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世界

禪世界是一個獨立的、非政治的和非營利的佛法修學機構,是一個供同修交流和砥礪的平台。我們使用先進網絡技術,以開發修行者個人化、社區化和智能化的交互虛擬世界為目標,長期為此時此地的修行者服務。禪世界網頁:chanworld.org
正文

對正念和正念禪修的完整認識

(2023-01-02 10:04:19) 下一個

對正念和正念禪修的完整認識

梅塔

2022年9月18日


        念(Mindfulness)或者說具念的概念,在當代社會裏人們使用很多。這除了得力於上座部佛教禪修如內觀的方興未艾外,還要感謝現代心理認知治療的發展,特別是所謂正念禪修、正念治療在西方國家的廣泛傳播。一時間,各種打著靈修或禪修旗號的“修行”從紐約曼哈頓到中國深圳變成了十分流行的顯學。念或正念在各種場合不加區分地彼此替換應用,讓人以為心理學家提倡的“正念”與佛教毫無關係,或者給人以佛教意義上的禪修在世界範圍內成為潮流的假象,其根本原因在於人們對念和禪修等種種事物的混淆。

        禪修是很多宗教裏的修行方法,印度教、耆那教、佛教、道教各宗派自不必說,甚至基督教,按照法心尊者的說法,在某些教派的禱告和觀想中也有形式不同的禪修。與心理治療裏正念禪修其目的是讓患者脫離焦慮、抑鬱嚴重的心理疾病不同,宗教或修行團體如瑜伽派裏的禪修大多是為了梵我合一、與上帝同在、與神一體、身心統一或者進入禪定的高深“境界”的目標。法心尊者提到了所謂“瑜伽八支”,認為所有與佛陀所教導的八正道不同的其他宗教或修行團體所采用的禪修方法都可或多或少歸納其中。八支分法瑜伽,也叫做Ashtanga瑜伽,由帕坦伽利大師在《瑜伽經》中提出了瑜伽的八分支,也可以說是瑜伽修習的八個步驟,包括:

“1、製戒(Yama); 指為改進外在行為所需遵守的行為規範、自製。包括:非暴力、誠實、不偷盜、節欲和不貪婪。

2、內製(Niyama),指為改善內心環境,每天實際應做到的行為規範。包括純淨、自足、自律、內省和向神的臣服。

3、體式(Asana),指讓人感覺舒適並能長久保持的身體姿勢。體式給身體帶來健康和輕盈,穩定的體式也可以帶來我們內心和精神的寧靜。

4、呼吸控製(Pranayama),對呼吸的延長和控製。主要包括對吸氣、呼氣、吸氣與呼氣之間的停頓(內懸息)、呼氣與吸氣之間的停頓的控製(外懸息)。

5、製感(Pratyahara),指通過控製感官,使練習者從對外關注轉移到向內在專注的狀態。

6、專注(Dharana),指意識集中在一點,大腦不再波動,而是集中在一個事物上,是進入冥想的初始步驟。

7、冥想(Dhyana),指意識能長久的集中,並不會被外在的事物所幹擾,此時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會從表麵逐漸深入到本質。

8、入定(三摩地(Samadhi)),在入定的階段,不再有具體的冥想對象,而是意識進入到空靈的狀態。身體和感官都處於一種休息的狀態,心靈隱藏的力量被逐漸開啟,體悟到生命的最高智慧。”

        當一位佛法修行人在這裏看到看到瑜伽八支與佛法一些字麵上相同的術語如“戒”、“克製”、“呼吸”、“專注”、“寧靜”、“一境性”、“冥想”、“三摩地”和“智慧”等時,是否會感到十分驚訝和困惑呢?事實上,這些概念來自印歐民族古老的修行傳統,那時古印度宗教如婆羅門教、耆那教和佛教都借用這些共同的詞匯和方法,然後進行自己不同的闡釋。隨著修行傳統的繼承和演化,禪修方法流布到各種後起的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甚至中國的道教當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當耶穌對門徒的教導中體現所謂的“禪意”和“智慧”之時,那不過是古人類或古印度的思想和觀念在後世人們的宗教反思中靈光乍現而已。

