試,論策深得理宗欣賞,親自選拔他為狀元。在隨後的數年裏,文天祥經曆了數次宦海沉浮。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南下攻宋,次年春臨安淪陷。此前後文天祥散盡家財,招募士卒勤王抗元。經過兩年多的周旋,終因寡不敵眾,他在今廣東潮陽縣五坡嶺兵敗被俘,被押解至大都(今北京)。在被俘後的4年時間裏,元朝用多種方法勸降無果,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文天祥從容就義,終年47歲。
文天祥有詩才。他早期的詩以酬答和抒情為主,但也有豪邁奔放的言誌之作。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的詩風變得慷慨豪放,風骨凜然。文天祥存詞不多,但大多遒勁有力,感情激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文文山詞,風骨甚高,亦有境界,遠在聖與(王沂孫)、叔夏(張炎)、公謹(周密)諸公之上。”說他遠在"宋末四大家"中的三人之上,評價是相當高的。
文天祥自撰有《文山先生全集》20卷,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出版。近年有以《四部叢刊》影印明刊本和《文山先生全集》20卷本為底本的《文天祥全集》(上、下冊),由大陸“江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出版。文天祥現存詩詞共1000餘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3.
宋雨:文天祥這個名字幾乎家喻戶曉,他是南宋末年的大臣,著名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他那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百年來被人們誦詠。文天祥出生於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那時金國已經滅亡,強大的蒙古國已經跟南宋正麵衝突。就在他出生的那一年,爆發了平陽關之戰,宋軍損失慘重。
唐風:文天祥的一生,注定是在山河破碎、風雨飄搖之中度過。在他的早年,南宋王朝尚能維持,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天資出眾、又經過在白鷺洲書院研讀的文天祥高中狀元。然而在入仕後的十幾年中,文天祥也經曆了宦海沉浮。他曾因直言斥責宦官董宋臣、譏諷權相賈似道而數度遭到貶斥。
宋雨:德祐元年(1275年),元朝已建立數年,全力滅宋。當時長江上遊告急,已經66歲的太皇太後謝道清和年僅4歲的宋恭帝趙?(xian3),感覺很恐懼、絕望。宋廷下詔令天下兵馬勤王(指君王有難,地方上募兵救援)。這時候看到朝廷大勢已去,不少人持觀望態度,響應者寥寥。而文天祥接到詔書後,散盡家財,招募兵卒萬人。
唐風:在江蘇常州,他臨時組織的勤王義軍,完全不是久經沙場的元軍的對手,損失大半,他不得不率領殘部退保餘杭。然而起初文天祥卻被拒絕入城,因為在宰相陳宜中等人看來,文天祥的勤王之舉是“兒戲”,文天祥的忠誠反襯這些朝臣的明哲保身。一直到元古兵已將臨安城團團包圍之時,文天祥才被允許進入臨安城中。
宋雨:在兵臨城下之際,左丞相留夢炎和右丞相陳宜中、以及大批的官員都逃跑了。朝廷幾乎無人可用,於是謝太皇太後隻得頒發懿旨,任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全權負責朝廷事物。城中少量殘兵無力再戰,無奈之下,文天祥隻得代替宋廷出城與元軍主帥伯顏談判。因與伯顏抗爭辯論,伯顏怒將文天祥扣押。
唐風:十天以後的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南宋朝廷在臨安向元軍投降,149年前的靖康之變曆史重演。然而就在投降之前,謝太皇太後後命禮部侍郎陸秀夫等人,秘密護送7歲的趙昰(shi4)和5歲的趙昺(bing3)出走福州,試圖保存趙宋皇族最後的血脈。1276年5月,陸秀夫和趕來護駕的張世傑一起,在福州擁立趙昰登基,是為宋端宗。
宋雨:與此同時,被元軍押解北上的文天祥,在鎮江逃脫南下,輾轉來到福州,並被任命為右丞相知樞密院事。在此後的三年裏,他再次組織義兵,一度收複了贛州、吉州等地。然而在江西永豐,他的軍隊戰敗,妻妾子女都被俘虜。在進軍廣東潮州途中,他的軍隊又流行瘟疫,奪走了他唯一的兒子的性命。但他仍然堅持戰鬥。
唐風:文天祥率領殘部一路轉戰,在退到廣東海豐五坡嶺時,被元朝將領張弘範部隊突然襲擊。部下大多戰死,文天祥被俘。張弘範又要求他寫信勸降陸秀夫和張世傑等人,文天祥寫出《過零丁洋》以明心誌。據說弘範讀後對文天祥也很佩服。
