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小李,今天給你們講個特帶勁兒的故事,主角叫阿明,一個福建長樂人,咋從紐約唐人街的洗碗工,混成了餐飲界的大佬,開了十幾家連鎖餐館,身價好幾千萬。這故事可不是啥“美國夢”童話,而是實打實的“混圈秘籍”,告訴你同鄉圈和商會咋幫第一代移民翻身。普通人可能覺得同鄉會就是吃吃喝喝,商會是高大上的玩意兒,但阿明愣是用這兩大圈子,玩出了自己的帝國。故事精彩,保準你看完想點讚!
阿明,70後,福建長樂人,1998年揣著2000塊美金偷渡到美國。那會兒他26歲,英語隻會說“Hello”,在唐人街一家餐館洗盤子,每天幹12小時,月薪800刀,住地下室,擠八個人。生活苦得像嚼黃連,但阿明咬牙挺著,心想:來美國了,總得拚出個樣兒。
剛到美國那兩年,阿明最怕過年。別人家熱熱鬧鬧,他在地下室啃冷飯,想家想得掉眼淚。2000年春節,他聽說長樂同鄉會在唐人街辦年會,包餃子、唱KTV,免費入場。阿明去了,第一次在美國吃到家鄉的魚丸湯,聽到熟悉的閩南話,差點沒忍住淚。那天,他認識了同鄉會的老林,一個50多歲的餐館老板。老林拍著阿明肩膀說:“小夥子,苦日子總會過去的,同鄉會是你家,有啥難處跟大家說。”
老林這話點醒了阿明。他開始常去同鄉會活動,從端茶倒水到幫著組織活動,慢慢成了“熱心小哥”。同鄉會裏啥人都有:開餐館的、做裝修的、跑貨運的,還有剛來的“黑戶”。阿明發現,同鄉會不隻是吃喝,還有個“隱形網絡”。比如,有個同鄉要開餐館,缺人手,同鄉會一吆喝,立馬湊齊十幾個幫工;還有人缺錢,兄弟們湊個幾萬塊,利息都不要。
阿明學聰明了。他攢了兩年錢,2002年跟同鄉借了5萬刀,盤下唐人街一家小餐館。開業頭幾個月,生意慘淡,阿明急得睡不著。同鄉會又幫了大忙:老林拉來一幫老鄉捧場,還介紹了幾個食材供應商,全是長樂人,價格比市場低20%。靠著同鄉的支持,阿明的餐館慢慢站穩了腳。
但阿明不滿足。他發現,唐人街的餐館再賺錢,也隻能在華人圈打轉,想做大,得跳出去。2005年,他聽說紐約福建商會辦了個“中小企業論壇”,邀請了銀行、律師還有市政府的官員。阿明心動,但又有點怵:商會聽起來高大上,自己這小餐館老板,去了能幹啥?
還是老林推了他一把:“阿明,商會不是給大老板的,是給想做大的老板的!你不去,咋知道外麵的世界?”阿明硬著頭皮報名,穿著借來的西裝去了論壇。那天,他第一次見識到商會的“能量”。論壇上,有個銀行經理講怎麽申請小企業貸款,還有個律師免費教怎麽注冊商標。阿明聽得眼都亮了,當場加了幾個商會成員的微信。
商會裏,阿明認識了Jenny姐,一個40多歲的福州人,商會副會長,開了好幾家超市。Jenny姐看阿明踏實,主動帶他“入圈”。她告訴阿明:“在美國做生意,光靠老鄉不夠,商會能給你打開主流的門。”Jenny姐拉阿明參加商會的一個慈善晚宴,現場有市議員、地產商,還有其他族裔的商會代表。阿明第一次跟美國人用蹩腳英語pitch自己的餐館,緊張得手心冒汗,但效果驚人:一個地產商當場說,願意租給他曼哈頓的一塊店麵,租金打八折。
從那以後,阿明成了商會的常客。他發現,商會不隻是資源多,還有個“超級連接”效應。比如,商會跟市政府有合作,能幫企業拿到疫情救助金;還跟韓裔商會搞聯誼,讓阿明學到怎麽做韓式自助餐,吸引更多非華人顧客。2010年,阿明用商會貸款開了第二家餐館,主打“融合菜”,中西合璧,生意火到排隊。
2015年,阿明的餐飲帝國初具規模,紐約、波士頓、新澤西開了八家連鎖店。他開始回饋社區:通過同鄉會資助新移民學英語,給黑戶提供臨時工作;通過商會捐款給公立學校,還辦了個“福建美食節”,上了《紐約時報》。這波操作,不僅讓華人社區為他點讚,連美國鄰居都認識了這個“中國餐飲大佬”。
現在,阿明已經是福建商會的副會長,餐館擴張到15家。他常說:“同鄉會是我的根,商會是我的翅膀。華人想在美國混好,兩個圈都得會玩。”去年,他還受邀去市議會分享“移民創業故事”,讓一屋子美國官員聽得直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