        思想觀念在不同地理區域和人群中流轉的直接後果,可能逐漸使得相同概念、名辭具有差別很大或完全不同的內涵。就象“念”這一術語,巴利語為sati,是指一種穩定的心理狀態。修行者將思想固定在某個對象上,專注的觀察它,就稱為念。

        然而佛教中的正念,卻不可與其他宗教或修行中的念相混淆。佛陀在原始教典裏明確地將佛法裏的正念定義為包括身、受、心、法念和其覺知(正知;full awareness)及其相應禪修方法的四念處。佛陀在《長部》之《大念處經》(DN.22)裏說到:

“比丘們!這是單向直接之道,使眾生清淨,超越憂傷和哀慟,息滅痛苦和悲傷,獲得正道(the right path),實現涅槃,這就是四念處。

什麽是四念處呢?比丘們!在這裏,一位比丘住於在身當中觀察思考此身(the body),熱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經除去對此世間的貪婪和悲傷;他住於在諸受當中觀察思考諸受(feelings),熱忱、清楚地理解,具念,已經除去對此世間的貪婪和悲傷;他住於在心當中觀察思考心(mind),熱忱、清楚地理解,具念,已經除去對此世間的貪婪和悲傷;他住於在諸精神對象(mind-objects; 諸法)當中觀察思考諸精神對象,熱忱、清楚地理解,具念,已經除去對此世間的貪婪和悲傷。”

        顯然,佛陀對正念作了清晰的描述,直接指出正念的目的是為了“超越憂傷和哀慟,息滅痛苦和悲傷,獲得正道。” 而正道,就是中道,即八正道,佛陀在其他經典中明確地作此宣告。

        是的,佛陀親口告訴我們,佛法中的正念,與“正念禪修”等瑜伽八支框架下的念不同,而與佛法修學的終極目標即煩惱痛苦的去除和解脫一致。一位佛法修學者,當用這個尺子去衡量某些禪修方法是否在修習正念時,將會有一個清楚的標準和判斷,而不會被那些似是而非的指導所迷惑。

        在《中部》第117經《大四十經》裏,佛陀闡釋了修習聖正定的支持和要求因素,八正道的八支(正見、正誌、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以及另外兩正支(正智(Right Knowledge)和正解脫(Right Liberation))。他用一種新穎的方法把十支從正確(right)和錯誤(wrong)、世間(worldly)和超越世間(聖(Noble))等方麵加以說明,形成四十支組合,深刻分析了它們之間的關係。

        正見作為統領和先行因素,貫穿於所有的修行支。即如果沒有世間正見(相信因果法則等)和超越世間正見(智慧、無煩惱和擁有聖道等),其他道支在修學的過程中必入邪道。比如正定,如果不以解脫痛苦的正見為先導,無論達到什麽樣的禪定境界,一個人都可能會執取和沉迷那個境界,並在離開那個境界時可能仍然會有煩惱和渴愛引發的痛苦。而且八正道裏的正見、正念以及正精進要反複地滲透在正見、正誌、正語、正業、正命等的修習當中:

“一個人努力於舍棄邪見…邪命和進入正見…正命 – 這是其正精進(right effort)。一個人具念地(mindfully)舍棄邪見…邪命,一個人具念地(mindfully)進入於正見…正命:這是其正念。於是這三種狀態(法)圍繞正見…正命運轉,即正見、正精進和正念。

