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1)·尋尋覓覓》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2)。乍暖還寒(3)時候,最難將息(4)。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5),如今有誰堪(6)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7)!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8),怎一個“愁”字了得(9)!
1. 聲聲慢:詞牌名。雙調九十七字,多用平韻格,而李清照此詞用仄韻(入聲)格。
2. 戚戚:此處指憂傷的樣子。
3. 乍暖還(huan2)寒:指春天或秋天的天氣忽然變熱,又轉寒冷。
4. 將息:保養身體、休息。
5. 損:損闕、損敗。
6. 堪:忍受,能支持。
7. 怎生得黑:怎麽能熬到天黑。生:語氣助詞,無實意。
8. 這次第:這光景,這情形。
9. 了得:能說得完,能概括得盡。
李清照(1084— 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濟南章丘)人。李清照是宋代傑出的女詞人。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被認為是對中國文化貢獻最大的古代女性。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李格非是當時知名文學家。李清照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出嫁後又與丈夫趙明誠一起從事金石收集和研究。
李清照的詞作以其獨特的風格自成一家,被曆代詞學家稱為“易安體”。 “易安體”清新典雅,善用白描,強調協律,在詞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李清照的作品以1127年金兵入據中原為分水嶺,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多反映閑適的生活和閨中思念等;後期作品則多悲歎身世飄零,情調感傷悲愴。
李清照的詞現存世50多首,數量並不多,但佳作比例很大。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等,均已散佚。後人有李清照《漱玉詞》的輯本,但不全。當代有王仲聞所著的《李清照集校注》。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6
宋雨:清代沈謙在其《填詞雜說》寫道:“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說的是南唐後主李煜和跨兩宋的女詞人李清照在詞人中最是技藝高超者。他們的詞音律和諧、淺俗清新、妙語迭出。兩人的傳世作品雖都不很多,卻居婉約詞的最高水平之列。
唐風:巧合的是,李煜和李清照的人生都在中年的時候有一個分水嶺。此後詞風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李煜自亡國、淪為階下囚之後,其詞一洗奢靡之氣,變得哀婉淒切,感慨至深,終於在人生的後三年寫出了多首流傳千古的名篇。而“靖康之變”和南渡,則是李清照人生和詞風的分水嶺,其風格由清新浪漫轉為深沉淒婉。李清照前、後期均有佳作,但風格迥然不同。
宋雨: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17歲的李清照與20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當時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任禮部員外郎,趙明誠之父趙挺之任吏部侍郎,均為朝廷高級官員。兩位新人琴瑟和諧,誌同道合,家庭生活高雅,充滿幸福。與一般夫妻不同的是,他們兩人都由極好的文化功底,趙明誠特別癡迷金石研究,而且有意要寫一本這方麵的專著。而李清照文才極好,鼎力相助。
唐風:所謂“金石研究”,簡單地說是一種早期的中國文字考古學。據考證,在李清照那個時候,金石考辯剛剛發端不久。這裏金石中的“金”泛指鑄有或刻有銘文的金屬器具(如青銅器),而“石”多指有文字的石刻。金石研究就是對這些有形物品上的文字、符號、圖案等,與相關材料和記載進行比較與核實,發現並糾正錯誤,補充疏漏。這就是金石學研究的“證經補史”的意義。
宋雨:哎呦,這個要求太高了。金石研究是要以實物為依據的,像竹簡、甲骨、玉器、青銅器、石刻等,都是文物啊。而且金石研究還涉及古代典籍和古字畫等,很多也屬於珍品。如果是一般愛好,獲得幾件是可能的。但要寫專著、涵蓋大量內容,就需要研究大量的實物。有文章介紹說為了購買一些文物,他們省吃儉用。可是兩個年輕人怎麽可能靠“省吃儉用”獲得很多古玩呢?
