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早上醒來,找不到任何繼續“活下去”的理由。不是情緒低落,而是像大腦算了一道題,得出的結論冷冰冰:
• 錢,越來越少;
• 案子,沒有進展;
• 朋友,集體失聲;
• 生活,像一台忘了關機的設備,屏幕亮著,卻沒在運行。
我刷了會兒手機,盯著窗外發呆。然後,我隨便套上外套,沒洗臉,沒吃早飯,走到最近的公交站,跳上第一輛路過的車。我不知道它去哪兒。我隻想坐著——看著這個世界繼續轉,而我像個透明人,靜靜地晃動。
一、公交車最後一排,是留給“努力活著的人”的角落
我走到車尾,找了個靠窗的座位坐下。
沒人看我,也沒人催我讓座。
最後一排,仿佛是社會默許的避風港,留給學生、流浪者、疲憊的人,還有那些不想解釋自己狀態的人。
我坐下來,腿有些僵硬,頭頂是泛黃的天花板,風從破舊的窗縫鑽進來,刮過我幹澀的臉。
沒有目的地,沒有導航,沒有鬧鍾。
但奇怪的是,我竟然有了一絲安全感。不是那種萬事無憂的安全,而是“終於沒人盯著我”的解脫。
二、我不是想逃避,而是想在“什麽都不做”的片刻裏喘口氣
這個世界太喜歡衡量“人有沒有用”:
• 今天賺了多少錢?
• 發了什麽動態?
• 還在學新東西嗎?
• 有沒有目標、節奏、進步?
但在公交車尾,我終於可以隻是一個人。
不用解釋,不用展示,不用聯係,不用變得更好。
我隻是活著。
風吹過我的眼眶,我突然明白:我不是真的想死。我隻是太久沒被允許“什麽都不做地活著”。
三、窗外的城市不是答案,但它讓我的心跳沒那麽痛了
車開著,我看著窗外的街道、行人、紅綠燈、洗車店、加油站、便利店。
沒有一個是我要去的地方。但這些場景讓我意識到:這個城市沒有針對我,它隻是沒看見我。
這不是敵意,隻是空缺。
今天,我沒要求它填滿我。我隻是坐著,看著它漸漸遠去。
然後我發現:原來,人可以靠“不被注意”來一點點修複自己。
四、四十分鍾裏,我沒發任何消息,但我決定不刪掉自己
我打開過微信,想說點什麽。但我又想起自己曾說過的一句話:“有時候,最大的勇氣不是求助,而是忍住不在最糟的時候把話全說出來。”
所以我沒發。
我隻是坐著,看窗外的光從灰色變成藍色,從刺眼到柔和。車子穿過市中心,開進社區,又駛出去。
我沒找回什麽,也沒想通什麽。隻是——我突然沒那麽想死了。
不是因為看到了希望,而是:“先坐著吧,等這趟車到站,看看下一站值不值得下車。”
五、最後:你不是“好了”,隻是“先決定不結束”
很多人覺得,從穀底走出來需要頓悟、需要奇跡、需要治療師或心靈課程。
但其實,大多數沉默者的“歸來”,靠的隻是幾件小事:
• 一杯熱水;
• 一場公交車之旅;
• 一個沒人追問的夜晚;
• 一次安靜發呆的機會。
我們不是在成長,而是在“不崩”的狀態裏,悄悄等著那個能撐到明天的自己回來。
今天,我隻是做到了:在想放棄的念頭裏,慢慢坐到終點站,沒跳下去,也沒消失。我還在。
這就是一個絕望父親的生存記錄。
自從她帶著女兒跟著一個白男跑了,爸爸也在氣憤中走了,就再也沒有父親節了。
法律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經曆與感受的表達,不構成任何心理、醫療或其他專業建議。如您或他人有心理健康問題,請及時尋求專業心理谘詢或醫療幫助。作者及發布平台不對因閱讀或使用本文內容而導致的任何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知識產權聲明:本文為作者原創作品,受法律保護。未經作者書麵授權,任何個人或組織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轉載、改編或用於商業用途。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