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微信:中國除了芯片,豬也被卡脖子

(2025-04-22 17:40:02)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gkixzwjqi4duzbJ8R2lzmQ

中國為什麽除了芯片,豬也被卡脖子?

 單仁說 單仁行
 
 2022年04月23日 17:28

Image

Image
單仁行視頻號
熱點視頻推薦↓↓↓
 
 
單仁行
 
 
,讚176
Image
單仁行
今日文章↓↓↓
做最難的事,走最遠的路,才能實現“商業成功”,單仁行,10分鍾

-

今天是單仁行陪伴您的第2215

 

01

 

近幾年來,芯片卡脖子問題幾乎是一個全民話題,我們也在單仁行上聊過很多次。

 

但可能我們沒想到,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糧食也在被卡脖子之列。

 

前不久,國家領導人在海南調研的時候強調,種子是中國糧食安全的關鍵,隻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這就讓我想起了去年央視財經的一篇文章,叫《8個品種本土種豬滅絕!本地豬市場占有率從90%降至2%!本土“二師兄”去哪了?》。

 

不光是芯片被國外卡脖子,就連豬,特別是專門繁殖生豬的種豬,也在被國外卡脖子。

 

今天我們就透過“種豬”這個細分領域,來聊一聊當前中國糧食產業的現狀,同時,想一想我們自己的細分領域。

 

Image
Image
Image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02

 

豬肉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豬肉消耗國。

 

從供需關係來看,2019年全球豬肉的消耗量1億噸,中國消耗了將近4500萬噸,排名第二的歐盟消耗2000多萬噸;從人均來看,2019年中國人均消耗豬肉32公斤,美國是29.4公斤,中國人均豬肉消耗量比美國要多。

 

Image

 

之所以豬肉的需求這麽大,一方麵是人口的絕對優勢,另一方麵,生豬相對於牛、羊來說,出欄周期更短,培育的效率更高。

 

所以,豬肉生意的關鍵環節就在於種豬的繁育,它們就像手機中的芯片,決定了手機的性能和體驗。

 

過去,本土豬在市場占有率一度達到了90%。

 

但到了今天,本土豬的市場占有率剩下不到2%,幾乎難覓蹤跡,市場上更多是國外進口的種豬繁育的大白豬、長白豬、杜洛克豬。

 

根據央視財經的數據,2020年,中國進口種豬3萬頭,每隻種豬的價格在3~5萬,其中40%來自加拿大、30%來自美國,而法國、丹麥各占比15%和10%。

 

本土豬為什麽沒落?

 

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相比於本土豬,國外進口種豬(繁育)的瘦肉率更高,可以達到60%左右,本土豬隻有40%左右。

 

第二,進口種豬的出欄周期更短。

本土豬的飼養周期大概需要一年,但進口種豬隻需要一半的時間,也就是6個月就可以出欄。

 

Image

 

並且在飼養成本上,本土豬的肉料比是1:5,也就是說長一斤肉要5斤飼料,進口豬的肉料比是1:3甚至是1:2,長一斤肉隻需要2、3斤的飼料,從喂養成本上來說,本土豬完全不具備競爭優勢。

 

所以,進口品種無論是質量、成本和生產效率上都超過了本土品種,這也是本土豬沒落的根本原因。

 

產品不好,不能怪市場不選你。

 

但在原因背後,還有著一項隱秘的競爭,也就是培育種豬的技術之爭。

 

03

 

種豬的培育,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網友們經常開玩笑的“母豬的產後護理”還真是一門學科。

 

Image

 

喂養種豬不僅要關注飼料的飼養指標、營養指標,還需要挑選合適的基因,利用基因技術培育優質種豬。

 

但是,這些技術,都被國外企業壟斷封鎖著。

 

這也可以從側麵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麽我們已經擁有超過100多家國家級育豬場,還有著溫氏、正邦、天邦、牧原股份這樣的養豬巨頭,卻沒有一家世界級的種豬企業,還要去進口種豬?

 

Image

 

其實也不是,早在2014年,天邦就想從全球第二大育種公司法國CG引種,收購了CG41%的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

 

但因為投票權上沒占到優勢,CG董事會其他人全票反對與天邦公開技術,不願把種豬基因組公布給天邦,隻願意降低價格賣種豬。

 

2018年,北京大北農科技集團發布公告,全資收購美國豬育種公司Waldo Farms的計劃被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拒絕,收購被迫終止。

 

這兩起案例,都切切實實地揭開了冰山上的一角。

 

跟很多領域一樣,國外的“種豬”企業之所以能成為巨頭:

 

一是布局早,早期就向全球市場進軍,在市場做大後,利用規模優勢擠壓後來競爭者。

 

二是技術起步早,能夠進行科學係統的育種,用數字化係統和基因工具篩選和培育優良品種。

 

三是明確的競爭策略,這些國外企業進入某個國家後,不會一下子包攬整個產業鏈,而是合資或者代理給本土的企業。

 

我讓你很快地賺到錢,你就不要想著搞什麽技術研發了,多累啊。

 

所以,這也是為什麽在很多領域,我們有大企業,卻沒有強企業的原因。

 

04

 

當然,今天大家現在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

 

從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就可以看出端倪。

 

2019年還隻是籠統的表示要提高生物育種;2020年提出了保障豬肉供給;2021年明確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2022年直接提出“大力推進種源這些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Image

 

政策方麵越來越完善,更多的是需要企業去“研發核心技術”,

 

為什麽我們很多企業特別欣賞華為?

 

不是因為華為做了多大的生意,而是華為親身實踐出了一條成為巨頭的方法,就是敢於敢於坐最冷的板凳,敢於啃最硬的骨頭,敢於把巨額資金砸向研發。

 

其實在種豬的培育和喂養環節中,我們也存在著彎道超車的空間。

 

這個彎道就來自於互聯網技術。

 

網易從2009年就開始數字化養豬,通過傳感器遠程監控豬的養豬狀況、進食量、甚至排泄物,在喂養上用了自動液態飼喂係統,6個人就可實現整個養豬場的監控管理。

 

Image

網易養豬廠的豬舍內部

 

阿裏雲還搞了AI養豬,通過圖像識別技術,給每一頭豬建立健康檔案;京東農牧通過物聯網技術控製喂養時間,讓豬可以提前5-8天出欄。

 

Image

 

溫氏股份的團隊也量產了“豬芯片”,可以判斷種豬的性能。

 

假如當前的國產種豬企業,能夠在做好基礎研究的同時,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這些新興工具來育種,未來極有可能誕生出一個“種豬界的華為”。

 

05

 

最後,我們做個總結。

 

雖然看起來我們今天談的是農業領域,但背後是無數個領域的現狀。

 

做生意,有時候就怕聰明人。

 

因為太聰明,總想著賺快錢,不想“踏踏實實”的做一個周期長、投入多、見效慢的“虧本生意”。

 

這就導致大量企業選擇了“造不如買”的路線,不重視人才,也不搞研發,還讓一些本土堅持做原創的企業活的很難,結果就是在關鍵領域長期受製於人。

 

一步慢,步步慢,你再想著走到產業鏈上遊賺大錢,不好意思,技術的差距讓你連門都摸不著。

 

Image

 

所以,豬的問題,其實不隻是豬的問題了。

 

我們確實需要一些“傻子”能夠去做最難的事,走最遠的路,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商業成功”。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Image

 
Image

Image擊下方「閱讀原文」獲取「免費試聽課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