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在篇文章裏,六個詞匯將被涉及:China,中國,中華,Chinese,中國人,華人。在討論之前,先給讀者提以下幾個問題,希望這些問題能夠幫助讀者思考並可能更好地理解接下來所要討論的內容。這些問題是:為什麽早期下南洋的中國人從不稱自己為中國人,而是“唐人”?稱自己來自“唐山”?在世界各地的聚居地Chinatown稱為 “唐人街” (新加坡稱之為 “牛車水” )?為什麽俄語裏稱中國人為 “契丹人” ?為什麽香港國泰航空的英文名稱中使用 “Cathay(契丹)” 一詞來?為什麽新加坡華人不自稱為 “中國人” 雖然他們講中文,寫漢字?
要討論“中國人”這個稱呼,就要從“中國”這個稱呼開始,因為所謂“中國人”就是“中國”的“人”嘛。那麽“中國”這個稱呼何時開始的?其含義又是什麽?這就向大家推薦葛兆光教授寫的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曆史》。這兒隻是簡單地從英文詞匯的角度來開始討論(申明一下,與葛教授的著作無關)。
英文的China這個名字可能源於梵語單詞Cina,在古代印度用來指代東部的一個地區,可能與秦朝之“秦”的發音有關,因為秦朝在秦始皇統治下統一了中國。該術語通過貿易和文化交流傳播,在波斯語中顯示為chin,在希臘語中顯示為Sinai,在拉丁語中顯示為Cina 或China,這就是為什麽中字頭的國企英文名字總有個“Sino”一詞,比如,Sinopec(中石化),Sinochem(中國中化集團)。也由此在漢字古籍書裏,特別是佛教書籍裏,出現“支那”、“脂那”、“至那”、“震旦“等詞匯來指中國,這些都是外文的漢字音譯。
雖然“中國”一詞很早就出現在古籍記載裏,比如西周的銘文裏,但是其內涵與如今不同。而作為身份認同,更是要到清朝後期或者民國時期了。在那之前,中國人從未自稱為中國人,他們在國內以朝代、地域或者民族為身份認同,如唐朝人(唐人)、明朝人(明人),南人(南宋),漢人(遼國),在國外則稱為唐人,回大陸稱為回唐山,包括清朝時期移民台灣的大陸人也是這麽說。
這個唐山可不是現在的河北唐山,而是指代唐朝後代人居住的河山,有一說為以前海外各地的中國人多來自背山麵海的閩粵,愈向內地深入,山勢愈高,整個中國在印象中成了高不可測的大山。“唐山”一詞指代中國大陸也出現在一些影視作品,比如,李小龍有一部功夫電影,叫“唐山大師兄”。李連傑主演的“黃飛鴻之西域雄獅”就出現在牙擦蘇和十三姨的一場對話中,當時十三姨生氣收拾行李,說要回“唐山”。香港影星歌星黎明曾主演過一部電視連續劇,其劇名叫“回到唐山”。
中國一詞代表政權對外自稱第一次出現在1689年,清政府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在拉丁文漢譯本和滿文漢譯本中使用的國名均是“中國”。這個詞的最初意思是“中心王國”或“中央王國“,反映了其作為文明中心的曆史自我看法,認為自己是天下之中心。這也是中國人生來就有的自以為是的優越感,如“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用“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來稱呼周邊或者外來的民族。這種心態也是中國人存在嚴重的種族歧視心態,甚至可能是最嚴重的族群。“中華”一詞的使用與“華夏”一詞相似,作為文化層麵上是“中國”一詞的通用詞。後來出現的中華民族、華人、華文、華語等詞匯均以此為由來。
現在轉到討論“中國人”這個詞。要真正理解“中國人”之意,必須首先明白這個名詞大致有政治、文化及種族三層含義,而且這三層含義所涵蓋的範圍並不完全一致,雖然文化與種族相對而言可以歸為同一個層麵。然後現實中,絕大多數人在使用這個詞的時候卻無意中把三層含義融在一起表達,以致在別人的討論或者辯論中不自覺地在三層含義之間反複切換,導致討論雙方如雞同鴨講,各自都有道理,分歧卻越來越大。
當別人問你:你是中國人(Are you Chinese)嗎?這個問題就是有政治與種族的兩層含義。這個問題可能問你是不是來自所謂“中國”地理位置,現在是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地方的人,你的國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另一個含義是你的種族(曆史與文化)是源自那個當今稱為中國的地方的人,家庭文化來源地或者個人出生地的地方,與你的國籍無關。從這一角度來說,也就在中文世界裏大量出現並使用“華人”這個詞匯的原因之一,這就純粹把“中國人” 這個概念限製在政治層麵上,而用“華人”這個詞匯來表達曆史或文化層麵。有了這種區別,回答上麵的問題就比較簡單且不會造成沒有必要的政治分歧。
