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大家好!我是小李,今天給你們講個特燃的故事,主角叫麗芳,一個廣東台山人,咋從紐約一家茶餐廳的服務員,混成了房地產界的“大姐大”,手握曼哈頓十幾棟物業,身價上億。這故事不是啥“天上掉餡餅”的童話,而是實打實的“混圈秘籍”,告訴你廣東同鄉圈和商會咋幫第一代移民翻身。普通人可能覺得同鄉會就是吃早茶、聊八卦,商會是老板們的俱樂部,但麗芳愣是用這兩個圈子,玩出了自己的地產帝國。故事帶勁兒,保準你看完想點讚、轉發!
麗芳,70後,台山人,1995年跟著老公移民到紐約。那會兒她才25歲,英語隻會“thank you”,老公在唐人街做廚師,她在一家廣東茶餐廳當服務員,每天端盤子、擦桌子,忙到腳不沾地。倆人月收入加起來2000刀,租個布魯克林的小破公寓,日子緊巴巴。麗芳最怕周末,別人出去玩,她得加班,唯一的高興事兒就是聽收音機放的粵語老歌,想想台山老家的燒鵝和海風。
剛來美國那幾年,麗芳覺得自己像個“隱形人”。茶餐廳的客人多是老鄉,點單用粵語,聊的全是家鄉八卦,但出了唐人街,麗芳連去超市買菜都不敢,生怕聽不懂收銀員的話。移民的孤獨感像潮水,夜裏經常睡不著,琢磨:我來美國到底圖啥?
轉機出現在1998年。那年春節,茶餐廳老板娘拉麗芳去廣東同鄉會的年會,說是“吃頓好的,熱鬧熱鬧”。麗芳本來不想去,覺得自己一身服務員的油煙味,去了也尷尬。但老板娘硬拉她去,還塞給她一條新裙子。年會辦在唐人街一家大酒樓,烏泱泱幾百號人,桌上擺滿燒臘、鳳爪、腸粉,台上還有人唱《上海灘》。麗芳頭一回在美國吃到正宗台山鹹魚煲仔飯,感動得差點掉淚。
年會上,麗芳認識了阿叔,一個60多歲的同鄉,開著一家小超市。阿叔看麗芳勤快,聊著聊著說:“妹仔,你這麽能幹,咋不去學點啥?同鄉會有免費的英語班,學好了能換工作。”麗芳心動,但又有點怵,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學不會。阿叔拍胸脯:“怕啥?我們台山人骨子裏有股狠勁兒!有啥難處,找同鄉會!”
這話點醒了麗芳。她報名了同鄉會的英語班,每周三晚上學倆小時,還加入了同鄉會的婦女小組,幫著組織活動。慢慢地,她發現同鄉會不隻是吃喝,還有個“隱形網絡”。比如,有個老鄉要搬家,同鄉會一吆喝,立馬有人幫忙找房東;還有人想開店,缺錢,兄弟們湊個幾十萬,利息低得像送禮。麗芳學英語的勁頭更足了,還攢錢考了個房地產經紀人執照,心想:服務員不是長久之計,我得闖條新路。
2002年,麗芳跳槽到一家華人地產公司做經紀人,專門幫唐人街的老鄉買房。那會兒,華人買房多是自住,預算低,麗芳跑斷腿,一個月才成交一兩單。但她在同鄉會裏有了“存在感”,老鄉們信任她,買房租房都找她。一次,同鄉會組織了個“購房講座”,麗芳主動當講師,用粵語講怎麽貸款、避坑,台下上百號人聽得直點頭。講座後,好幾個老鄉直接簽了合同,麗芳的業績蹭蹭漲。
但麗芳野心更大。她發現,華人經紀人多在唐人街打轉,賺的是小錢,想做大,得跳到主流市場。2005年,她聽說紐約廣東商會辦了個“商業拓展論壇”,邀請了銀行、地產開發商還有市政府的官員。麗芳心動,但又有點怕:商會聽起來高大上,自己這小經紀人,去了能幹啥?還是同鄉會的阿叔推了她一把:“麗芳,商會是給你開眼的!你不去,咋知道外麵的機會?”
麗芳咬牙報名,穿著新買的套裝去了論壇。那天,她第一次見識到商會的“能量”。論壇上,有個銀行經理講怎麽申請商業貸款,還有個律師教怎麽跟開發商談判。麗芳聽得眼都亮了,當場加了幾個商會成員的微信。論壇結束後,她鼓起勇氣跟一個叫David的地產開發商搭話,用磕磕絆絆的英語介紹了自己的客戶群。David聽完笑了:“你這粵語社區的資源,簡直是金礦!我們正想開發布魯克林的華人市場,合作一把?”
這次論壇成了麗芳的轉折點。她跟David的團隊合作,幫著推銷布魯克林的新樓盤,專門針對華人家庭。麗芳用同鄉會的網絡,組織了幾場粵語購房會,現場請來律師、貸款顧問,客戶簽單率高得嚇人。不到兩年,她賺了人生第一個100萬,還開了自己的地產公司。
商會給了麗芳更大的舞台。2008年,她通過商會認識了Jenny姐,一個50多歲的廣東人,商會副會長,開了好幾家物流公司。Jenny姐看麗芳有潛力,主動帶她“入圈”,拉她參加商會的慈善晚宴。晚宴上,麗芳第一次跟市議員、銀行高管同桌吃飯,緊張得筷子都拿不穩。但Jenny姐教她:“在美國做生意,光會賺錢不行,得會‘賣自己’。你得讓美國人知道,華人不是隻會開餐館。”
麗芳學得快。她開始讚助商會的活動,從春節遊行到社區義診,場場不落。2010年,她通過商會對接了市政府的一個“少數族裔商業計劃”,拿到了低息貸款,買下曼哈頓的第一棟商用物業。之後,她的事業像開了掛:開發華人商鋪、投資布魯克林的住宅樓,甚至跟韓裔商會合作,搞了個混合社區項目。她的公司成了紐約地產界的“華人名片”,連《華爾街日報》都報道了她,標題是“從唐人街到曼哈頓:華人女性的地產傳奇”。
現在,麗芳已經是廣東商會的理事,手握十幾棟物業。她沒忘了根:通過同鄉會資助台山來的新移民學英語、找工作;通過商會捐款給公立學校,還辦了個“粵菜文化節”,吸引了上萬美國人來吃叉燒包和喝早茶。去年,她受邀去紐約大學分享“移民創業故事”,台下美國學生聽得直鼓掌。
麗芳常說:“同鄉會是我的家,商會是我的梯子。華人想在美國混好,兩個圈都得會用,但最重要的是膽子——敢闖、敢說、敢給!”她的故事,不僅讓華人社區為她驕傲,也讓美國鄰居重新認識了華人的韌性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