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唐宋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宋韻》107.《摸魚兒·雁丘詞》元好問

(2025-02-10 20:28:41) 下一個

《摸魚兒(1)·雁丘詞》

元好問

乙醜(2)歲赴試並州(3),道逢捕雁者雲:“今旦(4)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5),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6),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7)生死相許(8)?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9)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隻(10)影向誰去?

橫汾(11)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12)。招魂(13)楚些何嗟及(14),山鬼(15)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16)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17),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1.  【摸魚兒】:又名【摸魚子】、【買陂塘】等。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雙片116字,前片六仄韻,後片七仄韻。

2.  乙醜歲: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當時元好問15歲。

3.  並 (bing1) 州:即今太原。

4.  今旦:今天或今天早晨。

5.  識(zhi4):標誌、標記。

6.  宮商:音律。

7.  直教:竟使。

8.  許:陪伴、跟隨(因婚配)。

9.  就中:這其中。

10.隻:孤單。

11.橫汾:橫跨汾河。

12.招魂:迷信的說法,即召回死者的靈魂。

13.楚些(suo4):《楚辭·招魂》中,句尾皆有語氣詞“些”字,所以稱“楚些”。

14.何嗟及:悲歎有何用。

15.山鬼:出自《楚辭·九歌·山鬼》,此處指雁魂。

16.未信:不信。

17.騷人:詩人。

 

元好問(1190—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元好問是金朝至大蒙古國時期傑出的文學家、曆史學家。他是北魏皇室後裔,誕生於一個書香家庭。元好問自幼聰慧,有“神童”之譽 。 但他科考極不順利,長達15年不第。直至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年),元好問才進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詞科登第。後曆任國史院編修、鎮平縣令、內鄉縣令、南陽縣令、尚書省左司員外郎等職。金朝被蒙古滅國後,元好問被囚數年。晚年重回故鄉,隱居不仕,於家中潛心著述。 元好問逝於元憲宗七年(1257年),享年67歲。

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壇的盟主,又是金元換代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人物 ,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長詩、文、詞、曲。尤以詩作成就最高。他的 “喪亂詩”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地位的。這些詩篇深刻地反映了金國被蒙古所滅後國破家亡的現實,具有詩史的意義,是杜甫以後罕見的。除了學習杜甫,元好問的詩也受蘇軾和黃庭堅的影響。他的詩風格豪壯、清雅、不事雕琢。他的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詞的題材也是金詞壇最豐富的一家。他的詞在蘇軾和辛棄疾為典範,兼有豪放和婉約風格。

元好問輯有《中州集》10卷、《遺山先生文集》40卷、《續夷堅誌》4卷、《遺山樂府》3卷、《遺山先生新樂府》5卷等。現有清光緒讀書山房重刊本《元遺山先生全集》。元好問的詩詞代表了金元兩代的最高水平。今存詩1361首,存詞377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4.

宋雨:在一開始擬定這個係列中包括的詩詞和作者的時候,我們沒有想到元好問。因為他並沒有在唐朝、五代十國和兩宋生活過。但是我們後來毫不猶豫地把他加了進來。你給大家說說原因吧。

唐風:的確是遺漏。不錯,元好問不屬於唐朝、五代十國或宋朝,他公元1190年出生於被金國占領的北方。那時離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已經過去了63年。在他44歲時(1234年),金國被崛起的大蒙古國所滅。他又在蒙古人的統治下生活了二十多年。他去世時南宋依然存在,所以那時也還不是元朝。

宋雨:也就是說,依照生卒年,元好問的一生都活在“南宋”這個時間段裏。隻不過他是一位居住在金、蒙的“北方人”。他是一位在曆史和文學(詩、詞、文、曲、小說等)上都有傑出的成就文學家,堪稱一代文豪。從宏觀的角度看,他的成就也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貢獻,這一點與李杜蘇辛是一樣的。

唐風:近代史學家繆鉞在《元遺山年譜匯纂》中評價道:“(元好問)詩文史學,萃於一身,非第元明之後無與頡頏,兩漢以來 ,固不數數覯也。 ” (後兩句的意思是:不但元、明之後無人可比,而且自兩漢以來,可比肩者也罕見。)這樣一個寫得好詩詞的大學問家,當然是不應該被遺漏的。

宋雨:我過去對金朝的了解不多。隻知道靖康之變時,徽、欽二帝和整個王室,以及數萬之眾被擄至北國,受盡淩辱。這樣一個野蠻的民族入主中原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使那裏的人民非常困苦,甚至在死亡線上掙紮。很難想象那樣的環境下會有像樣的文化,能出現文壇一代宗師。後來通過學習,我才發現這樣的理解是片麵的。這種理解與元好問生活的那個時期的情況,更是大相徑庭。我們有必要把那個時代的大環境跟讀者簡單交代一下。

