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五年春節。為了迎接召開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顯示一下團結知識分子的政策,周恩來總理再一次指示管轄人民日報的極左首領張春橋、姚文元停止對報社老幹部的批鬥,吸收一些人參加工作。報社的頭頭找我談話,宣布對我的“審查告一段落”,要我參加編輯工作。我當然不願意在極左分子的的嚴格管製下做什麽編輯工作;這時,正好醫生說我的肝炎比較嚴重,需要休養。於是我要求回到四川老家找中醫治病。批準以後,我第一次以一個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回到了成都,住在老朋友馮詩雲家裏。馮在“文革”前是全國總工會的宣傳部長兼工人日報的總編輯,他的雙目已經失明,早就離休回到成都當老百姓。
在成都住了八個月,一方麵專心治病,把身體搞好;一方麵逃避那個烏煙瘴氣的政治鬥爭。在周恩來總理病情嚴重,由鄧小平負責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工作以後,決定在國務院成立一個政治研究室,負責國家大政方針的研究和宣傳,企圖逐漸糾正極左的那一套宣傳路線。在胡喬木和吳冷西的推薦下,我返回北京,被調到政研室,參加《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編輯工作。
《毛選》五卷編委會辦公室,設在中南海內緊靠懷仁堂西麵和原來鄧小平官邸的北麵,我每天上下班由國務院車隊派車接送。平常,轎車進中南海西門,直接送到辦公室門口。一九七六年十月七日晨,車到西門,門口加了哨兵,不讓我的車進去,經我出示工作證,隻準我步行到辦公室。沿途三步一崗,五步一哨,荷槍實彈,如臨大敵。
我快步走到辦公室,先到的同誌告訴我:“四人幫抓起來了”!
“就在懷仁堂”。
“昨晚八九點鍾”。
“江青是在她住的萬字廊被捕的。”“昨晚上玉泉山中央政治局通宵開會”。
一肚子的悶氣、怨氣、怒氣,憋了十年,才算出了一口氣!好象在黑屋子裏悶了十年,忽然一下打開窗戶那樣,感到心情舒暢。
也是這一天,人民日報進駐了以遲浩田為首的中央工作組,接管“四人幫”忠實走卒~那位草包總編輯【注1】的大權,揭開了人民日報曆史新的一頁。
據說,報社好些同誌要求我回報社主持工作,遲浩田同誌接受了這個意見,向中央作了反映。這時,吳冷西同誌也向華國鋒推薦我回報社主持工作。而我,卻不願意回報社。我到政研室參加編輯毛選以後,覺得編書比編報工作好,一是風險不那麽大;而是不那麽辛苦緊張。加上一想到報社在“文革”中搞的那一套整人花樣,就心裏發煩。
在十月底的一天,為這事,華國鋒同誌專門找我單獨談了一次話,勸我回報社。我不好直接說我不願意回報社的原因是因為報社是危險的是非之地,隻好搬出另外的理由,說我多年來都是做第二把手,輔佐第一把手,報社第一把手責任重大,裏裏外外工作繁重,自己深感能力太差,不能勝任。
他忽然用了一個激將法,激動地對我說:“你能力差?難道還不如那個草包總編高明”?
我當然不服氣,說:“當然比他高明”!
他說:“他幹得了,你幹不了”?就這樣,他肯定地說:“好,中央決定讓你回去,明天就去報社”!
我隻好服從。
我這個人,不幹則已,一幹就全力以赴。回到報社以後,我住在辦公室,好多天都沒有回家。經過十年“文革”的磨練,我過去那種馴服工具的品格也有了很大變化,有了比較自覺的自主精神,加上對那條極左路線恨之入骨,因而一開始就集中精力、千方百計地從各方麵去肅清“四人幫”的流毒。
這時一個特別好的條件,就是胡耀邦同誌指揮著宣傳工作,凡是大的宣傳決策和具體稿件的寫作,都是在他直接領導下開展的。他把指揮黨報宣傳作為他推動全黨工作的重要一環,在這方麵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效果。
第一個重大的戰役就是針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決策和指導思想,開展“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下麵,我就這場意義深遠的討論作比較詳細的回述。
一、開展真理標準討論的政治背景
毛澤東曾經給華國鋒寫了一張字條,說:“你辦事我放心”。華國鋒等也把“按既定方針辦”作為主席的“政治遺囑”。
雖然,堅持推行毛澤東那條左傾路線的“四人幫”被粉碎了,但這條左傾路線仍然被奉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治國法寶。
這就出現了很難調和的矛盾:廣大人民歡迎粉碎“四人幫”,要求糾正這條禍國殃民的左傾路線,把國家從瀕臨崩潰的邊緣挽救過來。經過十年災難,廣大人民群眾要求糾正過去的錯誤和開始新的生活,可是無論總結過去還是創建未來,都是阻力重重,一切攔路虎的總根子就是毛澤東那條左傾路線以及那一套方針政策。而新的當權者,特別是華國鋒、汪東興等人,卻頑強地繼續推行這條既定方針的錯誤路線。這是華、汪同廣大人民群眾的矛盾。
另一方麵,華、汪同在“文革”的打擊迫害中仍然活下來的鄧小平、陳雲等一大批黨的領袖人物又出現了尖銳的矛盾。同這些領袖人物相比,華、汪無論在資曆、才力和威望上都差得很遠。為了鞏固自己從“四人幫”時期就繼承下來的最高權力,華國鋒在汪東興等人的輔佐下,也不願意這批黨國元老重返政壇。他們最大的“政敵”就是鄧小平。這批元老都是毛澤東親自決定打倒的,都有毛澤東的講話和他批發的文件為憑。要繼續壓製這批元老,不給他們平反昭雪,唯一的法寶還是毛澤東的“句句是真理”。而“句句是真理”是“四人幫 ”喊臭了的話,因而華、汪同他們的大秀才們換湯不換藥地造出一個“兩個凡是”的“天條 ”,就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持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他們提出“兩個凡是”,很明顯,首先就是要阻止鄧小平同誌重新主持中央工作。早在這之前,汪東興在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十八日的中央宣傳工作會議上就說:“鄧小平不要抱有幻想,他那兩下子不怎麽樣”!他還說:“鄧小平的錯誤是嚴重的,一直發展到天安門事件”。 “天安門事件到底怎麽看法?反革命摻進去,這是肯定的,是反革命暴亂”。