唐風:李清照稱“趙、李族寒,素貧儉”(《金石錄後序》),這顯然有自謙的成分。兩家都是大戶,特別是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曾兩次拜相,家中是很殷實的。平日對兒子的癡迷愛好有所資助,及過世後趙明誠分得可觀的財產都是可能的。從李清照自己的介紹來看,他們自己的收集量相當不少。另外有一點也很重要 — 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談到因為趙明誠的父親在朝廷做高官,有朋友掌管國家圖書和編修史誌,使得趙明誠經常看到各種善本書籍和文物。他時常在國家史館盡力抄寫。
宋雨:其實,在他們早年幸福的個人生活之外,事情很不平靜。婚後不久,李清照的父親便被歸於“元佑黨人”而受到迫害,被趕出京城,幾年後在濟南鬱鬱而終。公公趙挺之在朝中與蔡京素有不合,因此當他在大觀元年(1107年)過世後,全家立刻受到打壓。趙明誠的蔭封之官予以收回,於是趙家難以繼續生活在京師。這一年的秋天,李清照便隨趙氏一家回到了山東青州的私第,開始了長達10年的屏居鄉裏的生活。這一年李清照23歲。
唐風:小兩口雖然失掉了京城高官子女的優裕生活和便利,卻得到了平靜的鄉村生活。他們把鄉舍變成了做學問的地方。李清照將其命名為“歸來堂”,且自號“易安居士”。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賦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倚南窗寄托我的傲氣,猶覺此小屋易使我心安)一句。李清照依陶賦命名書房是取其雅,而從中得其號更有明誌之意。
宋雨:鄉村生活一過就是10年。到了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協助下(有文章說李清照也親自撰寫了不少),趙明誠大體上完成了《金石錄》的寫作。這是一個極其巨大的工程。兩人把鑄造或刻寫在金石上的文字先整理出多達2000多個種類編撰稿,全都校正了謬誤並加以品評,最後完成的《金石錄》成書共30卷。這對兩個年輕學人夫妻來說,實在是一部鴻篇巨著!
唐風:就在《金石錄》初步完成後不久,趙明誠再次獲得了入仕的機會,在隨後的幾年間先後擔任萊州和淄州知州。然而兩人的感情卻出現了裂痕,可能與趙明誠納妾等有關,這個問題我們這裏先不談。靖康二年(1127年)發生 “靖康之變”,金兵南侵,都城汴京(今開封)失陷。中原大地風聲鶴唳。此時趙明誠的母親恰在建康(今南京)病逝,趙明誠南下奔喪,李清照孤身在青州“歸來堂”舊居收拾物品,準備去會和。
宋雨:今天我們賞析的這首《聲聲慢·尋尋覓覓》,一般認為是李清照南渡以後的作品,它是數萬首今存的宋詞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它抒了發詞人心中的“愁”,而且是“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為何而愁,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北宋滅亡、家園喪失、丈夫病逝,自己又奔波、漂泊了5年才最終在杭州落腳,怎麽能不傷感、惆悵呢?