宋雨:在文天祥被捕的當年,即1278年,年僅9歲的宋端宗趙昰在流亡途中病逝。隨後,陸秀夫、張世傑又擁立當時年僅7歲的趙昺為帝(宋少帝),繼續抗元。1279年2月,在廣東崖山,陸秀夫和張世傑率領的的十多萬南宋軍民,與元兵展開了最後的戰鬥。結果宋軍殘部慘敗。
唐風:不願投降的陸秀夫,背著8歲的宋少帝投海自盡。隨後張世傑也跳海自盡。據史書記載,在崖山之戰中,南宋殘存的十多萬軍民, “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這些忠義之士,在臨安1276年淪陷之後,又奮戰了三年。張弘範讓文天祥在船上遠觀崖山海戰,他的痛苦可想而知。
宋雨:文天祥作為被俘官員,一路北行被押往元大都(今北京),一起被押北行還有另一位被俘的南宋官員鄧剡。這些官員被俘以後並不被殺頭,而是作為戰利品押解北上,他們甚至還得到一定的禮遇。元朝希望這些官員能歸順,幫助他們管理這個農耕大國,否則光靠蒙古人是玩不轉的。
唐風:鄧剡是文天祥的同鄉和朋友,當年他們一起在白鷺洲書院讀書。他也是進士出身,是一名優秀的詩人、詞人,而且他的民族情感跟文天祥也很相投。幾年後,文天祥因為堅決不與元朝合作而被殺了,而鄧剡卻活了下來。他成了第一個為文天祥作傳的人。
宋雨:當一行人路過金陵(今江蘇南京)時,鄧剡患病走不了,就被留在天慶觀就醫。臨別之時鄧剡寫了一首《念奴嬌·驛中言別》贈送給文天祥,對國家之難表現出極大的悲憤。文天祥也和一首《念奴嬌》酬答鄧剡,寫得壯懷激烈。二詞均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原韻,韻腳“物”、“壁”、“雪”、“傑”、“發”、“滅”、“髪”和“月”順序也不變,是嚴格的步韻(或稱“次韻”)。注意出發的“發”和頭發的“髪”,繁體是兩個不同的字。
唐風:我明白你的意思。兩個大相徑庭的同音字,在簡化字中被合並成一個“發”,經常很成問題。還有如“幹”、“幹”、“乾”合並成一個“幹”字(但是“乾坤”不簡化),也很混亂。另外“廠”、“廣”等簡化字失去了漢字的均衡美。這些恐怕算是漢字簡化中的敗筆。
宋雨: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兩首詞。在有些版本中,【念奴嬌】作【酹江月】,來自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歇拍“一尊還酹江月”。這兩首詞次韻蘇詞,若稱“酹江月”也完全有道理。我們下麵以韻腳為單位來賞析 —
水天空闊,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
唐風:這裏的“東風”指的是赤壁之戰時“借東風”的故事。當時曹操率大軍進攻東吳,諸葛亮設壇祭神“借東風”,幫助周瑜用火攻的方法大敗曹操。赤壁之戰發生在冬天,按道理應該是多刮北風,但是那天卻刮起了東風,助東吳獲勝。
宋雨:《三國演義》裏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其實是虛構的。鄧剡在這裏說“恨東風”,是說很傷感老天爺不像幫助周瑜一樣幫助南宋、幫助文天祥打敗元軍。“借”此處當“幫助”解。“英物”即英雄,表明作者對文天祥的敬仰和尊重。
蜀鳥吳花殘照裏,忍見荒城頹壁。
唐風:這兩句借淒慘的環境描述來反映亡國之痛。蜀鳥是蜀地的鳥,特指杜鵑鳥,也稱子規、杜宇。它傳說是古蜀國的國王杜宇變成的,叫聲淒厲。“吳”泛指江南,這裏特指與文天祥分手之處的金陵。在夕陽下聽著杜鵑淒慘的叫聲,看著遍地的野花,詞人真是不忍心去看這座被鐵蹄蹂躪得破敗不堪的城市。
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
宋雨:這幾句,詞人用兩個典故進一步抒發亡國之痛。“銅雀春情”指杜牧《赤壁》中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的意思是說,赤壁之戰時假如東風不幫周瑜,東吳就會失敗,那麽孫策和周瑜的夫人大喬和小喬就要被擄到北方,關進曹操的銅雀台裏了。這裏詞人是用這一典故暗指南宋滅亡,皇族被擄至北方。
唐風:當時文天祥被元軍統帥伯顏扣押,南宋無力再戰。太皇太後謝道清抱著宋恭帝,帶著南宋皇族出城向元軍統帥伯顏投降,請求不要屠城。元軍答應,臨安城中幾十萬百姓的性命得以保全。雖然南宋皇族被擄至元大都,但忽必烈相對仁慈,那些人的命運比靖康之變後北宋皇族和宮女的命運要好很多。
宋雨:“金人秋淚”也是一個典故。“金人”即銅製塑像。傳說東漢亡後,魏明帝把長安建章宮前的銅人運往洛陽,在遷運時銅人眼裏流出淚水。國家滅亡,皇族被擄,這是奇恥大辱。所以詞人後一句設問:靠誰來雪恨?
