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雲月

江流天外,月湧雲頭。 扁舟一葉,酹祭悠悠。
個人資料
江天雲月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通俗聊聊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

(2025-07-03 15:04:23) 下一個

前兩天偶然得到一位老同學患上阿爾茨海默病的消息,禁不住搖頭歎息:他自己就是搞神經內科的, 如今好模好樣的也成了神經內科病人!有時候回想起醫院的事確實覺得有種宿命感, 搞呼吸的得肺癌走了, 搞心髒的半夜心髒猝死,搞肛腸外科的被同事發現患直腸癌—— 這位肛腸外科有名的一把刀每次進廁所一蹲就是半天, 大家都覺得有點不正常, 但他本人硬說是外痔,既不檢查也不手術,  後來被幾個好哥們兒硬按在檢查床上發現問題時,一切卻已經晚了!—— 不知道同道朋友有沒有類似而巧合的經驗!反正我總覺得古人說“人以其技死”似乎真有那麽幾分根據。

我於是就查了查阿爾茨海默病,現學現賣, 通俗地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一、診斷並不困難

先來談這個病的臨床特征, 或者說診斷要點:

第一條:這個病不像腦出血腦梗塞之類腦病, 突然之間就像換了一個人, 而總是慢慢的隱襲起病 —— 先表現為丟三落四, 比如每天都要找幾回鑰匙, 再之後, 遺忘的事就越來越多, 直到最後, 連最親的親人在他的眼中都成了陌生人。

忘性大這一點,憂鬱症和焦慮症也可以出現,所以需要注意鑒別。 老年癡呆,越是疲勞的時候(如活動了一天的晚些時候)出現健忘就越頻繁。而憂鬱症最糟糕的時間段往往是在早上或者剛剛睡醒之後。

 此外, 患有老年性癡呆的人,對周圍環境的知覺,是向著麻木不仁的走向,情緒反應會越來越低終至於完全缺失;而患有憂鬱、焦慮症的人,則往往會起過度反應,而且,許多這類病人,還喜歡尋找某種藥品甚至毒品為自己提神。

當然,這並不是說患有老年性癡呆的人就不會偶爾大哭大鬧,但這種行為,不是為了將情緒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遞,而往往表現的是一種自我的行為。  

第二條:這個病不僅僅是遺忘那麽簡單, 同步發生的還有認知能力的退化。 這個病會讓人做飯卻不知道要加鹽,把 電視遙控器當電話用,大冬天光著身子出去逛, 有時候還會出現臆想,比如總愛說鄰居偷了她的菜之類。

第三條:有明顯的腦力問題 ——  比如原來精明強幹、快言快語的人現在變得說話越來越容易卡殼,日常事物的安排料理變得越來越不靠譜,以及無法集中精力、整天不知所雲之類,就都有可能是這個病的表現。

第四條:要確定上述異常, 絕非腦出血腦血栓等腦病的後遺症, 也必須除外是某些能影響大腦功能的藥物的影響, 比如安眠藥抗抑鬱藥,甚至某些治療其他疾病的藥物, 都有可能會有潛在的影響大腦功能和認知的副作用(所以服用任何藥物,都要詳細看說明書, 了解其可能出現的副作用), 在診斷老年癡呆前, 必須首先排除這些疾病。 換言之, 如果有上述藥物或疾病的病史, 首先要考慮的不是老年癡呆,而是上述疾病或藥物的衍生現象。

 第五條, 到醫院做相關的基因突變檢測(如APP、PSEN1、PSEN2之類),以便確定有無家族遺傳病史, 如有家族史, 則成為診斷的加分項。 鑒於這部分太專業,而且沒有這些生物標誌物一般也不影響診斷,隻要有了前麵的那4條, 診斷的準確率已經高達70-90% 。所以關於這些基因標誌物的細節, 這裏就不多談了。

二、已經達成的病理生理共識

這個病的可恨之處是,雖然這個病的大腦病理微觀改變,早在記憶喪失的最初跡象出現之前,就已經發生了,但 到目前為止,對其發病機製尚缺乏精準的結論。

大腦擁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神經元)。每個神經細胞都與其他許多神經細胞連接,形成通訊網絡。神經細胞群各司其職。有些神經細胞參與思考、學習和記憶,有些則幫助我們看、聽和嗅覺。

腦細胞就像微型工廠一樣運作。它們接收供給、產生能量、製造設備並排出廢物。細胞還處理和存儲信息,並與其他細胞進行通信。保持一切正常運轉需要協調,以及大量的“燃料”和氧氣。

科學家們認為,阿爾茨海默病會因為β-澱粉樣蛋白(BAY-tuh AM-uh-loyd)的沉積物形成斑塊,並積聚在這些神經元的間隙中 ,從而阻礙細胞“工廠”的某些部分正常運轉。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沉積板塊並非阿爾茲海默症患者所獨有, 屍檢研究表明,大多數人隨著年齡增長都會出現一些斑塊和纏結,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斑塊和纏結往往會更多,而且其纏結的模式還基本可以預測,總是首先出現在對記憶至關重要的區域,然後擴散到其他區域。

所以, 雖然目前的科學研究尚不清楚這些斑塊和纏結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究竟起著什麽作用。但大家還是形成了共識, 認為其病理生理過程,應該有點像工廠係統運作一樣,一個係統的備份和故障會導致其他係統出現問題。隨著損傷的擴散,細胞會失去工作能力,最終死亡,導致大腦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

三、治療現狀和前景

目前 雖然缺乏根本性治療,但延緩病情發展的各種 藥物和方法還是很多的,而且絕大多數也確實有一定效果!(這是有科學依據的,不是安慰之詞) 雖然目前這個病的平均生存年限 是5-8年, 但也有報道,如果病情控製得好, 也可以在保證基本生命質量的情況下生存20年。 一個60幾歲的人若能如此, 也就可以了。 人生如白駒過隙, 轉瞬即逝,我們不可能總像十八歲時那樣,在陽光中縱情地伸展肢體。時光流淌,你我都會隨之衰老,終將消亡!

 不過, 有了神奇的AI 的世界,就有了迅速解決這個難題的更大希望—— 從AI 已經創造的奇跡來看, 這是完全有可能的,我對此保有充分樂觀的信心。也許, 人類終將有一天, 可以從強大中來感受存在的真實感,從而忽略掉世界和時間。

視頻:政治共同體中的鄧聶//徐帥顧左右而言“胡耀邦“ //聶葉有別(細說1958年整肅粟裕之謎5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阿爾茨海默症的神經病理基礎,在發現患病前很多年就慢慢積累了,到發病才治療,往往木已成舟。若能夠發現極早期的biomarkers,有針對性地研發藥物延緩發病,是非常重要的。這方麵近15年沒有大的突破。
newlife2025 回複 悄悄話 能不能談談怎麽預防呢?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多謝分享!
Billzhou 回複 悄悄話 我對老年癡呆症有些發言權。
因為我母親就是79歲時以老年癡呆症意外走的,意外可能是大多數老年癡呆症的通病。
老人丟失了兩次,都找回來了,第三次就沒有這麼好彩。所謂“事不過三”很有道理的。
如您所言,這是個需要24小時有專人守護的討厭的疾病。病人能吃能喝,就是語無倫次,不認得人。我母親患病厲害的時候,老伴都不認識,就知道我這個小兒子。
我看世界衛生組織有個權威報告,說人類進入80歲,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幾率,高達50%。
還是很可怕的。
希望醫學有好的藥物,令人類不再恐懼。
謝謝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