唐風:除了這些因素之外,我認為失“書”(取廣義,包括典籍、文物等)之痛是李清照南渡後愁苦的十分重要原因。一般文章談到這一點大多隻是一筆帶過,我在這裏卻要特別強調。李清照是中國曆史上成就最高的女性文學家,她不僅飽讀詩書,而且與丈夫有大量的書籍和文物收藏。她把這些收藏看得跟生命一樣重要。然而在短短時間裏,李清照眼見著這些極其珍視的個人收藏,一次次遭到浩劫,幾乎喪失殆盡,她怎麽能不痛徹肺腑。我想,假如李清照的晚年能夠有南渡前那麽多書,即便其他境況類似,她的情緒基調也會很不相同,絕不至於如此愁苦。
宋雨:嗯,你這個角度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那麽我們就把把李清照幾次痛心疾首的喪失簡述一下:上麵說趙明誠獨自先去建康(今南京)奔喪。李清照在“歸來堂”十幾間屋子的典籍文物中精心挑選了一部分,裝了十五輛車,帶著管家等趕往建康與趙明誠會合,而絕大多數的文物典籍依然鎖在青州的房屋裏。可是,那年12月金兵南下攻入青州,這十幾屋的東西頃刻化為灰燼。這是李清照的“書”遭受的第一劫,它使得一大半的收藏灰飛煙滅。
唐風:李清照的15輛車先經陸路從青州到海州(今連雲港)。然後她雇船載輜重入海,接著從淮河逆流而上,再經大運河過長江至潤州(今江蘇鎮江),曆經千辛萬苦最終到達建康。其後,趙明誠經曆一次被罷官(部下起兵叛變後他棄城逃跑)和被再啟用的過程(這個事件我們以後再說)。然而他未到湖州任上就病逝了。
宋雨:辦完丈夫的喪事後,李清照也是病得奄奄一息。而時局越來越緊張,此時她聽說趙明誠大妹夫李擢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任職,就讓兩個管家將大量行李,包括很多書籍文物分批送到他那裏去。未曾想1128年的冬天,金人又攻下南昌,於是所有這些便全部失去。這是李清照的“書”遭受的第二劫。
唐風:李清照帶著剩下的最重要的書籍文物一路來到浙江。然而她突然聽說有人暗中上表,說她要把青銅器獻給金人。李清照非常惶恐,就準備把它們獻給朝廷。當李清照來到越州(今紹興)時,皇上因為害怕金人,已經跑了。當時金人攻入浙江,“搜山檢海捉趙構(宋高宗)”。李清照不敢把銅器留在身邊,就將其寄放在剡縣。後來官軍搜捕叛逃的士兵時將這些文物悉數收走,據說被一位將軍私吞。到此時,從青州運出的輜重中,珍貴的文物典籍已經散失大半。這是李清照的“書”遭受的第三劫。
宋雨:劫難還沒有完。僅剩的六箱書籍和收藏,李清照總是放在近處,親手保管。可是誰能想到,在她寄居越州(紹興)時,有一天夜裏,盜賊居然掘壁入戶,偷走了五箱,李清照真是傷心欲絕!這是李清照的“書”遭受的第四劫。四次劫難過後,李清照手中的書籍和文物已經所剩無幾了(《金石錄》的手稿等應該還在)。李清照後來寫道,這時候她愛護它們“猶複愛惜如護頭目,何愚也耶”(依然像愛護頭和眼睛一樣愛惜,多癡蠢啊。)
唐風:紹興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達杭州。圖書文物的散失讓她痛苦萬分。幾年的顛沛流離,把年近半百的她折磨得憔悴不堪。更不要說國破家亡之痛和喪夫孀居之苦。《聲聲慢》這首詞的的具體寫作時間不詳,學界有不同的看法。要是讓我來估計,我認為可能性最大的時間點就是她剛剛到杭州的時候。之前的顛沛流離雖然淒苦,但總在緊張之中,不易寫出高質量的作品。而定居長久以後,對哀傷已經習慣,也不易寫出如此深切、淒厲的悲歌。《聲聲慢》是一首97字的長調,我們先來逐句賞析一下: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宋雨:詞的一開始,作者連用了7組疊詞共14個疊字,這在詞史上絕無僅有。南宋學人張端義稱其為“出奇製勝,匪夷所思矣”。李清照不再需要介紹具體的背景,一片愁緒已經彌漫開來,成為整個詞的底色。我想這可以稱作是李清照發明的一種特殊的“起興”的方式。後人偶爾有試圖仿效者,但是其藝術效果和影響力完全無法與之相比。
