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量子糾纏的男人

我命由天不由我?天是什麽?我又是誰?
正文

中國“大外宣”那些事兒

(2025-08-23 07:30:05) 下一個

我定居在加州,清晨的海風像一張看不見的預算表,從口袋裏拽走每一美元,提醒我:錢不是風刮來的,都是人辛苦交的稅。說中國對外傳播在美國花了多少錢,沒人能給出“分毫不差”的賬本,因為口徑、口袋、口風都不太一樣。但有些數字足夠敲醒人:有研究匯編中國官方“外交類”開支,2023年約五百四十億元人民幣,年增一成多,其中包含對外信息與形象工程的支出分項;這是大盤子裏的一隻大碗,真湯真水,端在台麵上就這麽重。 

再往細處看:在美國本土注冊披露的花費,電視台、報紙廣告、外包公關、活動讚助,串起一條長街。某國際電視網絡的美國業務,單年披露就超五千萬美元,占相關影響支出的絕大頭;同一時期,其他主體合計數千萬。你熟悉的那家英文日報在美國發插頁、買版麵,幾年裏光廣告就花了上千萬美元;單個半年,廣告支出甚至遠高於本地工資支出。  再把鏡頭拉遠:2016年以來,與中國有關的在美FARA登記累計支出,跨越數億美元量級,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流水賬。  

我不是來指摘誰,而是想問:這些錢用得值不值。值的部分我拍手,不值的部分我心疼。因為不管錢從哪來,最後都來自普通人的餐桌與時間。

 

哪些錢最容易浪費?

第一,低轉化的“儀式型”投放。厚重的報紙整版插頁,觸達貴、停留短、指向弱,讀者當故事看,合上報紙就煙消雲散。披露材料裏,廣告費用屢屢壓過內容生產與一線團隊投入,這像是把錢扔到風裏聽響。 

第二,重麵子輕用戶的電視播出。播出時段好看,收視與互動卻寥寥;台賬好看,漏鬥不好看。即使年花五千萬美元在海外運營,如果用戶留存與好感度提升不在線,依然是“亮燈的空城”。 

第三,社媒刷量與機械投放。表麵上是“曝光”,但微觀上是“虛無”,點讚像泡沫,轉化像海市蜃樓。

第四,層層外包的活動。一個論壇,三個公司、四層合同、五次管理費,真正花到內容、翻譯、互動、長期社區的比例不高。

第五,重複建設與KPI錯位。不同團隊各自做各自的“美國方案”,既不共享素材、也不通用測量,結果是“看上去很忙、實際上重複”。

第六,透明度不足帶來的逆向效果。信息來源、資助背景不公開,反而容易觸發受眾的逆反心理,邊際成本迅速上升。

有人愛說“形象工程”,但形象不是工程,形象是關係;關係靠長期的信任,不靠一次性的聲勢。

那怎麽把錢用在刀刃上?

我的答案很樸素:以用戶為中心,以透明為底色,以服務為抓手。

一是把“投放思維”改成“產品思維”。信息不是傳單,是產品。產品就要有留存、有複訪、有口碑。與其在陌生人麵前高聲演講,不如在問題麵前遞上一把小鑰匙,比如移民法信息服務、留學生心理支持、華裔社區公共資源導航、雙語公共風險科普,這些都是真正“有人領、有人用、有人謝”的內容。

二是把“宣傳”四個字改成“對話”。美國社會多元、媒體生態複雜,單向播報的效用遞減。要做的是搭建對話空間,允許問號、接住反問、尊重不同。

三是建立公開、獨立的測量體係。所有項目統一用四個指標:有效觸達成本、理解深度指數、好感度淨變化、可驗證行為轉化;每個季度做公開報告,讓質疑變成監督,讓監督變成優化。

四是把資源往“長期社群資產”裏投。讚助獨立、專業、公開治理的社區項目,建立“人、事、場”的持續連接,而不是轉瞬即逝的燈光。

五是尊重邊界。任何涉及政治主張與公共議題的溝通,都應清晰標注資金來源與目的,遵守當地法律,自覺接受披露。

有人問:這些建議,會不會“削弱效果”。恰恰相反。透明不是削弱,而是護城河。沒有透明,任何花費都隻是昂貴的煙火;有了透明,點火之後才是星河。

順便說一句,圍繞海外統戰的預算估算,學界曾給出過若幹區間,有年份點位達數十億美元級別;其中用於海外部分隻是一段,不透明本身就是成本。  

我更願意把這件事變成一個市場:把“影響力”變成“可計量、可比較、可交易的透明資產”。當你能比較,才會節約;當你能節約,才會尊重每一分稅。

 

 

【免責聲明】

本文僅提供對公開資料與披露文件的解讀與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國家、機構、媒體、品牌之法律、稅務、合規或遊說建議。若據此行事,風險與笑點皆由讀者自負;如需嚴肅合規意見,請谘詢持證專業人士與當地監管機關。作者已盡最大善意與合理注意義務,如有數據更新與口徑差異,以官方公開披露與權威研究為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野彪 回複 悄悄話 中國政府沒有必要在外宣上花一分錢,搞好內宣就可以了。
外宣有什麽用?忽悠海外華人愛中國?愛中國的話,就不會出國了。而且海外華人也不願意參與政治,參與政治的,也是百分之百恨中國的。
現在的情況是,國內的中國人愛中國罵美國,國外的華人恨中國罵中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