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唐宋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宋韻》18. 《夜雨》白居易

(2023-05-05 14:12:38) 下一個

《夜雨》

 白居易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況此殘燈(1)夜,獨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曉(2),風雨正蒼蒼。

不學頭陀(3)法,前心安(4)可忘。

 

1. 殘燈:將要熄滅的燈。

2. 殊未曉:還沒有來臨。

3. 頭陀:苦行僧。

4. 安:怎麽。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身於一個中下層官宦家庭。白居易是中國文學史上極負盛名中唐詩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生於河南新鄭,後因戰亂等因素遷徙於符離(今屬安徽宿州)和江南(今江蘇和浙江)等地。白居易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800年)進士及第,803年授秘書省校書郎,後曆任盩庢(今周至縣)尉、進士考官、集賢校理(授翰林學士)、左拾遺、京兆府戶部參軍、太子左讚善大夫等。憲宗元和十年(815年),他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回朝後任主客郎中、知製誥,後加朝散大夫。穆宗長慶二年(822年)至文宗寶曆二年(826年)間,他先後任杭州刺史和蘇州刺史。白居易晚年(約55歲後)大多居於洛陽香山履道裏宅邸中,除短暫任河南尹之外,大多任太子賓客分司、太子少傅分司等高官閑職。武宗會昌二年(842年),白居易以刑部尚書致仕(退休)。白居易於會昌六年(846年)8月去世,享年74歲,諡號“文”,葬於洛陽香山。

白居易的詩在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重要地位。他與元稹、張籍等人倡導的“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留下了大量感歎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而且這些詩作大多具有平易通俗,樸實真摯的特色。白居易的《長恨歌》和《琵琶行》是流傳千古的長詩名篇。白居易的作品在其生前就已享有盛名,廣泛流傳於各階層,還遠及西域、朝鮮、日本等地。白居易還是一位較早寫詞的唐朝詩人,他的幾首小詞也流傳甚廣。

白居易共有近3000首詩歌存世,為唐朝詩人之冠。白居易生前曾對自己的詩文進行過數次編集,初名《白氏長慶集》,後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詩文3800多篇,成75卷。文集在白居易暮年被抄寫五部,分存於廬山、蘇州、洛陽及其侄子、外孫等處。《白氏文集》75卷中有71卷流傳至今。

詩詞影響力總體評分: 8

 

宋雨:白居易的詩作極負盛名,但他的愛情悲劇卻讓人扼腕歎息。一千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悲痛與無奈已經隨風而去,但“有情人難成眷屬”的愛情主題卻永世不變。於是,大詩人的這段長達三十餘年的戀情被當成故事和八卦,亦真亦幻地呈現在現代人的麵前。

唐風:白居易那年頭不太興撰寫如今的這種長自傳,所以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細節不可能準確還原。但白居易是一個筆耕不輟的詩人,而且重視自己作品的傳世。他晚年將自己的3800多首詩抄成五份,分別被五個地方的不同的人保存,如今百分之八十以上被保存下來了。這使得後人研究白居易,包括他的戀情有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宋雨:是的,正是通過他在二十多年間寫給湘靈的9首詩作,以及他的生平年譜,他與湘靈的愛情得以被大致梳理清楚。當然,有人為了煽情,刻意時空拚接,還會夾帶私貨,這樣雖然聽起來感人,但已經跟事實脫節了。我們這裏力求客觀。

唐風:白居易是中唐人,他公元772年出生於河南新鄭。那時候藩鎮割據導致的戰亂時有發生。為躲避藩鎮割據導致的戰火,白居易11歲時,其在徐州做官的父親把全家安置到宿州符離(今安徽符離集)。白居易在符離以及今天江浙一帶的幾個地方,度過了他的少年時光。他家裏有近親在江浙一帶做官和居住。

宋雨:湘靈是他們在符離的鄰家姑娘,她比白居易小4歲。後來,兩個青梅竹馬的少男少女就相愛了。幾年間他們兩人的關係愈發親密,這從白居易19歲時寫給湘靈的《鄰女》一詩可見倪端:“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蓮。何處閑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

唐風:白居易的母親不允許這種戀情的發展,更不會同意兒子娶湘靈為妻,因為兒子是要參加科舉考試,將來要做官的,未來的兒媳應該門當戶對。白母性格強硬且偏執,而白居易性格比較柔弱,不敢違抗母命。因此在他20歲出頭離開符離去長安遊曆時,隻能與湘靈含淚道別。

宋雨:據說臨行前湘靈送給他一雙親手做的鞋子,而白居易也保證隻要在外麵混出名堂,就回來娶她為妻。據說白居易臨死時手裏還死死拽著那雙鞋子。看來白居易一生曆經千嬌百媚,但還是此生摯愛難忘。

 

唐風:白居易於貞元十六年(800年)28歲時中進士。然後他返回符離住了近10個月。他向母親懇求與湘靈結婚,遭到母親嚴拒。又過了四年,32歲的白居易通過製科考試在長安獲得校書郎一職,於是舉家遷到長安。離開前他再一次哀求母親答應他和湘靈結婚,結果不僅遭到拒絕,而且離開的時候,白母都不許他和湘靈見上一麵。