唐風:這14個疊字分為三層意思,層層深入地渲染了悲涼氣氛的。從“尋尋覓覓”四個字顯示,她起床後若有所失,於是東張西望,似乎在巡視或尋覓,希望找到點什麽來使精神有所寄托。或是生活剛剛安定下來,對書籍幾乎喪失殆盡還不習慣,想找到點兒東西來讀一讀。下麵“冷冷清清”四字,則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冷清與空虛,沒有人可以說話、陪伴或傾訴。於是詞人緊接著再寫一句“淒淒慘慘戚戚”,進一步表現自己心中難言的孤獨與痛苦。僅此三句,便給全詞定下一種愁慘而淒厲的基調。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宋雨:這本來應是一句比較好理解的話,意思是說天氣突然暖起來,又馬上冷下去,這時候最難以好好休息、調養。可是有的詩評者把事情弄複雜了。比如有人說此詞作於秋天,應該說“乍寒還暖”才對。於是詞評者就說“這是寫一日之晨,而非寫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我想這種辨析和考證沒有什麽必要。深秋突然變熱,然後又來寒流,這種情況常見,怎麽就不能說是“咋暖還寒”呢?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
唐風:這一句曆來有兩個不同的版本,即“曉來風急” 又作 “晚來風急”。我第一次讀到這首詞時,就是“晚來風急”。因為下片集中說晚上,當初覺得相當合理。後來發現很多詞評者,包括當代著名學者俞平伯、夏承燾、唐圭璋等,都認為 “曉來”更合理。唐圭璋先生在其《讀李清照詞劄記》中這樣說明: “此詞上片既言“晚來”,下片如何可言“到黃昏”雨滴梧桐,前後言語重複,殊不可解。若作“曉來”,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從字順,豁然貫通”。的確這樣理解是更為合理的。
宋雨:古人有晨起於卯時飲酒的習慣,稱“撫頭卯酒”。詞學家王步高先生說今天的江南地區的人在某些情況下仍然早上喝酒。天氣咋暖還寒,詞人一夜輾轉反側未能休息好。清晨披衣起床,聽見外麵冷風呼嘯。就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可是兩三杯下去,並未感到溫暖。因為這“冷”不僅是身體的冷,更是心的冷。作者這麽寫,實際上是說借酒消愁愁更愁,但卻有含蓄之妙。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唐風:我第一次讀這首詞時,特別為這一句而感動。作者突然間從眼前的愁苦轉向天空的大雁。這不是詞人第一次寫大雁了。幾十年前她新婚燕爾,丈夫遠行。在思念中她便寫下了那首著名的《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那時的心情,是盼望鴻雁傳書,能把自己的思念之情給丈夫捎過去。而今日物去人非,已經沒有人可以傳遞書信了。
宋雨:理解你的感動。我自己也特別為“卻是舊時相識”這句而震撼。這秋天的大雁,它們從北方飛往南方。這大雁正是來自詞人魂牽夢繞、卻再也回不去的家園。或許過去曾經見過它們的麵呢。 “卻是”二字隱含著多少痛苦與辛酸啊!而且,以看似平淡的一句“卻是舊時相識”來結束上闋,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顯示出詞人高超的作詞技巧。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唐風:下闋開始這三句,大致的意思不會理解錯,即詞人以秋天的菊花自比,表明自己的悲苦和憔悴。然而,看似簡單的幾句,理解上、包括名家的理解上居然有大的出入。這些出入集中表現於幾點:第一,“滿地黃花堆積”是說菊花凋零後落了滿地,還是說地上的菊花很多?第二,如果說是菊花很多,它是處於枯敗的狀態還是盛開的狀態?第三,“憔悴損”是說菊花還是說詞人自己?第四,為什麽會“有誰堪摘”?