堂堂劍氣,鬥牛空認奇傑。
唐風:鬥牛即北鬥星和牽牛星。傳說晉朝人張華看到北鬥和牽牛星之間的天空經常發出紫氣,就邀請朋友來看。朋友說紫氣是寶劍的發出的劍氣,一定在某處有寶劍出鞘了。這兩句意思是說:可惜了我手中寶劍,空認我為英雄豪傑。這是詞人被俘後的哀歎。
那信江海餘生,南行萬裏,屬扁舟齊發。
宋雨:下闕詞人繼續在回憶和想象中抒發自己的感情。鄧剡被俘前是陸秀夫的下屬。崖山海戰失敗後,鄧剡悲憤投海,被元兵撈起,與文天祥一同押送元都。“那信”即“哪信”,詞人不願意在江湖度過餘生,仍然要為抗元而戰鬥。 “南行萬裏,屬扁舟齊發”就是回憶義軍在南方海上組織抗元的過程。“屬”這裏當聚集解。
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雲滅。
唐風:“正為鷗盟留醉眼”是一句相當費解的話。我對這兩句的理解是:正好似海鷗水鳥們睜著醉眼,真切地看到崖山海戰中義軍浴血奮戰,最後灰飛煙滅。我在別處看到兩個不同的解釋,覺得較為牽強。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衝冠發。
宋雨:這幾句又用了兩個典故,繼續抒發豪情。“睨柱吞嬴”說得是戰國時期趙國藺相如攜國寶和氏璧出使秦國,後“完璧歸趙”的故事。當他獻上玉璧後,發現秦王沒有以承諾的十五城交換之意,就機智地說“璧有微瑕”,借指給親王看的機會,要回了玉璧。當時藺相如持璧而立,怒發上衝冠,斜眼看著柱子。如果秦王強奪的話,他準備將自己的人頭與玉璧一起在殿柱上撞碎。此典故比喻不畏強權的英雄氣概。
唐風:“回旗走懿”是《三國誌》裏的一個典故。諸葛亮死後,蜀軍退兵,司馬懿領軍追擊。薑維令楊儀舉旗鳴鼓,作出反衝鋒的姿態。司馬懿多疑,以為諸葛亮沒死,怕中計,就退兵了。
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
宋雨:詞的歇拍,作者從想象回到淒慘的現實。“伴人無寐”即無人伴寐。在被俘押解途中又臥病不能前行,隻得寫詞與好友文天祥訣別,或成永別。詞人心中的悲苦,用“秦淮孤月”的意向來顯示,是很到位的。
唐風:這首詞意向紛繁,用典頗多。詞人回顧抗元救國的艱苦經曆,向好友傾訴自己的心路曆程,抒發亡國之痛。而文天祥步其韻和了一首【念奴嬌】,讓我們來看看他的角度 —
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
宋雨:“乾坤能大”中的“能”,同恁(nen4),意即如此、這樣。詞的首句氣魄宏大,將兩人比作蛟龍,不應該拘於小池之中。這一句是與朋友共勉,希望雙方能逃出拘役,再成就一番事業。
風雨牢愁無著處,那更寒蛩四壁。
唐風:“牢愁”的意思是憂愁。“著”即寄托、著落。“那更”意即兼有、更有。“寒蛩”即秋蟲,往往具有孤寂、淒清等意向,如“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裏夢,已三更。”(嶽飛《小重山》)這兩句寫眼前景象,既是描述囚徒生活的淒苦,也是抒發詞人對於江山易主、人民遭到浩劫的愁腸百結。
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
宋雨:“橫槊題詩”出自蘇軾《(前)赤壁賦》“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說的是曹操表現出的文韜武略。槊(shuo4)是一種馬上使用的類似於矛的兵器。
唐風:“登樓作賦”說的是東漢末年文學家王粲的名作作《登樓賦》。此賦抒發了作者生逢亂世、長期客居他鄉、才能不得施展的憂思,以及思鄉、懷國的情感,表現了作者希望天下太平、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情。
