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kSfeJJysTQSJJBU8HC2gBg
2025年10月的個稅數據出來了。
看到那個數字的時候,我估計很多人跟我一樣,第一反應是揉揉眼睛,以為看花眼了。
個人所得稅,同比增長27.26%。
甚至把今年前10個月加在一起算,累計增幅也有11.5%。
這個數據什麽概念?它太嚇人了。咱們摸著良心問一句:你的工資今年漲了27%嗎?哪怕是漲了11%?我想絕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甚至很多人還在擔心裁員,擔心降薪,擔心明天的早飯錢。
這就出現了一個非常詭異、甚至可以說極其荒誕的現象:大家的體感是“錢難掙”,宏觀經濟也在艱難爬坡,但國家收上來的個人所得稅卻在狂飆。
按照以前的經濟學教科書,個稅增長應該跟老百姓的收入增長是同步的。大家賺錢多了,交的稅自然就多了,對吧?
但現在,這兩個數據發生了嚴重的背離。
如果答案不在“我們賺得多了”,那答案隻能是另一個——“網”收緊了。
而且這次收網,不是小打小鬧,是連底褲都要查清楚的那種徹底。
以前咱們總覺得,隻要我不去大公司上班,或者我搞點副業,搞點海外投資,稅務局就看不見我。
那時候的征稅係統,說實話,像個大漏鬥。上麵雖然在灌水,但底下到處都在漏。現金交易查不到,私人賬戶轉賬查不到,海外賬戶更是天高皇帝遠。
但到了2025年,這個漏鬥被焊死了,變成了一個鐵桶。
這次個稅暴漲27%,錢從哪來的?主要就是三個字:查得嚴。
1. 海外那點錢,藏不住了
以前很多有錢人,或者稍微有點資產的中產,喜歡把錢往國外搬。美股炒一炒,香港保險買一買,覺得那裏的錢是“自由”的。
現在呢?CRS(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標準)全麵落地了。這就好比中國稅務局和全球157個國家的稅務局拉了個微信群,每天互通有無。
“哎,老美,那個叫張三的在你們那炒股賺了多少?” “賺了50萬刀。” “謝了。”
回頭一張補稅單就寄到張三家裏了。
今年3月那波“風險應對”大家還記得吧?很多自以為神不知鬼鬼不覺的大戶,直接被稅務局點名。不僅要補稅,還要罰款。有的甚至要補幾百萬。這以前是監管的盲區,現在成了稅收的“富礦”。
2. 線上交易,別想蒙混過關
過去這幾年,電商、直播帶貨、微商太火了。很多人在網上做生意,資金走微信、支付寶,或者走私人銀行卡。
國家以前是“放水養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為了鼓勵就業嘛。
但現在魚養大了,該收網了。
2025年10月1號實施的那個《互聯網平台企業涉稅信息報送規定》,就是一道關。
以前稅務局要想查淘寶店主的稅,還得一家一家去核實,累死也查不完。現在不用了,稅務局直接找平台:“把你上麵所有商家的交易數據,每個季度打包發給我。”
你是賣衣服的,還是做直播的,你賣了多少錢,平台記錄得清清楚楚。這些數據直接對接稅務係統。你報稅報少了?係統自動報警。
這就是為什麽很多網店老板最近都在叫苦連天,說不僅要補稅,以前那種“野蠻生長”的日子徹底到頭了。
3. 騎手、司機、主播,統統跑不掉
這是影響麵最大的一點。
以前咱們跑個網約車,送個外賣,或者在網上做個兼職主播,這叫“勞務報酬”。很多時候是按次算的,或者平台稍微扣一點點就完事了,稅負比較低。
但國家稅務總局2025年第16號公告出來後,天變了。
隻要你長期在平台上幹活,雖然你沒注冊個體戶,但對不起,你不能再按“零工”算了。要按“累計預扣法”。
啥意思?就是把你全年的收入加起來算賬。如果你一年跑外賣賺了10萬,以前可能不用交多少稅,現在一累計,稅率可能就上去了。
這就是要把所有的“靈活就業人員”,實際上當成“全職打工人”來征稅。
所以你看,哪裏有什麽收入暴漲?無非是把以前漏掉的水,全部接到了桶裏。每一個銅板,現在都要過一遍篩子。
很多人可能會問:查稅我能理解,但為什麽要選在2025年這個時候,搞得這麽急、這麽猛?
因為真的缺錢了。
而且這個缺口,大得超乎你的想象。
這就要提到那個曾經支撐中國經濟幾十年的“巨無霸”——土地財政。
咱別看那些複雜的報表,就看一個數: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也就是地方政府賣地賺的錢。
2021年的時候,這個數字是8.7萬億。那是曆史的巔峰,也是最後的狂歡。 到了2025年,前10個月隻有2.5萬億。
四年時間,跌沒了70%。
這哪怕是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收入跌了70%都是災難性的,更何況是一個國家龐大的財政體係?
過去,地方政府修路、架橋、蓋學校、發工資,甚至還債,大頭都靠賣地。開發商拿地,老百姓買房,錢源源不斷地流進財政的口袋。
現在呢?開發商躺平了,老百姓不買房了。地賣不出去了。
但這中間留下的財政缺口——那高達5萬億的大窟窿——誰來填?