宋雨:我過去對第一句的理解是菊花謝了以後落了一地,北師大的康震先生也是這麽解釋的。然而進一步的閱讀分析卻發現,這是不正確的。同其他許多花卉不同,菊花開敗以後並不脫落,枯花依然花莖上掛著。所以說“滿地黃花堆積”是說屋旁的地上長滿了菊花。菊花還在開放,但自己因為愁苦而十分憔悴(“憔悴損”),無心把它摘回家欣賞。
唐風:我對“憔悴損”和菊花的狀態有不同的理解。我認為這三句整個都是在說菊花 — 院落中到處是菊花,但它們都凋謝枯萎了,這時候還能有心誰去摘它。把“憔悴損”解釋成作者比喻自己,這種跳躍我認為破壞了詞的流暢性,不會是李清照的本意。而以枯菊自比的寓意其實已經十分清楚。此外,有解釋說“損”此處為副詞,表明程度很高,對此我也有不同看法。“損”字沒有作副詞的意思和用法。我認為“損”在此處的意思就是損敗、枯萎的意思。“憔悴損”是一個聯合結構,皆用以形容菊花。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宋雨:對一個孤獨的人來說,時間仿佛流逝得特別慢。就這麽獨自守在窗前,怎樣才能熬到天黑呢?時間的漫長使孤獨變得更加可怕。這兩句顯示了一種難以言狀的孤寂和哀傷。這也暗示這首詞是寫一整天的光景,因此前麵作“曉來風急”是更有道理的。另外,我支持一下你前麵的看法 — 這時候李清照不是一個盼夫歸家的思婦。假如她的書籍能顧不遭浩劫,那麽對於她這個愛讀書的女性是一個巨大的精神支持,她恐怕遠不會這般的孤獨的。
唐風:一定是如此!這就是我前麵強調她的書籍文物佚失殆盡對李清照的巨大打擊。史料未有李清照在經濟上窮困潦倒的記載。李清照可能早年有一些儲蓄,而且有人認為因為趙明誠是朝廷的官員,她作為“命婦”或可拿到朝廷的月俸。但不管怎樣,孤獨是無法排解的(李清照短暫再嫁張汝舟招致更多的愁苦,此事另說)。當時杭州城中文人墨客雲集,他們中的不少人當然知道這個“婦人”、已故金石學家的妻子、前宰相的兒媳水平不是一般的高。但他們不可能邀請李清照來參加聚會或相互唱和、交流。李清照水平再高、學問再大,她跟那個時代南宋的文人圈子無法有直接聯係,隻能在孤苦伶仃中老去,這是那個時代女性的悲哀。相比而言,今天這方麵畢竟隨著世界的進步而進步了。比如當代知名詞學家中男性雖為大多少,但葉嘉瑩先生作為女性卻極受尊重,原因無他,水平在那裏。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宋雨:好不容易熬到了黃昏,天卻下起雨了。菲菲細雨本身落下時幾乎有聲,但雨水積在尚未落盡的梧桐葉子上,滴滴答答地落下來,在寂靜的夜晚則顯得格外清晰。作者這裏不寫暴風驟雨,而是描述細雨和深秋的梧桐樹。那點點滴滴的雨水更能夠反映詞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孤單和淒涼。
唐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溫庭筠的《更漏子》則寫道:“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易安當然對這些前人佳作了然於心。她自己的兩句很簡潔且與前後的內容相照應,化用得非常巧妙。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宋雨:人寂、屋空、淒風、冷雨、雁過、花殘,黑夜又來臨了,這時候的愁苦還怎麽形容、怎麽表達呢?詞人不再比喻,不再渲染,而是直接了當地說出一個反詰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一句既是將自己對“愁”的表達推向高潮,也是全詞的概括和總結。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雖然訴說的是“愁”這個主題,但作者從容大氣、層次清晰,並無悲情下的絮叨和瑣碎。當代學者吳小如先生說:“此詞以豪放縱恣之筆寫激動悲愴之懷,既不委婉,也不隱約,不能列入婉約體”,這是有些道理的。
唐風:易安體淺俗靈動,清麗工巧,音律和諧,的確不同於一般的婉約詞。當代詞學大師龍榆生在評價這首《聲聲慢》時說:“這裏麵不曾使用一個故典,不曾抹上一點粉渾,隻是一個曆盡風霜、感懷今昔的女詞人,把從早到晚所感受到的“忽忽如有所失”的悵惘情懷如實地描繪出來。看來都隻尋常言語,卻使後人驚其‘遒逸之氣,如生龍活虎’,能“創意出奇達到語言藝術的最高峰。”李清照的表現力,比絕大多數男性詞人,假借怨婦呆坐在窗前的“代言體”,不知要高明多少!