宋雨:說到亂世中的才子王粲,我聯想到南宋末年詩人王中的《幹戈》提到他,道出了讀書人的無奈。我很喜歡這首無名氣詩人的作品:“幹戈未定欲何之,一事無成兩鬢絲。蹤跡大綱王粲傳,情懷小樣杜陵詩。鶺鴒音斷人千裏,烏鵲巢寒月一枝。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時。”文天祥本是文武雙全的狀元,如果遇到一個好的時代,前途不可限量。可是殘酷的現實卻讓詞人產生“萬事空中雪”的喟歎。
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傑。
唐風:然而詞人並沒有一味地消沉下去。“江流如此”,指江山代有才人出,抗元複國事業如奔騰不息的江河。“方來還有英傑”中“方來”即將來,也算是對鄧剡詞中“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一句的回答。詞人是在極不樂觀的境況下表現出一種終極的樂觀。
堪笑一葉漂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
宋雨:詞的整個的下片,作者立足於現實抒發情感,與朋友進行推心置腹的交流和哀婉的道別。下片前三句詞人的意思是,哪堪自嘲如一葉飄零。現在又來到金陵秦淮河畔,陣陣寒風吹來。
鏡裏朱顏都變盡,隻有丹心難滅。
唐風:這兩句真是無比的痛徹深沉啊!李煜說“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虞美人》)但宋太祖畢竟保留了他那雕欄玉砌的皇宮。而今天展現在詞人麵前的,正如鄧剡前麵所言,隻有“荒城頹壁”。而自己轉戰三年,被俘多日,也已是憔悴不堪。唯一不變的,隻剩下詞人對大宋的忠誠。
去去龍沙,江山回首,一線青如發。
宋雨:“去去”意思是遠去、遠至。“龍沙”是指北方的沙漠。《後漢書·班超傳》中有“坦步蔥雪,咫尺龍沙。” “一線青如發”出自蘇軾七絕《澄邁驛通潮閣二首》中“青山一發是中原”, 意思是地平線上的青山猶如一叢黑發,那正是中原故地啊!詞人這是在設想他被押解到元大都以後,回首南方的感受。
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唐風:“故人”這裏特指麵前的老朋友鄧剡,意思是說你以後懷念我的時候,就聽聽樹枝上杜鵑鳥的悲鳴,看看掛在枝頭的殘月吧。這與他在同一時期創作的七律《金陵驛》中“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表現的是同樣的滿腔血淚和赤子之心。
宋雨:這兩首《念奴嬌》唱和,作於兩位被俘的南宋誌士北解途中。雖然詞人對現實難免顯示出悲哀的歎息,但更多的是表達慷慨激昂的氣概和未曾磨滅的信念。詞中顯示的忠義之心令人肅然起敬。王國維對文天祥的評價是頗高,他在《人間詞話》中說:“文山詞,風骨甚高,亦有境界。”有人認為,文天祥的詞是宋詞最後的光輝,你同意嗎?
唐風:我同意文山詞是豪放宋詞最後的輝煌。至於是不是可以擴展的整個宋詞,則值得商榷。同時代其他風格的詞(可歸於婉約、騷雅等)有些也是可圈可點的。蔣捷、張炎、周密等也是活到元朝的優秀的詞人。王國維認為文天祥詞在他們之上,我認為不好比,風格和題材不同,且文天祥的詞較少 …… 我也有一個問題問你:這兩首詞寫得壯懷激烈,也頗有藝術水準,但用典很多,不好懂。這是不是反映詞人有掉書袋的毛病呢?
宋雨:用典過多一般是缺點,更不利於現代讀者理解作品。但就這兩首詞而言我倒是不批評作者。因為這種押解過程中的唱和是比較個人化的,他們可能想象不到詞會存至後世。兩人都是學富五車的進士、狀元,他們的理解能力不是問題。在這個前提下,在詞的有限字數下多用典故,實際上是凝練、集中了更多的信息,對老朋友說了更多的話,表露了更多的心跡。
唐風:嗯,你這個觀點有道理。這篇賞析文已經很長了,在結束之前,我們向讀者再交代一點:兩首《念奴嬌》為鄧剡和文天祥的唱和,這隻是一種觀點,唐圭璋先生考證後持此觀點。但另有一些學者,比如莫礪鋒先生則認為第一首詞也是文天祥的作品。如果用後一種觀點的話,詞的具體解讀會有一些不同,但對作品的藝術價值並沒有影響。作品所反映出的文天祥的精神境界也是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