如果你是在中國出生的,現在美國仍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那你應該回答:我是中國人(I am Chinese)。如果你已經拿了美國護照,那你可以回答是中國人或出身中國大陸的華人(I am Chinese)。如果是出生在美國的第二代,就說是美國華人(Chinese American),特別是在美國之外,比如在非洲或者歐洲玩,被問“Are you Chinese?”時,他們想知道你是不來自那個地理位置含義的中國的人。同樣應對方法也適用其他國家的華人,比如新加坡華人,馬來西亞華人。問題比較複雜的是來自港澳台的華人,他們在回答時因為政治原因,很不想被扯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名,因此常用地域的劃分來區別自己,比如香港人,台灣人。相對於台灣人來說,香港人相對困難些,因為法理上他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管轄下,因此無法期待在英文圈裏的讀者從種族及政治上不默認香港人是Chinese。然而台灣人可以用Chinese Taiwanese,假如問題是涉及種族背景,因為在英文圈裏的讀者,大多數是認為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在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的一個國家,你用Taiwanese 一詞是可以理解的。
更深入地討論,其實中國人(Chinese)或者華人作為種族概念也不是很嚴謹,理論上中華民族這個詞是近代才有的,是梁啟超發明的。嚴格講,應該是使用漢族一詞,但是中國的曆史是一部民族融合的曆史,曆史上許多民族都被以漢人為主的文化所融化,在中國文化裏留下一些印記,比如旗袍。說到這旗袍,不得不說到滿族,因為旗袍據說是滿族旗人穿的袍演變而來,雖然目前難於定論。當年孫中山鬧革命推翻滿清時,打的口號就是“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和朱元璋反蒙元時是提出的“驅除胡虜,恢複中華“口號一致。因此,從理論上講,蒙古族人滿族人不是華人。當然,滿族人的後代如今基本上已經漢化了,這是後話了。回到標題所提的”你是中國人(Are you Chinese?)嗎?”這個問題,如果一個來自內蒙古的蒙古族人或吉林朝鮮族自治區的朝鮮族人,在國外回答這個問題時,估計就要對中文圈人說“我是蒙古族人或者朝鮮族人”,對英文圈的人來說“I am Mongolian Chinese 或者Korean Chinese” ,甚至是“I am Mongolian或Korean from China”。
類似的問題其實也對另外一個地區的人民產生誤導或者誤解,那就是巴勒斯坦人。理論上來說,沒有所謂巴勒斯坦民族,但是有巴勒斯坦人,後者是指住在一個叫巴勒斯坦這個地理位置上的人,曆史上他們主要是猶太人(種族概念)和阿拉伯人(種族概念)。在近代曆史上,這個地區由不同的帝國控製,直到現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建國。在那之前,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也是自稱為巴勒斯坦人,英國殖民當局給他們的護照上就注明那些出生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為巴勒斯坦人。這裏插個題外話,以色列國家的公民有大約20%的是阿拉伯人,因此如果你在問一個人是不是以色列人(Israelis)時,其問題是關於政治(國家),他們的回答隻涉及國籍,而非種族。同樣,住在約旦這個國家的也有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隻是猶太人口少一些,當你問他們是不是約旦人時,是個政治層麵的問題。當你問一個來自中東的人是不是阿拉伯人時,他們如果回答說是沙特人,其言下之意就是他是沙特這個國家的阿拉伯人,但如果他是猶太人,他可能說他是猶太人,來自沙特。如果我們用當年的東西德和今日的朝鮮和韓國作例子,在英文圈裏,他們都是German或者Korean來指民族和國籍,隻是加上前輟East 或者West(東西),South或者North(南北)。他們從未對German或者Korean這個民族身份有什麽抵觸,雖然那個金家王朝給外界的印象很差,但世人似乎不會因此對其人民有太多政治偏見,特別是對韓國人,他們不會因為隔著三八線北麵有個臭名昭著的朝鮮人政權,就恥於承認自己是Korean。估計其原因是國際上都承認兩個政權的存在,因此其中一個不能完全代表整個民族。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世人眼中,中國人這個名稱卻常常與那個政權有關,這也許說明了中國人的什麽特性?要解決這個問題,也許就要讓“中國”或“中華”這個詞作為曆史文化的層麵不能讓某個國家獨享,或者說所謂中國的曆史、文化不是某個政黨或者政府獨占。更進一步來說,也許就是要讓中華民國台灣在國際上得到承認,讓那些住在那個土地上的人名正言順地傳承中國曆史文化並引以為傲。許多中國大陸,特別是漢人居住地區總是以中國文化正宗自居,似乎自己才是正宗傳人,擁有其專利。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他們不是中國文化的獨家擁有人,他們也隻是繼承人之一,還不一定是最正宗。別忘了日本、越南、大朝鮮也是中國文化的繼承人,他們甚至繼承並保留中國文化傳統裏最好的部分,而大陸卻把周邊遊牧民族的文化融入了,也包括西方左派極左思想加上蘇俄的落後文化。