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色列的炮火聲中,我想到了兩個人
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Hamas)10月7日對以色列發動突襲,數千枚火箭彈飽和了以色列防空係統,巴勒斯坦槍手跨過加沙地帶的隔離帶,進入以色列一側,殺數百人,並虜走數十名以色列士兵和平民。
以色列的隨後空襲報複,現已經造成了數百人傷亡,且還在進行中。地麵攻擊很有可能跟進。以色列的強烈反應,雖會傷及平民、引發國際輿論的關切,但如此被突襲,且大量人質被抓,是肯定不會善罷甘休的。
自從二戰後猶太複國,中東那片土地上戰爭和流血衝突不斷。阿拉伯國家在一段時間裏總體拒絕以色列的生存權,但它們通過戰爭手段無法達到目標。展望有限的未來,以理性的方式締造和平,才是該地區人民最大的福祉。做到這一點,需要雄才大略的領袖。
在過去的歲月裏,多位領袖為這一目標努力過,其中非常傑出、但卻死於“自己人”手下的兩個人,便是埃及前總統默罕默德-薩達特和以色列前總理伊紮克-拉賓。
默罕默德-薩達特:
薩達特是軍人出身,也是一位民族主義者。1922年埃及名義上獨立以後,英國仍是其保護國。薩達特年輕時候起就參加年輕軍官反英的秘密組織,曾兩次被捕入獄。1953年法魯克王朝被推翻,埃及共和國成立後,薩達特成為一名政治家,兩次擔任副總統,並於1970年任總統。
在那些年裏,薩達特與其他阿拉伯領導人的願望並無二至,就是要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掉”。薩達特本人也在1973年10月,主導了阿拉伯各國對以色列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但同前三次一樣,阿拉伯聯軍以失敗而告終。現實使薩達特意識到,阿拉伯國家不可能消滅以色列,明智的做法是與以色列和平相處。
1977年11月,薩達特突然訪問了以色列,讓全世界震驚。1978年9月,在卡特總統的斡旋下,薩達特與以色列總理貝京在華盛頓簽署了著名的“戴維營協議”,埃及承認以色列的存在。1980年1月兩國建立了全麵的外交關係。第二年,薩達特與貝京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薩達特勇敢的一步代價很大,它使得埃及與其他阿拉伯國家關係破裂,埃及被取消阿拉伯國家聯盟成員國的資格(1989年被重新接納),幾乎所有阿拉伯國家都與埃及斷交,唯一例外國是當時由巴列維領導的伊朗。
1981年10月6日,在開羅舉行慶祝贖罪日戰爭勝利八周年的閱兵儀式上,薩達特被數位士兵開槍刺殺,終年63歲。薩達特擔任總統11年,曾多次躲過暗殺,但最終還是死在“自己人”手裏。據說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隻喃喃說出一句話:“這是為什麽?”