 

宋雨:在為數不多的唐宋文學巨匠的記錄中,我們既可以看到象歐陽修的母親、範仲淹的母親那種令人尊敬的女性,也可以看到如陸遊和白居易的那種強勢又偏執的母親。

 

唐風:過了一兩年,白居易從校書郎職位離任後,到長安近郊出任周至縣尉一年。《長恨歌》和《賣炭翁》就是他在此間的作品。白居易這時大約34歲,正是他才華、豪情和感情最蓬勃的時候。但他內心深處無法忘記湘靈,寫了好幾首思念她的詩。在《冬至夜懷湘靈》一詩中他寫道:“豔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宋雨:何止是直接寫給湘靈的詩呢?你看看《長恨歌》的結尾:“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難道不也是他自己的“長恨歌”嗎?

 

唐風:此時的白居易仕途順利,雖然左拾遺官階不高,但具有每日上朝時坐在文武百官之前緊靠皇上的殊榮。獨身的白居易,既有來自母親的壓力,也須麵對朝中同僚對自己家室狀況的關注。於是,白居易37歲時與同僚楊虞卿的堂妹結了婚,楊家門第較高,白母非常滿意。

 

宋雨:白居易與妻子的關係究竟怎樣,未見直接的文獻顯示。但這個婚姻無疑是“完成任務”式的。而且我們從他們結婚十幾年後白居易大量納妾,或可推知兩人感情一般。婚後沒多久,白居易就寫給楊氏一首不短的五言詩《贈內》。乍一看白頭偕老、生死與共好像是其主題,但其主要篇幅卻是以古代四位賢人的妻子為例,教導楊氏若有粗茶淡飯,勿求美味佳肴;若有荊釵布裙,勿求綾羅綢緞。

 

唐風:有人對《贈內》頗有好評,說這是白居易新婚時寫給他妻子的慰勉詩,詩中表達了詩人高尚的愛情觀和人生觀雲雲。還有人評價中性,認為這不是新婚燕爾寫給妻子的情詩,不過是把自己的婚姻觀,即安貧樂道、以夫為綱等傳達給對方。當然,詩中言辭較為懇切、委婉,所表達的意願與那個時代士大夫對婚姻的期待是一致的。

 

宋雨:另有現代讀者對此詩評價較差,認為給新婚燕爾的妻子的詩非但沒有愛意的表達,反到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勢,用“三從四德”那一套給楊氏洗腦,要她對自己言聽計從。我雖然是白居易的崇拜者,但我同意這樣的看法。

 

唐風:關於安於貧困這一點需要多說兩句。其實白居易一生對錢財是很在乎的。他的許多詩就是對自己的俸祿和財物津津樂道。就在他結婚前後,他主動要求辭去左拾遺,去接受一個空缺的七品下官職“京兆府戶曹參軍”(大約相當於今天市民政局的一個科長)。這個工作的職責,與給皇帝提意見、建議的左拾遺簡直沒法比,但此職位俸祿稍高。他很希望將來能夠榮華富貴,可又害怕有朝一日連這兩畝三分地也不保,落得被埋怨嫁錯了人。

 

宋雨:據說,白居易婚後跟湘靈還有一次交集。元和十年白居易44歲時,被貶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任司馬。在去的途中,白居易和夫人偶遇漂泊的湘靈父女,並寫下了《逢舊》。他在潯陽江頭寫下的《琵琶行》裏的琵琶女也有湘靈的影子。 另外,白居易53歲時有一次路過符離,想去再看看湘靈,但父女二人已不知所蹤。有一種說法是湘靈出家了。

 

唐風:白居易年輕時有兼濟天下的理想。然而中唐以後的政治黑暗,尤其是被貶為江州司馬的經曆對他打擊很大。他開始考慮“中隱”,思想轉為“獨善其身”。821年還京返職以後,他主動要求外放,先後任杭州、蘇州刺史。幾年後他定居東都洛陽,遠離長安政治中心。

 

宋雨:白居易在東都生活了近20年,曆任多職,多是三品以上高官,俸祿相當豐厚。此時錢有了,湘靈卻沒了。人生和仕途也停滯了,於是50多歲的白居易除了寄情於詩、酒、山水等之外,他的私生活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大量畜養家伎。

 

唐風:他還為她們寫了不少詩,有名字的就不下十幾個。不僅如此,他每三年就要換一批,大都是15歲左右的。這恐怕是因為他心中永遠凝固著湘靈15歲時的倩影吧。可是,這樣的補償有多少真實感,能帶來多少愉悅呢?

