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山西村》
陸遊
莫笑農家臘酒(1)渾,豐年留客足(2)雞豚(3)。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4)又一村。
簫鼓(5)追隨春社(6)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7)閑乘月(8),拄杖無時(9)夜叩門。
1. 臘酒:臘月釀造的酒。
2. 足:足夠(招待)。
3. 豚(tun2):小豬。此處代指豬肉。
4. 柳暗花明:柳色暗綠,花色紅豔。
5. 簫鼓:吹簫打鼓。
6. 春社:古代以立春的後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人們拜祭社神,祈求豐收。
7. 許:容許,可能。
8. 閑乘月:趁月明之時出外閑遊。
9. 無時:不定時,隨時。
陸遊(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傑出的詩人、文學家。陸遊出生於官宦家庭,祖父陸佃曾任北宋神宗朝尚書右丞。陸遊自幼聰慧過人,宋高宗時以恩蔭被授予登仕郎之職。後因受宰相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曆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陸遊一生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後,陸遊奉詔入蜀,與四川製置使範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後,陸遊拜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裏。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遊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製。陸遊於寧宗嘉定二年(1210年)逝世,享年85歲。
陸遊是中國曆史上自作詩留存最多的詩人。他與楊萬裏、範成大、尤袤並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陸遊以詩成就最高,他的詩題材廣泛,語言平易流暢、章法謹嚴,兼具李白的奔放與杜甫的沉鬱。他力主恢複中原的詩篇對後世影響深遠。他的風光田園詩細膩優美,別有意趣。他的愛情詩情真意切,多有精品。陸遊的詞數量雖不算多,但氣象超然,兼具豪放和婉約的特色,幾首精品被人世代傳頌。此外,陸遊的散文、書法和史學研究也具有較高的水平。
陸遊一生創作豐厚。明末清初學者毛晉的汲古閣所刻《陸放翁全集》計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記》6卷,詞2卷);《劍南詩稿》85卷(其中有詩9138首);《放翁遺稿》3卷;《南唐書》18卷;《老學庵筆記》10卷,等等。陸遊現存詩9300餘首、詞140餘首。
唐風:陸遊出身名門,祖父陸佃官至尚書右丞,父親陸宰在徽宗朝任淮南路計度轉運副使等職。靖康之變後,陸宰攜家眷南遷,那時陸遊年僅兩歲。南渡後陸宰對仕途不再熱衷,回到老家山陰(今浙江紹興)過起了閑居的生活。
宋雨:陸遊是在書香的環境裏長大的,他曾經在詩中說他們家“七世相傳一束書”,也就是說祖上七代都是讀書人。據記載,在朝廷向民間征集書籍時,他們家曾捐獻了一萬三千多卷書。陸遊自幼聰慧過人,《宋史》中說他“年十二,能詩文。”而且因長輩的名望,他16歲以恩蔭被授予登仕郎(九品散官)。他這樣的起點,應該說是仕途的前程光明。
唐風:然而實際情況卻不盡然。陸遊雖然一生中大部分時間裏都在朝中為官,但卻磕磕絆絆。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陸遊進京參加鎖廳考試(一種現任官員及恩蔭子弟參加的製科考試),被取為第一。因秦檜的養孫秦塤位居陸遊名下,秦檜不悅。次年(1154年),陸遊在參加進士科省試時,主考官在秦檜的壓力下借故將陸遊除名。
宋雨:好在剛過來一年,在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就死了,陸遊得以初入仕途,任福州寧德縣主簿。不久,他被調入京師,任敕令所刪定官(編撰行政命令和文書的官職)。這一時期陸遊積極進諫,高宗大多采納,並升陸遊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負責朝中司法。宋孝宗1162年即位後,任命陸遊為樞密院編修官,賜進士出身。在入仕的頭幾年,陸遊的仕途是比較順利的。
