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門診幾乎每天都會遇到這樣的場景:就診患者的血壓測量結果比他們預期的要高,有時甚至高很多。而等醫生和病人交談了一會兒後再測,血壓居然有時候能掉二三十個毫米汞柱。這就是所謂的“白大褂高血壓”,即在診室裏,由於壓力、焦慮,或者僅僅是出於某種醫療上的期待,血壓會飆升。
白大衣高血壓的病理生理過程很簡單:情緒、壓力等等都會讓身體釋放一些激素,讓血壓暫時升高。這種升高並非疾病本身所造成,而是身體對環境的“即時反應”。
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白大褂高血壓”隻是一種無害的現象。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並非如此。《高血壓》和《美國心髒病學會雜誌》上的有關研究提示,在診室表現為頑固的血壓反應性升高的患者,即使在家血壓正常,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明顯高於血壓始終正常的患者。 這種情緒反應類型本身就會引發生理變化,影響心髒和血管係統。
此外, 這類患者心血管風險較高的另一個因素是碰到了醫術平庸或者粗心大意的“蒙古醫生“,他們會僅僅因為診室裏一次血壓高於正常,就立刻給患者加藥。 這種過度治療會導致患者因藥物性低血壓而出現頭暈、走路不穩、甚至突然跌倒。(此外, 某些高血壓藥物本身會導致體位性低血壓,這就意味著, 即使是真正的高血壓患者, 在合理用量內服用此類藥物,也可能在突然站起時出現大腦供血陡然減少而突然暈倒,所以,服用降壓藥物的患者,要充分了解藥物的副作用, 並養成一個習慣:不要突然站立, 站立之前先活動手腳,肢體的肌肉收縮, 會促進血液的心腦回流,然後再慢慢站起)
所以普通人必須知道診斷高血壓的一個常識:人體的血壓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會隨著情緒、活動和環境而波動。換言之, 高血壓決不能僅憑一次讀數來判定! 一個人要確認自己的血壓狀況應學會居家監測,要點是:1,每天早晚各測量一次血壓,持續 1-2 周,並記錄測量結果。 2,測量血壓前要放鬆安靜至少 5 分鍾。3,測量前 30 分鍾避免攝入咖啡因、尼古丁和酒精。4, 注意排除影響血壓瞬間波動的誘發因素:壓力、匆忙活動後的心跳加速,甚至在測量過程中說話都可能導致血壓讀數偏高。
對醫者而言, 則應該深知候診室的特殊環境足以以某種方式放大焦慮,為了防止此類白大褂高血壓的誤診,必須盡量營造一個盡可能減少患者焦慮的環境。 比如在測量生命體征前一定要留出幾分鍾安靜時間,或者在就診過程中稍後重複測量。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醫者要用自己的從容、鎮定、富於耐心和親和力的素養贏得患者的信賴, 因為信賴的情緒本身就是一種放鬆和舒適。而決不要讓你的問診給患者帶來“被審問“的感覺, 在任何意義上, 敷衍、浮躁的做派,都違背醫者的職業道德。
視頻:細說1958年整肅粟裕大將之謎(3)——劉少奇與粟裕關係中的兩個不尋常舉動// 毛澤東的逆鱗// 擢拔粟裕的兩個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