從中原漢人南遷的曆史來看,那是逃難的曆史,也是華夏傳統文化南遷的曆史,其原因時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略、政權的更替。傳統裏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在現在大陸的社會裏還能看到多少?或許在南方地區,特別是閩粵地區,你或多或少還可以看到,在北方地區,似乎是另外一種文化。然而,在日本、台灣、新加坡華人社區、馬來西亞華人社區,你反而可能會更多地觀察並體驗到這種文化傳統。現實也很殘酷,之所以中國大陸總是以中國文化正宗自居,其他地區甘居次位,主要是大一統的思想深深烙在這個文化影響下的每個人身上,無論是大陸的,還是港澳台,甚至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這也許就是傳統文化所自帶的悲劇,比如滿清入關時,明人寧死不蓄辮,然而將近三百年後的辛亥革命,不少國人卻認為剪掉頭上的辮子是違祖訓,寧死不剪辮子。
要解決這個難題,對個人來說,建議是學外語(英語),多讀書,多了解外麵的世界,多思考,多提問題。比如,中國鄰居印度的曆史與現狀,可以值得我們去觀察和思考。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曾經在曆史上是所謂印度帝國的一部分,包括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在民族成份文化宗教非常相似,但他們現在是獨立的政體,雖然在文化、宗教等方麵有許多聯係。而斯裏蘭卡一直是獨立於印度外的政體,但它與南印度在文化宗教方麵卻極度相似。這些國家現在雖然麵對各種問題和挑戰,印巴更甚,但很少聽到有人在推動大一統的印度,或者有人對印度人這一身份認可有太多分歧,也許可能因為“印度人”這一詞匯已經默認為政治層麵(印度這個國家的人)。另外一個例子是英國,準確些,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王國)。我們經常稱他們為英國人,但在英文裏,英國人(English)是指指英格蘭人。如果你要想了解某人是否來自國家概念的英國,你要問“Are you British?”,而非“ Are you English?”,因為蘇格蘭人或威爾斯人會說“No,I am not English”。從這一點來說,China 一詞似乎相對應於Britain,其中文翻譯“大不列顛”相對應於“支那”、“至那”、“脂那”、或“震旦”,隻是“支那”一詞因為日本侵華戰爭而有歧視性,但在佛教經典裏,此詞是中性詞並大量存在。作為常用稱呼的“英國”,就相當於“中國”或者“中華”一詞。他們的威爾斯人、蘇格蘭人就相當於的我們的漢人、蒙古人、藏人等。這裏插入一個冷知識,在美國有個苗族(Hmong)(也稱為苗族蒙人)的族群,他們是70年代初因為戰亂和政治壓迫主要從老撾(舊稱寮國)作為難民來到美國。他們當中在美國的名人之一叫王寶(Vang Pao) ,曾任老撾將軍,抗日英雄,但反共(這也是許多老撾苗族蒙人得以來美避難的原因之一)。中文圈裏稱為苗族,讓許多華人以為是中國大陸苗族人。其實他們是分布在東南亞國家,特別是老撾,越南,柬埔寨的一個民族,其祖先與當今中國苗族相同,從文化,服飾,語言等。從這一點來說,從中國大陸來美國的苗族人,假如你真的繼承了苗族的傳統文化及生活方式,你還真可以考慮在種族申報上填寫Hmong。這對來自大陸來的蒙古族、朝鮮族或者哈薩克族等在中國以外有獨立存在的民族的人,同樣可以考慮申報為相應的民族,而非填Chinese ,也許由此從各方麵,比如大學申請,參軍,就職等得到不同於華人的優先考慮。
回到文章開始的問題,最快的解決方法是在中文圈裏用“華人”一詞,而讓“中國人”留給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若非要給個準確的答複,就需要了解問題的具體語境,同時以反問的方式對提問者進行某種認知的糾正。所要糾正的認知問題是以下的錯誤邏輯:中國人(種族,文化層麵)是與中國那個地方有關的人(無論是國籍、出生地、還是祖先來源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代表中國,因為你是中國人(轉化成政治,國家層麵),你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子民,你要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你要支持其執政黨,如果你批評其政黨或者政府,你就不是中國人(又轉化成種族、文化層麵)。這種邏輯的混亂不僅是華人對中國和中國人這些詞匯的誤解,也是在某個政黨為了政治目標長期洗腦的結果,把政黨,政府和國家混為一談。在華人(中國人)自以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這種心態或者概念來說,這種邏輯混亂是否是一種反諷,甚至是反證?頭頂上的辮子好剪,精神上的辮子不好剪啊!
作者投稿
華夏文摘第一七八八期(cm250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