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FCLiuTM3qeUDa7xIXZrb6g
本文作於2021年5月
新聞裏說, 學校在食堂設立了“憶苦思甜飯”窗口,通過師生同吃“紅軍飯”,講好黨的故事,厚植廣大學生愛黨、愛國的深厚情感。
江蘇大學的黨委書記袁壽其在與同學們共食憶苦思甜飯時提到了“智能”,他說:“民以食為天,要把農業機械化智能化做好······我們國家的發展才能有根本的保證。”
我認為袁書記所提的“智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參加這個活動的師生們無論動機、目的如何,“智能”都是必備的條件。
“憶苦思甜活動”通常由經曆過萬惡舊社會的老工人老農民講述血淚史、聽眾們一起憤怒、哭泣、高喊各種口號和吃“憶苦飯”等內容組成,是一項多人參與的集體活動,鮮見個人沒事自己憶苦思甜的;時間多在春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十一國慶節等公共假期或紀念日舉行;“憶苦飯”的食材選擇因中國東西南北飲食習慣的巨大差異而各有不同,有的是用玉米麵、山芋幹、山芋粉蒸成窩頭,有的是用麩子和玉米麵混合後蒸窩頭;有的是用爛菜葉、芋頭花、南瓜花、蘿卜纓或野菜煮米糠。
盡管食材因地製宜,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所有食品都要盡最大可能地難以下咽,為的是更具曆史體驗感。憶苦飯有時甚至會故意做到豬狗不食的難吃程度。——因為活動的主辦者認為越難吃越能再現“舊社會”的貧苦,越有真實感,憶苦思甜的效果也就越佳。
“那時候吃的呦,別說跟你們現在的憶苦飯比了,簡直豬狗不如!除了農忙時節或是逢年過節能吃上肉,平日裏根本沾不著葷腥兒。”老太太抬手作抹淚狀,“不過那年月不管咋樣,好歹能吃飽啊!沒成想到了五九年,哎呦我的親娘啊,連糠都沒了,滿地裏那野菜都挖光了。咱北京還好,首都嘛,據說外地,餓死好多人啊!同學們,你們說,這刮民黨他多壞·,舊社會多遭罪·····”
我們越聽越不對勁,校長越聽越慌,急忙搶過話筒,打斷老太太的演講:“老人家上歲數了,年代記混了。今天的活動到此結束,下麵以各年級為單位,吃憶苦飯……”
本來好好的憶苦思甜活動,讓老太太演砸了。
我始終不明白,中國人為啥總是熱衷於歌頌苦難而蔑視安樂?從“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到所謂的“憶苦思甜”,再到什麽“多難興邦”,似乎沒有苦難或是忘記苦難,人就不能成長/懂事,國便不能長治/振興,這其中的邏輯我一直想不明白。
好好過日子,珍惜當下,快樂生活,不行嗎?前人雖有前人苦,兒孫自有兒孫福,難道我活著,就是為了吃苦受罪?
更何況,前人未必就比咱苦呢!
王朔對女兒說:你要小心這世上的壞人,他們都憋著壞叫你學好,然後由著他們使壞。
郭包肉對兒子說:你要小心那些讓你吃苦的人,他們憋著勁讓你吃苦,然後他們自己吃香的喝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