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某些國人的三大恨 【注1】
張愛玲在《紅樓夢魘》中寫到人生三大恨事: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未完。”
短短一句話,道盡了她對美食、美花與美文的深刻感悟。而今,套用愛玲的話論某些國人的三大恨,則是:適之不肯回國,愛玲跑得飛快,嘉誠未能共產。
一、適之不肯回國
胡適之不肯回國,也曾被潤之感慨:”胡適這個人也頑固,我們托人帶信給他,勸他回來,也不知他到底貪戀什麽?批判嘛,總沒有什麽好話。說實話,新文化運動他是有功勞的,不能一筆抹殺,應當實事求是。21世紀,那時候,替他恢複名譽吧。”
現在已經2025年了,適之還沒有恢複名譽,21世紀還有75年,不知道還行不行。
現在的一些”人”,批判胡適,不是批判他的思想,而是批判他沒有選擇留下來。也就是說胡適所謂的惡,不是他的思想,而是他沒有選擇留下來被批倒批臭。
至於為什麽適之不肯回國,有些”人”就是裝傻。因為白天和夜晚對於瞎子來說是一樣的,真理和謊言對於無知的人來說並無區別。當你提醒傻子要小心的時候,你即得罪了騙子,也得罪了傻子,你讓騙子的利益受到損失,傻子卻認為你在侮辱他的智商。最後兩邊都不會被討好,他們則會聯合起來想方設法整死你
要真的問適之為什麽不肯回國,看看老舍,就可以看到適之的先見之明了。
二、愛玲跑得飛快
愛玲跑得快,快到她還一度被稱為潤學鼻祖。世界上最大的驚喜是虎口脫險,虛驚一場。
50年代初,夏衍保薦張愛玲參加了上海第一屆文學藝術界的代表大會,一進到會場,張愛玲就以作家和女人特有的敏感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在場不論男男女女都著灰藍中山裝,隻有自己穿了一件旗袍外麵還罩了一件耀眼白色絨線衫。
正能量的代表丁玲就過來悄聲的指責她如此大膽,為什麽不和大家統一呢。
據說張愛玲晚上回去就決定離開上海前往香港。對此,張愛玲的解釋是連人的思想都要統一,這個環境就沒有文化和藝術的生存之地。
三、嘉誠未能共產
每次李嘉誠賣資產,總有人跳出來喊:”別讓李嘉誠跑了!”
而最近,李嘉誠賣掉了港口,又被批得體無完膚。讓人想起那句”黃台之瓜,何堪再摘”。
往事不堪回首,李嘉誠在中國大陸捐款時,從不冠名。這件事被一些人解讀為”他低調行善”。但細看他在其他地方的捐贈記錄,比如香港大學、斯坦福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加拿大多倫多聖米高醫院等等,都有以”李嘉誠”命名的建築和學院。為何唯獨在大陸不冠名?
對此,李嘉誠曾笑談:”冠了以後將來再抹去,那多不好。”
顯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時代的局限、無奈的抉擇、必要的犧牲、偉大的探索、發展的陣痛”這些詞匯的真正含義。他的每一次撤資、每一個低調的決定,背後都有深思熟慮。
然而,有些人卻很難接受他的”未能共產”。他們對他的貢獻視而不見,卻對他的”跑”耿耿於懷。這種心態,歸根結底是一種”索取式愛國”的投射:不給夠,不是好人;不給我,不是愛國。
適之不肯回國,愛玲跑得飛快,嘉誠未能共產——這三件事,恰恰道出了一個共性:自由的選擇,不符合某些人期望時,便成了”原罪”。他們恨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這些人不願讓步、不願被”統一”。
但曆史終究會證明,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是那些敢於選擇自由、扞衛獨立精神的人。
正如張愛玲所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麵爬滿了虱子。”對於愛玲來說,在這片土地上留下,或許意味著將自己交付於虱子的啃噬;而選擇離開,則是對自我尊嚴的最後一次守護。
注[1] :本文為轉載,原題為《論五 毛的三大恨》,因五 毛 二字在文學城屬於違禁詞匯,故將文中五 毛字樣擅改為“某些國人”。本文原創:諸葛咬金 ,發表於2025年03年17日 《新世紀》
視頻:細說1958年整肅粟裕之謎35—— 粟裕的戰爭個性留給毛的心結//毛不容拂逆的個性與羅瑞卿的忠藎//粟裕這樣得罪了陳毅
我們家祖輩在上海淪陷前仔細考慮過去留。日本來了都沒動,線性思維共產黨來了也不動。最後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