路還得修,公務員還得發工資,養老金還得發。錢從哪來?
隻能從稅收裏來。
當賣地賺錢這條路走不通的時候,規範稅收征管、挖掘潛在稅源,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所以,你現在明白為什麽查稅這麽嚴了吧?這不是針對某個人,這是財政生存的本能反應。
土地財政的時代結束了,“稅收財政”的時代必須頂上來。 而這個轉型的過程,注定是痛苦的,而且代價會分攤到每一個有收入的人頭上。
三、 股市:新的接力棒?
舊的王座崩塌了,新的王座在哪裏?
很多人最近可能注意到了一個現象:A股變了。
那個常年趴在3000點要死不活的A股,最近居然穩步向4000點甚至更高邁進。
這難道是巧合嗎?
當然不是。這和個稅大漲、土地財政熄火,其實是一盤大棋裏的不同落子。
當房地產不能再蓄水,當土地不能再生錢,國家急需一個新的池子來承載財富,同時也需要一個新的融資渠道來支持企業發展。
這個池子,隻能是資本市場。
你看幾個信號:
央國企的轉身:以前央國企有錢了幹嘛?拿地,蓋樓。現在呢?政策逼著它們退出房地產,要求它們把利潤投向資本市場,搞分紅,搞回購。
長期資金入市:國家隊進場了,險資進場了,社保基金進場了。
打擊炒房,鼓勵投資:一邊是房產稅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上,一邊是資本市場製度的不斷完善。
這就叫“財富錨的切換”。
以前,國家的信用背書在樓市;現在,正在慢慢往股市挪。
但這並不是說你可以閉著眼睛衝進股市撿錢。絕不是這個意思。
樓市那是普漲,傻子買了都能賺。股市不一樣,股市是極其殘酷的。
但大趨勢擺在這裏:未來普通家庭要想實現財富增值,靠買幾套房放在那裏收租、等升值的路子,徹底堵死了。 無論你願不願意,金融資產在家庭財富中的占比,注定會越來越高。
說了這麽多宏觀的,這對咱們普通老百姓到底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我們熟悉的那個世界,正在崩塌重組。
1. 對工薪階層:稅痛感會越來越強
以前你可能覺得稅離你很遠。以後,你會發現每一分錢都要算得清清楚楚。
特別是那些搞副業的、做自由職業的,別再抱有僥幸心理。合規成本會成為你最大的成本。你賺的每一塊錢,國家都知道。
而且,隨著個稅起征點如果不調整,隨著通脹,實際上更多的人會掉進納稅的網裏。
2. 對中產階級:資產縮水的恐慌
中產最慘。手裏握著幾套房,賣也不是,留也不是。賣了虧一半,留著還在跌。
想去股市回本?又怕被收割。
這種焦慮感會持續很久。以前那種“買了房就躺贏”的安全感,再也不會有了。你需要學習真正的理財技能,需要懂經濟,懂周期,這門檻太高了。
3. 對體製內:紅利消退
土地財政沒了,地方政府沒錢了。隨之而來的就是清理編外人員、降薪、福利縮減。
以前體製內是“鐵飯碗+高福利”,以後可能隻剩下“鐵飯碗+基本工資”。那個靠公積金和隱形福利輕鬆買房的時代,也結束了。
個稅大漲27%,不僅僅是一個數字,它是國家在這個曆史轉折點上,為了生存而發出的用力一抓。
這一抓,抓破了很多人關於“隱形收入”的幻想,也抓醒了關於“土地財政”的美夢。
在2025年這個節點,我們必須認清幾個現實,並且調整自己的生存策略:
第一,別再賭博了。別賭房價會報複性反彈,別賭你能逃過稅務局的法眼,別賭你可以鑽政策的空子。以後所有的生意、所有的收入,都要站在陽光下。合規,是生存的第一條底線。
第二,現金流比資產更重要。以前為了買房,大家敢背幾十年的債,敢把每個月的工資花得精光。現在不行了。房子這種流動性差的資產,關鍵時刻救不了命。手裏有現金,賬上有存款,比名下有幾套房更讓人踏實。
第三,降低預期,回歸本源。承認吧,那個遍地黃金、閉眼賺錢的時代過去了。未來的財富增長會很慢,很艱難。 我們要習慣賺“慢錢”,習慣賺“辛苦錢”。
第四,關注新的方向。既然國家把財富的錨往資本市場挪,咱們就得去研究它,了解它。不是讓你去炒股賭命,而是要理解新的財富分配邏輯。既然房產失去了金融屬性,那你多餘的錢該往哪放?這是每個人必須補的一課。
最後,我想說: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土地財政的終結,稅收監管的升級,這是國家的大勢,是曆史的車輪。我們擋不住,也躲不開。
過去那麽多年,我們享受了土地財政帶來的城市化紅利,享受了資產泡沫帶來的虛幻快感。現在,到了結賬的時候了。
雖然疼,但必須麵對。
因為從今天起,那個草莽生長、模糊不清的舊時代,徹底畫上了句號。
接下來的日子,我們要在一個規則更嚴、監管更緊、機會更少但也許更公平的新環境裏,重新學著怎麽賺錢,怎麽守財,怎麽生活。
紮緊口袋,在這個寒冬裏,好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