唐風:宋孝宗被認為是整個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有治國之策與抱負。他開始是看重陸遊的,而陸遊也對孝宗報以厚望,希望在他的治下能夠完成北伐大業。但他後來卻至少三次引起孝宗的不悅,從而被貶官或罷官。比如他在隆興北伐前一年有關軍紀和國策的上疏,可能過於急迫和尖銳,導致被貶為鎮江府通判。
宋雨:隆興元年(1163年),宋孝宗啟用賦閑20年的主戰派前宰相張浚為都督,主持北伐。在關鍵的符離之戰中,大將李顯忠、邵宏淵不和睦、不協作,導致北伐失敗。張浚上疏領罪,被貶為江淮宣撫使。在北伐前,陸遊曾上書張浚,提出用兵的建議,後來北伐失敗以後,在鎮江任上他結識了張浚,繼續為恢複中原獻計獻策。這麽做在當時朝中主和、偏安之論甚囂塵上的情況下,都有潛在的危險。
唐風:隆興二年(1164年),陸遊對樞密使(統管全國軍政的宰相級高官)張燾控告,權臣“曾覿、龍大淵利用職權,廣結私黨,迷惑朝廷,今日不除,後患無窮。”張燾向孝宗提出後,皇帝大怒,貶陸遊為建康府通判。原來,曾、龍二人在孝宗還是王子的時候,就跟隨著他,不是能動得了的。
宋雨:到了次年乾道元年(1165年),在張浚過世後不久,有人向皇帝進言說陸遊曾“結交台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 聽這口氣陸遊似乎要為隆興北伐的失敗背鍋。於是朝廷罷免了陸遊的官職,這時陸遊40歲。他在家鄉山陰賦閑了4年,直到乾道五年(1169年),才被朝廷再度啟用,任夔州通判。我們下麵賞析的七律《遊山西村》,是陸遊賦閑一年多以後,於乾道三年(1167年)春天在家鄉所作。
唐風:我們先來看標題《遊山西村》。“山西”當然不是我們現在的北方省名。現在書籍上的一般解釋,“山西村”指三山鄉西邊的村落,而“三山” 是紹興西北約四公裏處的行宮山、韓家山、石堰山三座小山丘。陸遊的故居在今天紹興縣東浦鎮溏灣村。當時這個地方在鏡湖(又名鑒湖)湖畔。那個時代鏡湖非常浩渺,綿延百裏。我們在賞析李白的《子夜吳歌》和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時,都提到過這個湖。
宋雨:按照一般的理解,本詩的背景是,陸遊春天裏到住所西邊的村子去走一走,到人家裏坐坐,還被酒肉招待。詩人興致很高,便寫下了這首反映農村安寧、祥和的詩篇。然而我最近在閱讀中看到了這樣一段文字“陸放翁宅,宋寶謨閣待製陸遊所居,在三山,地名西村。山在府城西九裏鑒湖中。”(李亨特、平恕、徐嵩《乾隆紹興府誌》)地方誌應該是比較可信的。它說陸遊的宅子在“西村”,所以“山西村”似應解釋為三山地區的西村。若真如此,他是自己到自己住的地方“遊”,這是怎麽回事呢?
唐風:陸遊的生平記載是比較多的,有一點可以肯定,即當年他成長過程中與父母居住的地方是在別處。三山地區是他這次賦閑期間,為他將來頤養天年選定的住地。選擇是有一個過程的,這次“遊山西村”可能發生在他尚未在這裏定居的時候。也許村民的好客和氣氛的寧靜祥和,使詩人最終決定在這裏安家。這隻是一個猜測,先放在這裏吧。
宋雨: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一方麵反映了農家的好客,熱情款待客人。另一方麵我們看到農家自己釀酒,而且在豐年裏可以有雞和豬肉招待。這也反映了魚米之鄉人們生活的相對富足。據史料記載,在宋朝,這個地區已經有了比較發達的商品經濟。比豬肉可以在集市上購買。
唐風:紹興地區自古以來就有釀酒的傳統。“臘酒”是以米為原料釀製的酒,一般在臘月裏釀製,十幾天就可以釀好,這樣正好在春節時飲用。因為是老百姓自己釀製的酒,未經過濾,混有米渣,所以是渾濁的。“莫笑”二字,表明詩人的隨意,他非常適應和接受民間的淳樸生活。
宋雨:“濁酒”一詞在古詩詞中很常見,它有時反映一種淒苦、悲涼的意向。如“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濁酒一杯家萬裏”(範仲淹《漁家傲-秋思)等等。與“濁酒”相對應的是“清酒”,它是經過過濾的比較高質量的酒,經常是在酒肆的宴會上飲用,價格比較高,所以李白誇張地說“金樽清酒鬥十千”(《行路難-其一》)。
唐風:還有一點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唐宋時期的酒都是未經過蒸餾的,酒精含量較低,可以一次喝得比較多,甚至大碗地喝。現在大多認為酒的蒸餾技術是元代傳入中國的。那時蒙古人征服歐亞大陸,將蒸餾器引入國內。現在中國的白酒都是蒸餾酒,其酒精含量是比較高的。