很明顯,“四人幫”把小平同誌誣陷為天安門事件的總後台,而汪東興卻極力反對為天安門事件平反,反對為小平同誌平反。他還特別指示:“要把批‘四人幫’和批鄧結合起來”。
這場“兩個凡是”的鬥爭,首先是黨中央領導集團內部爭奪最高權力的鬥爭。隻是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元勳是站在推動曆史前進的一邊,是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願望的。而華、汪等卻是站在阻礙曆史前進的一邊,提出“兩個凡是”隻是他們爭奪權利的一種手段。
盡管經過了十年內亂的災難,毛澤東的權威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特別是在領導幹部中,還是植根很深的,“兩個凡是”的思想還是有廣闊的市場。這就不能不借助思想理論上的鬥爭,才能比較順利地衝破“兩個凡是”的桎梏。對於這一點,知識界感覺比較銳敏。這就是提出和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討論的政治背景。
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九日,我在理論務虛會上作了一次發言,比較清楚地敘述了《關於真理標準討論的情況》。這個發言是人民日報社幾位同誌研究寫成的。寫作前後,我征求過楊西光、曾濤、華楠、王惠德和於光遠幾位同誌的意見,經過他們對初稿提出修改意見以後,才作為我們六人的聯合發言印發給大會,並由我作為六人的代表在小組會上發言。經過大家對這一問題的討論,我們又作了一些補充,對一些不確切的事實也作了更正。轉瞬十年,現在重新看看,還是一個值得讀一讀的材料。
現在我將理論工作務序會上的發言抄錄於後(見附錄)。
(待續)
【注1】草包總編指的是當時的人民日報總編魯瑛。
按理說,此人也做過幾十年報紙,不是特別沒文化。就因為被張春橋調到北京,推上人民日報總編的位置,就顯得特別沒文化。
接見華僑學者,他問哪年去的美國。回答1911. 他說,那時還是清朝。
人民日報就寫順口溜笑話他,1911非民國,五四運動在清朝。估計人家提起五四運動他也說清朝。
社科院考古所所長是夏鼐(音耐)。阿爾巴尼阿代表團來訪,尋求中方保護羊皮上的經文。魯瑛開會當著老外夏鼐本人,叫他夏鼎。 鼐字固然有點生僻,開會之前你也得查查啊。
別人指出他錯誤,他還說別人吹毛求屁。對!沒錯,他說的就是吹毛求屁。
粉碎四人幫後,有段相聲,專門說他。
【按: 本文和後續文字均轉自胡績偉著《從華國鋒下台到胡耀邦下台》一書。
胡績偉(1916年9月15日—2012年9月16日),原名胡德恕,男,四川威遠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工作者,胡績偉主張新聞自由,曾任人民日報社總編輯和社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提出《人民日報》是“人民的報紙”,並主張“人民性高於黨性”。】
視頻:鄧小平製衡陳雲的王牌//毛威有不測,聶妙語無痕//聶晚年深契鄧心的一個大動作——細說1958年整肅粟裕之謎53
(附錄:在理論務虛會上胡績偉代表六人的發言
同誌們:
這是楊西光、曾濤、華楠、王惠德、於光遠、胡績偉六位同誌的聯合發言。
我們完全同意昨天胡耀邦同誌的引言和講話。他講的開這次理論工作務虛會的目的和開會方法,對兩年來思想理論戰線形勢的估計,以及在全黨工作中心轉移之後,理論宣傳工作的根本任務,都是很重要的問題。我們一定要根據這些精神,努力把這次會議開好。
華國鋒同誌在三中全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前一個時期,全國報刊上開展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對於黨和全國人民解放思想,開動機器,砸碎林彪、‘ 四人幫’的精神枷鎖,進一步發揚黨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的革命學風,起了十分積極的作用。”鄧小平同誌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說,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討論,意義很大,“從爭論的情況來看,越看越重要。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胡耀邦同誌在引言講到這場討論的重要意義,是使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重新統一到毛澤東同誌的實踐論的基礎上來,統一到正確的思想路線上來。
在揭批“四人幫”一步步深入的時候,重新提出這個問題,的確打中了林彪、“四人幫 ”的要害,同時也深深觸動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態度問題,所以引起了思想理論戰線的一場大風波。隻有在這個問題上肅清林彪、“四人幫”的流毒,才能順利實現全黨工作中心的偉大轉變。因為這個問題在黨內、特別是在黨的理論宣傳工作幹部中還沒有達到深刻的認識,所以中央決定要召開這次會議。
參加這次會議的有些同誌,可能對這場爭論的許多經過情況並不完全了解,因此,我們作這個聯合發言,將我們所知道的事實,作簡要的介紹。我們的觀點不一定都對,請同誌們批評、指正;我們提出的材料也不一定都準確,請同誌們糾正、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