薩達特總統至今受到埃及人民的尊敬。埃及同以色列的關係總體上也一直和睦。薩達特的墓誌銘寫道:“薩達特總統,他是戰爭中的英雄,是和平的英雄。他為和平而生,為原則而死。”
伊紮克-拉賓:
拉賓也是軍人出身。他19歲入伍,加入特種兵部隊。在1947他25歲時就升任作戰參謀長,在以色列獨立戰爭中立下戰功。拉賓作為以色列國防軍參謀長。直接指揮了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的作戰。最終以色列軍隊以壓倒性優勢戰勝了埃及、敘利亞和約旦聯軍。
隨後,拉賓從軍隊退休,開始了較為複雜的政治生涯,他先後擔任過駐美大使、勞工部長和國防部長,並於1974和1992年兩度出任總理(以色列的總統是“虛位元首”,無實權。)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關係不同於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關係更為複雜。1964年成立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一個政治與軍事混合的組織,由多個派係組成(包括最極端的“哈馬斯”和相對溫和的“法塔赫”)。阿拉法特2004年病逝前,長期擔任組織的領導人,但各個派係之間也常有不和。在巴解成立後十幾年裏,巴以雙方血火不斷,其結果是以色列將巴解武裝人員和阿拉法特本人均驅離巴勒斯坦領土。
拉賓第二次任以色列總理後,巴以雙方為各自的利益和安全考慮,開始了接觸和談判。1993年8月拉賓和阿拉法特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秘密會麵後,簽訂了《奧斯陸協議》。此後的9月13日,雙方於美國白宮草坪簽署了《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這被認為是以巴和平進程中的裏程碑。兩人也於次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根據該協議,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負責管理巴勒斯坦的領土。即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巴解組織承認以色列國並承諾拒絕暴力,以色列承認巴解組織是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阿拉法特被允許返回巴勒斯坦。過渡期為期五年,在此期間雙方計劃再談判解決剩下的問題並達成永久協議。
以色列人對奧斯陸協議兩極分化,一部分人認為拉賓是帶來和平的英雄,另一部分人則嚴厲批評他出賣以色列利益,強烈反對他與被視為恐怖分子的阿拉法特進行談判。
1995年11月4日,在參加完特拉維夫的國王廣場上的一次和平集會之後,一名極右翼猶太激進分子近距離向拉賓開了4槍。這位73歲的常勝將軍就這樣死在“自己人”槍口下。
拉賓被刺的這一天被定為以色列的國家紀念日,而事發所在的廣場也以他的名字命名。拉賓的墓碑由兩塊黑白大理石組成,除碑石鐫刻伊紮克·拉賓的名字外,沒有任何文字,甚至連生卒年月也沒有。似乎有“任人評說”的意思。
《奧斯陸協議》的簽署,曾經讓世人以為和平近在咫尺。然而拉賓被刺殺,以及後來巴勒斯坦極端勢力(主要是哈馬斯)發動一係列針對以色列的襲擊,使方向完全逆轉。雙方街頭的衝突多次演變為武裝衝突。當2007年哈馬斯控製加沙地帶以後,《奧斯陸協議》其實已經是一紙空文。
我的另類感想:
看著兩張握手的曆史照片,我突然意識到,4位握手者都已經離世很多年了,然而中間的兩位美國總統都還在世。
照片上,54歲的卡特和47歲的克林頓真精神!
我這樣讚歎並非我是左派民主黨,我是 independent。
看著現在台上廉頗戰黃忠的德行,我忍不住搖頭,甚至想罵人!
不多說了......
----------------------------------------------------------------
Abstract in English
Amidst this intense Israeli-Palestinian/Hamas conflict, I cannot help but reflect on two remarkable leaders: Muhammad Anwar el-Sadat (December 25th, 1918 – October 6th, 1981), the former President of Egypt, and Yitzhak Rabin (March 1st, 1922 – November 4th, 1995), the former Prime Minister of Israel.
While leaders from opposing political powers face a risk in maintaining hostility and conflict, it’s even riskier to attempt to make peace. Nonetheless, Sadat and Rabin (at different time and situations) were courageous enough to do what they believed was right, despite all the dangers. In the end, they paid with their lives.
-----------------------------------------------------------------
【論壇中與網友交流。點入位於最下。】
【在以色列的炮火聲中, I reflect on two remarkable leaders】 - 唐宋韻 - ♂ (9845 bytes) (4104 reads) 10/11/2023 22:41:10 (7)
【在以色列的炮火聲中,我想起了兩個人】 - 唐宋韻 - ♂ (8950 bytes) (6007 reads) 10/11/2023 22:38:50 (3)
----------
重要參考鏈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VhgJUa8mes
https://www.wenxuecity.com/blog/202405/59896/1081.html
謝謝。做好人比做聰明人更重要,是對自己無愧。
謝謝臨讀。
謝謝。我以後要加幾句奧斯陸協議死亡的內容。
阿拉法特是不屈的戰士,也是人品相當有問題的一個人。
關於內塔尼亞胡的品德,先生能否多說幾句? 我了解不多,可供我和網友參考。
好文章。 政治家品德非常重要。
內塔尼亞胡 debilitated 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