宋雨:我們還需要理解的是。包括這首詞在內的李清照晚期其他的優秀詞作,之所以近千年來被人們讚賞和誦詠,不僅在於李清照的身世和她作詞的才華。她的詞反映的是個人的痛苦,同時也折射了那個大背景下國家山河破碎,人民遭受苦難的現實。清代著名詞評家陳廷焯編過一本《白雨齋詞話》,他說“李易安詞獨辟門徑……婦人有此可謂奇矣。”他又說優秀的詞作“為一室之悲歌,下千年之血淚,所感者深且遠也。”用這幾句來概括李清照的晚年詞,是再合適不過了。
唐風:最後,我們不能不談談這首詞的韻和格律。李清照的詞看似口語化、很隨意,但實際上她深諳音律並在這方麵有極高的要求。在她的《詞論》一文中,她把前代許多大詞人在音律上的不足批評了個遍,而自己的作品不僅考慮一般的平仄,而且分辨五音(唇、齒、喉、舌、鼻五音),這樣詞讀起來、唱起來才流暢優美。據這專家分析,這首《聲聲慢》用齒音、舌音共達57字,與激烈的情緒表達相對應。
宋雨:在押韻方麵,《聲聲慢》這個詞牌本用平聲韻,但李清照改用入聲韻。入聲是中古音一些字的發音特點,目前在一些南方方言中依然有所保留,但普通話中已經完全沒有入聲。入聲在的韻尾以濁塞音快速結束,特點是“短、促、急” ,特別適合表達悲憤、激昂、沉痛等情緒。入聲與上聲(普通話第三聲)和去聲(普通話的第四聲)同屬仄聲,但在詩詞中押入聲韻一般是不與其他兩者混押的。相反在押非入聲的仄聲韻時,上聲與去聲經常是可以混押的。
唐風:由於入聲表達情感的特點,押入聲韻的作品常常更容易打動人的,據統計,押入聲韻者占到了唐宋詞精品的一半以上,包括蘇軾的《念奴嬌》、李清照的《聲聲慢》、李白的《憶秦娥》、周邦彥的《南陵王》、柳永的《雨霖鈴》、嶽飛的《滿江紅》、王安石的《桂枝香》、張孝祥的《念奴嬌》、薑夔的《暗香》、張先的《千秋歲》、陸遊的《釵頭鳳》(後半)等等。
宋雨:入聲消失以後,原先的入聲字便經曆了一個“入派三聲”的過程,到今天,普通話的四個音都有原先的入聲字加入。這首《聲聲慢》的10個入聲韻腳字“覓”、“戚”、“息“”、“急”、“識”、“積”、”摘”、”黑”、”滴”和“得”,除了前兩個字“覓”和“戚”之外,後麵八個字居然都在後來幾百年的語言演化中變成了平聲字(普通話的第一或第二聲)。這首《聲聲慢》用普通話讀起來盡管大致可以感受到韻,但完全失去了入聲韻那種悲切、激昂的效果。於是不可避免地在音律方麵減少了我們現代人的感情移入,這是令人遺憾的。
==========
【論壇上與網友交流】
https://bbs.wenxuecity.com/romance/957367.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sxsj/208199.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mysj/308816.html
花姐好。讀得不多。我知道沈先生對詞是極有心得的。我的案頭隻有她與程千帆先生合著的《古詩今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6MJMxZ2P34&t=23s
這個模擬是否精確不好說,但入聲的確發出來了,押韻是有味道的。這對於不了解入聲發音的北方朋友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