唐風:對,了解一下金朝大致的情況很有必要。縱觀金朝120年曆史,雖然上層和王室的爭鬥經常比較激烈,甚至十分血腥,但有金朝的治國方略有三點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行政上仿效漢製,文化上迅速漢化,以及通過科舉等形式廣泛吸納人才。金國的第三任皇帝金熙宗(完顏亶)於天眷二年(1238年)行政上接受漢製,建立了以尚書省為核心的三省製,強化了中央集權。

宋雨:下一任皇帝海陵王完顏亮,雖然是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繼續提倡漢製、漢化,君主權力進一步集中。他將金朝國都從上京(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遷至燕京,使北京地區第一次成為中國首都。女真人大量內遷,生活方式由漁獵改為農耕,也進一步推動了金朝漢化的進程。

唐風:早在1124年,也就是靖康之變前的3年,金國就開始了第一次科舉考試。一百多年間金國共科考43次,共吸納約1.5萬名人才。在北宋被滅後的一段時間裏,北方的學子不願參加科考進而為金人服務。於是出現過金朝官員上門抄檢儒生,押赴考場,強迫應試這種匪夷所思的事情。但也反映出金國入主中原後求賢若渴的心態。

宋雨:強迫畢竟不是辦法,關鍵還是要贏得人心。金朝積極推行貴族漢化,鼓勵貴族招收漢族飽學之士教導子弟,而且保證進士及第者有施展才華的空間。在科舉取士政策的推動下,遼末狀元韓昉、金朝首位狀元劉撝等文人以及很多著名學人,均成了貴族的座上賓,負責各大皇族的下一代的教育。完顏亶、完顏亮兩位皇帝也是小從受到漢學士指導,詩文均有相當高的水平。我們現在在網上就可以查到他們的一些作品。

唐風:海陵王完顏亮之後的君主是金世宗,他在位近30年,是金國曆史是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勵精圖治、節儉勤政,重視生產和民生,並擴大了科舉規模。當時百姓評價他是“小堯舜”,說明他深得民心。金世宗的繼任者金章宗,已和宋朝皇帝無多大的區別,他是一位“文藝皇帝”,熱衷搞各種文化沙龍。他模仿宋徽宗的瘦金體可以亂真。現在有人笑稱他是徽宗的“轉世靈童”。

宋雨:金章宗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提倡儒學,完善科舉,健全法製。世宗、章宗這50年是金朝的鼎盛時期,金國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們將這個盛世合稱為“大定明昌之治”。當然,北方的這種繁榮,恐怕比起南宋江南的繁華還是有差距的。但是,在那樣的氛圍下,容幾張書桌,產生一批文士完全沒有問題。元好問恰是在這樣一個時代成長起來的。

唐風:除史學方麵的貢獻外,元好問的文學成就以詩歌創作最為突出(他自己也最為看重),尤其是他在金朝滅亡前後寫出的大量“喪亂詩”,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地位的。元好問也是金國第一詞人。他在詞的創作上學習蘇軾、辛棄疾,兼有豪放、婉約的風格。他的詞題材極為豐富,凡可入詩者皆能入詞。他的詞以長調為主,多麵向現實。元好問的愛情詞數量雖然不多,但多別具一格的,其中最為著名就是他早年寫的《摸魚兒·雁丘詞》。

宋雨:這首詞有一個很長的詞序:“乙醜歲赴試並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 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乙醜歲”是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當時元好問15歲。“並州”即今天的太原。“宮商”指音律。“宮、商、角(jue2)、徵(zhi3)、羽”是中國古代五聲音調的名稱,類似簡譜中的1、2、3、5、6 。成語“五音不全”也來自於此。

唐風:這樣的一個詳盡的詞序,顯示這是一篇很嚴肅用心的作品。而且就此詞來說,隻有了解了這樣的背景,讀者才能對詞有更好地理解:“泰和五年,我到太原參加科考,路上碰到一個捕雁的人,他說:‘今天早上捕到一隻雁,我把它殺了。另一隻漏網的雁哀鳴不已,不肯離去,居然撞地而死。’我於是從捕雁的人手中將雁買下,把這對雁葬在汾河岸邊,堆些石塊作為標記,稱之為‘雁丘’。當時同行的人多為此賦詩,我也作了一首《雁丘詞》。因為舊作不協音律,故今將其修改定稿。

宋雨:詞的開篇,“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顯示出大雁殉情這件事給詞人極大的震撼。 “直教”的意思是“竟然使”。這種跨種係的、似乎人類才有的感情和行為,讓作者感動而又覺不可思議。這裏麵,恐怕也有15歲的元好問對“情”的思索和他對真情的向往。元好問個人的婚姻生活是怎樣的呢?