 

宋雨:好幾次在網上看到有人問:白居易44歲最後一次見到湘靈。看到湘靈在漂泊,為什麽不帶走?做個妾難道不行?總比她漂泊四方強吧。

 

唐風:我想有下麵幾種可能:一、白居易認為妾這個名分太辱沒了她,可又沒有勇氣和能力做得更多;二、很多年過去了,白居易麵對40歲的湘靈,一個浪跡四方的衰老的貧賤女子,已經跟夢中的湘靈連不到一起去了;三、湘靈從青絲等到白發,早就心灰意冷了,更不要說是做妾。

 

宋雨:就算雙方都願意,實際操作也遠非領回家一個小貓、小狗那麽簡單。比如當時白居易處於在被貶之中,經濟狀態和自由度都比較差。另外,夫人楊氏或許也不能接納湘靈。

 

唐風:所以說盡管此時白母已經去世,婚姻似乎可以自主了,但物去人非,白居易的內心應該是非常清楚這一點的。也許這就是為什麽在婚後的那個雨夜,他獨宿空堂,心中異常傷感。

 

宋雨:這首《夜雨》,寫於作者40歲左右,也就是他結婚3年以後的一個燈殘夜暗、風雨蒼蒼的不眠之夜。在瀟瀟雨夜,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別令人感到孤獨寂寞。若是心上人在側該多好啊。於是黯黯之中,思念之情如泉水般湧出。

 

唐風:二百多年後,蘇軾評論說“元輕白俗”。元稹是不是輕浮我們這裏暫且不討論,但白居易這首詩真是非常通俗。這也不奇怪,元白二人倡導的“新樂府運動”就是要讓詩通俗淺白。據說白居易希望自己的詩能讓沒有文化的老太太也能聽得懂。

 

宋雨:我喜歡白居易的“俗”。這個“俗”是通俗,而不是庸俗和低俗。雖然他在與湘靈的愛情這件事上不夠“男人”,辜負了湘靈,也辜負了他自己。但我還是非常喜歡他本人和他的詩,包括這首《夜雨》!湘靈不識字,他寫給湘靈的詩都極易理解。或許他寫的時候,希望有朝一日它能傳到湘靈耳中。

 

唐風:如果詩的每一個斷句算一句的話,1-8句是“朝思暮想”,9-12句是“孤獨淒涼”,第13-14句是“此情無解”。第1-4句寫得非常有意思,簡直就不符合詩的一般規則,用了大量的重字、疊字,比如:我有所念/我有所感;隔在/結在;遠鄉/鄉遠;深腸/腸深;去不得/解不得;無日不/無夕不等。

 

宋雨:但仔細想想就知道,這正是作者刻意而為之,反映了他那揮之不去的情愛,循環往複,如泣如訴。

 

唐風:最後一句說“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後麵應該是句號還是問號?– 他到底想不想學頭陀法(苦行僧),然後求得解脫呢?

 

宋雨:唉,他隻想學“鴕鳥“。他不敢違抗母命,隻是某個雨夜偶爾感動一下,周而複始,如此而已。愛是要付出代價的。雖然他一直思念著湘靈,卻沒有為此付諸行動。我知道這樣講可能有失公允,但這是我作為白居易的忠實粉絲對他唯一詬病的地方。

 

唐風:早年的阻礙來自於母親,但後來就比較複雜,也許物去人非已經完全不可能了。而且人在官場上混,不會總是清純如少年。當門第觀念開始進入他的心靈,難道他還能像當初那樣欣然接受一個不識字的貧家女子?

 

宋雨:我們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假如”和“也許”。但這終究是一個讓人歎息的愛情悲劇。白居易在掙紮多年之後,還是娶了門當戶對的楊氏;卑微的湘靈最終消失於江湖 (據說遁入空門)。詩人晚年雖然歌伎佳人環繞,但也不可能給他帶來解脫,我們為尊者諱,不給太多惡評。畢竟,從愛情的角度上講他也是不幸的。我們後人更關注的是他那光照千秋的詩作。

 

唐風:如今我們一提起“詩仙“就想起李白,其實李白是清朝之後的詩仙,而白居易不僅是第一個自稱“詩仙” 的詩人,而且他也是被大唐王朝“官方認證的詩仙。這從唐宣宗李忱的七律《吊白居易》可以看出。這首詩既總結了白居易一生的傑出成就,還把他的名字和最著名的兩首作品非常巧妙地嵌於其中,感情真摯又凸顯才華,它是我讀過的最好的悼亡詩(此處取廣義)之一 —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係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宋雨:大詩人白居易當然配得“詩仙”的稱號。還要一提的是,大唐文化之所以興盛,重要的一點在於皇帝們尊重文化、熱愛文化,而且他們自己也很有文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music123' 的評論 :
是的,同意。
music123 回複 悄悄話 白居易才華不下李白
白更現實一些
李想象力無人可及
music123 回複 悄悄話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kirn' 的評論 :
謝謝。您的文章如有鏈接,我很想學習一下。
單從詩歌藝術的角度講,這首的確算不得名篇。然而我們今天讀古詩詞,最好同時也讀懂人、讀懂時代背景。從這個角度講,選本詩也有些必要。
kirn 回複 悄悄話 哈,關於夜雨,我也寫過一篇。這首比較有特色,選來代表白居易,很有眼光!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 的評論 :

謝謝您褒獎。我們確實是兩個人。
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 回複 悄悄話 唐風和宋雨是兩個人?還是博主左右互搏?
寫的真好。讚1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