        不是嗎?正見相當於駕駛員,正精進相當於策動和激發,否則正見很難保持。而正念,才可激發正精進。在現實生活中,明明認識了道理(正見),但在修行中常有有乏力感,知道而做不到,因此需要正精進這樣一種策動來激發正見。如果沒有正念,則無法持續保持正道,維持修行道路的方向,正精進無法持久而正見變得懈怠。在佛教界,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修行幾十年的“老參”和“老修”,耳熟能詳“痛苦”、“無我”、“因果”、“空性”、“自性”、“佛性”等種種概念,熟練地引用佛教經典、學者著作和其他宗教的種種方法,可是自身無法找到修行的如實和得力之道(如八正道禪修),長期在自己臆想的世界和各宗派的法門裏打轉和遷流,遲遲無法體驗禪修的喜悅和利益。可惜之餘,回到佛陀的親自教導,切實了解正見、正念和正見對佛法裏正念禪修,即佛陀創立的不共其他宗教和瑜伽八支禪修體係的在四念處禪修的作用和影響,真正充滿正念地禪修,讓禪修落到實處,產生可以實證的利益,不是應該立刻去實踐的嗎?

        在《大四十經》中,佛陀說到正十支的遞進關係:

“正見先行。那麽,正見如何先行呢?在一個有正見的人當中,正誌會產生;在一個有正誌的人當中,正語會產生;在一個有正語的人當中,正業會產生;在一個有正業的人當中,正命會產生;在一個有正命的人當中,正精進會產生;在一個有正精進的人當中,正念會產生;在一個有正念的人當中,正定會產生;在一個有正定的人當中,正智(正知識)會產生;在一個有正智的人當中,正解脫會產生。如是,比丘們!在高等修學(higher training; 增上學)中的弟子之道擁有八支,而阿羅漢擁有十支。”

        遞進,並不意味著一個修行人隻能按次序來修習。事實上,佛陀在獲得解脫覺悟達到涅槃之後,他仍然不懈地進行正念禪修,涉及正十支的所有方麵。已經解脫覺悟的阿羅漢“擁有”包含八正道支的“十支”,這就告訴我們,對很多輕視原始佛說的修行人來說,十支不是可有可無的修行基礎或者可以被忽視的修行之道。沒有對八正道的不斷了知和修行,一個人甚至談不上有佛法修學,更談不上走在佛法修學之道上。無論你在靈修、瑜伽訓練上身姿多奇特、催眠多深入、觀想多神秘、定境多高超,那些與佛法修學目的無關的東西、造作和修行,都與佛法裏的正念禪修的核心無關而可能成為修行的障礙。當某些打著佛法旗號的禪修大師要你自我洗腦觀想神秘的符號,追求身受心法之外的超自然的境界,擺出奇奇怪怪的甚至有傷身體的姿勢,甚至宣說靈肉結合和精神折磨,並且宣稱非如此而無法禪修之時,你就要提高警惕免入邪道,因為這與佛陀所創立的正念禪修是不相容的。

        八正道裏的正念,或者說四念處,在《長部》、《中部》和《相應部》中的諸念處經裏都有反複和詳細的闡釋。

        脫離八正道的所謂“正念禪修”,可以是有心理學和認知學基礎的心理幹預和治療手段,在疾病治療上自有其功效和意義,它但不是佛法修學所倡導的佛教意義上“正念禪修”。

        在各種瑜伽八支訓練中所強調的專注、定和觀察等,也許可以在技術上幫助佛法修學裏某一方法的開展。可是一位佛法修學者為何不直接去修習在原始經典裏描述,或遵循佛法正見、正念和正精進相互關係的正派禪修老師的指導呢?

        至於想在高超禪修中開發神通,以神奇觀想自我催眠和洗腦他人,大肆宣揚色聲香味觸法的幻象的所謂修行,與通過麻醉劑獲得極度快感和達到欲仙欲死的境界的追求本質一致,不過是在自欺欺人的行為中吸食精神毒品。

        正念和佛法裏的正念禪修,麵向痛苦的解脫,包含在八正道的框架之下。而八正道就是佛陀基於苦、集、滅、道四聖諦核心框架裏的修行中道。

 

作者投稿禪世界mg。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