宋雨:頷聯是在倒敘找到村莊的過程。陸遊當年恐怕沒有想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為千百年來人們廣泛引用的名句。這一句字麵上是描寫是尋找的過程:過了一道道的山梁、一條條的小溪,小路已經難以辨認。正當詩人躑躅、困惑之時,忽然間柳綠花紅,村莊、農舍就在眼前了,真是喜出望外!錢鍾書先生說“陸遊這一聯才把它寫得‘題無剩義’”(《宋詩選注》)。
唐風:詩人在創作本聯時,可能也刻意包含了哲理性,超越了自然景色描寫的範圍,這是宋詩的特點。這一聯也是本詩成為名篇的主要原因。後人在引用這兩句時,幾乎總是把它擴展到哲理的高度。
宋雨:是的。比如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有學者很長時間沒有進展,但鍥而不舍地思索和嚐試,結果有一天茅塞頓開,找到了突破口。前些年我看過一篇文章,介紹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在研究“孿生素數猜想”方麵的突破。其豁然開朗的時刻,完全可以用“柳暗花明又一村”來形容。
唐風:這14個字還可以用來表示人生中獲得了機會。有時乍看好像全憑運氣,其實不盡然。很多時候沒有如果“山重水複”的反複尋找,“柳暗花明”是不會到來的。生活中我們看到有些人好像機會很多,運氣特別好,但細究七律,那些機會往往是他們不斷探究、積極爭取來的。
宋雨:頸聯描述了村子裏的民風民俗。“簫鼓追隨春社近”意思是說春社的日子快要到了,村民們吹著簫、打著鼓。“社”的本意為土地神或祭祀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這一天的推算要用到舊時的黃曆,每年時間不定,大約在公曆的3月中下旬。這一天農民到土地廟祭社祈年,他們擊鼓吹簫,在廟中供奉酒和食品,祈求豐年。
唐風:“衣冠簡樸古風存”一句進一步對村民的裝束等加以描述。我感覺這句中暗示,在陸遊那個時候,至少在接近首都臨安的地區,風俗的變化和人們衣著的變化都是比較快的。詩人顯然了解這種變化,但他對於傳統農村的“古風”更為欣賞。
宋雨:尾聯“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字麵上很好理解,但願今後有機會在月色下,拄著拐杖,輕叩柴門,到農舍去拜訪。一些賞析文章說,詩人到遠處的村莊裏遊了一整天,天已經黑了。但仔細想來我有一點疑問:詩人已經寫明,來的時候即便是白天,依然“山重水複疑無路”,晚上居然想“閑乘月”,難道不怕迷路嗎?詩人為什麽這麽寫呢?
唐風:這一句我認為恰恰支持我前麵的判斷,即創作本詩時,詩人正打算到這個地方安家,但還沒有確定。本詩前三聯是實寫他探訪的經曆,而尾聯則是他的假設,即今後如果在這裏安家了,則月下也可以信步外出,到鄰裏鄉親家中小坐。那個年代,在大晚上翻山越嶺,去他人家裏拜訪是不符合邏輯的。
宋雨:嗯,你的判斷有道理。陸遊的七律嚴謹、工整,又不落俗套。中年被罷官本是令人憤懣之事,但詩人在這篇遊記詩中卻通過描述淳樸的鄉村生活,反映其內心的曠達。本詩次聯的“山重水複”和“柳暗花明”,不僅暗示了詩人未曾泯滅的信心,也為後人留下了千古佳句。
【繼續前麵帖子】
堪稱奇跡的是白居易的詩文。他沒有前麵 2 和 3 的重要條件,於是,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裏,他把自己著作 76 卷手抄了4個複本,他生前托費給不同地方、不相關的4個人。。。 到今天,居然有 72 卷保存下來了。
白居易比陸遊早300多年,期間有晚唐的大混亂和靖康之變,一代代人保存手跡太不容易了。。。
廣陵兄好,你問為什麽陸遊的著作那麽多,卻保存得那麽完整。好問題,但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簡答如下——
1.他本人一直在有意識地分類和積累,有的作品集生前已經編好。他死的時候,詩文已經很有體係的,而不是亂七八糟的一堆。
2.他的兒子和後代一直在整理、保護、保存。
3.宋代的印刷業(比唐代)要發達得多,於是可以批量複製。
4.曆代學人和統治者都比較認可,於是私藏和館藏複本都比較豐富。
放翁的確不一般。不過據說萬首詩把他兒子編暈了。如果他自己選出百分之二三,在全集基礎上,有個自選自注集,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