唐風:元好問一生有兩段婚姻。元好問17歲時娶發妻張氏,屬於門當戶對。嶽父張翰後來官作得很大。夫妻二人感情很好。張氏生下一子三女。不幸的是她在元好問41歲時病逝了。元好問非常悲痛,為她寫了好幾首悼亡詩詞。

宋雨:“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這兩句,以擬人的手法描寫大雁相濡以沫的生活曆程。大雁秋天南飛,春天北歸。所以詞人稱這一對雁是“雙飛客”。有的詞解中將“老翅”解釋成“逐漸老去的翅膀”,恐怕是不確切的。我認為這兩個字意思是“長期相伴的比翼鳥”,“翅”作借代用,這樣與後麵“幾回寒暑”相配,意思是“長期相伴的比翼鳥不知經過了多少次寒來暑往。”

唐風:下麵由雁的比翼齊飛轉而說人間的事情。如果說“歡樂趣,離別苦”還是一般的人間情感的話, “是中更有癡兒女”則是非同尋常的例子。“是中”意思是“這其中”。 “癡兒女”有何所指呢?當然,它可以泛指癡情男女。但元好問有一首《秋雁詞》的“姊妹篇”《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其詞序中說:“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兒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因為兩首詞都是寫金章宗泰和年間的事,此處“癡兒女”可能是指那對跳水殉情的男女。

宋雨:後麵4句,“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景,隻影為誰去?”是以擬人是方式在回到那隻殉情大雁的角度,去述說它的心語和抉擇:孤雁你應心中一定在想,萬裏之遙的層層白雲,重山峻嶺下的暮色晚景,我形孤影單地為誰去奔波呢?

唐風:是啊,永失愛侶,形單影隻,漫漫長路上再也無人陪伴,孤獨苟活還有什麽意思呢?這裏詞人強調愛情的珍貴,顯示殉情是一種類似理性的抉擇。當然,在人們日常的生活中,也可能出現突然地、意想不到地失去愛人、親人的情況。這時候,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恐怕不是理性的、明智的選擇。斯人已去,生活還是應該繼續的。

宋雨:詞的過片沒有太大的轉折,頭三句“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借助景物描寫,渲染大雁殉情的地點的蕭索。“橫汾路”即橫跨汾水的道路。這裏暗用了一個典故:漢武帝《秋風辭》中有“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漢武帝當年浩浩蕩蕩,鼓樂齊鳴,現在卻蕭條冷落。荒野中的煙霧依舊籠罩著平林。

唐風:“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兩句,“招魂”和“山鬼”分別出自《楚辭·招魂》和《楚辭·九歌·山鬼》。“些(suo4)”是楚人在文中常用的語氣詞,所以這裏稱為“楚些”。人們悲惋地給殉情大雁招魂,然而死去不能複生,又有何用。大雁的魂魄隻能在風雨中獨自哀鳴。

宋雨:後麵三句“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是作者站在自己的角度禮讚大雁的不朽:(這樣偉大的愛情)老天也會妒慕的。我就不信,它們會與鶯兒燕子這些普通的鳥雀一樣,死後就簡簡單單地歸於黃土。

唐風:結句“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不僅是進一步稱頌大雁,而且點明了他所做的一切的目的。詞人將一對大雁的遺體從捕雁人手中買下,葬在這個當年蕭鼓陣陣的汾河畔,壘起石頭做成“雁丘”,就是想供千年百代後的人們,飲後狂歌之中,前來憑吊。

宋雨:當年元好問的“雁丘”當然早已不複存在,但在近年建成的太原市汾河公園裏,人們確實以《摸魚兒·雁丘詞》為核心要素,建造了“雁丘園”。在該園的中心草坪上,元好問的小石塊變成了兩塊數噸重的巨石。兩石相依,上麵刻有“雁丘”二字。但每日都有來自天南地北的人們前來憑吊,雖未必是文人騷客。

唐風:這是一首借詠物而抒情的長調。詞通過比喻、擬人、對比等手法和高妙的氣氛烘托,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情頌歌。從寫作手法看,詞人的確引入了以詩為詞的東坡詞和以文為詞的稼軒詞的特點,從多角度敘述和抒情,並合理使用典故。詞的語言深沉跌宕,集婉麗與雄渾為一體。清代評論家劉熙載評元好問詞 “疏快之中,自饒深婉,亦可謂集兩宋之大成者矣”(《藝概·詞曲概》),本詞很符合這樣的評價。

宋雨: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說:“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也非常符合本詞的特點,它虛實結合,層層相扣,有時詞人刻意模糊人與雁、寫景與抒情、現實與想象的界限。詞人在“造境”和“寫境”兩方麵交相呼應,使得這首詞產生了震撼人心的魅力。

唐風:學界稱元好問是“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因為他是宋金對峙時期的大文豪,在史學和詩歌方麵貢獻巨大。他的詞相比而言略微次要。這首《秋雁詞》又是他在15歲少年時期的作品。然而就是它,成了元好問在今天最有名望的作品。其名聲似乎蓋過了他的幾十卷大作,成了他的“名片”。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元好問若是地下有靈,不知作何感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本周,適逢中國古代“情人節”元宵節和西方情人節(Valentine's Day)接踵而至。這篇《摸魚兒·雁丘詞》恰好應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