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世界

禪世界是一個獨立的、非政治的和非營利的佛法修學機構,是一個供同修交流和砥礪的平台。我們使用先進網絡技術,以開發修行者個人化、社區化和智能化的交互虛擬世界為目標,長期為此時此地的修行者服務。禪世界網頁:chanworld.org
正文

《佛陀的教導》第三章 第二聖諦:集

(2024-02-06 14:26:37) 下一個

《佛陀的教導》

第三章 第二聖諦:集

卷一前言、作者序言、佛陀、第一章 佛教的心態、第二章 四聖諦之第一聖諦:苦、第三章 第二聖諦:集、第四章 第三聖諦:滅

卷二第五章 第四聖諦:道、第六章 無靈魂的教義

卷三第七章 禪修或精神培養、第八章 佛陀的教導和當今世界

卷四精選經典文本、縮寫、精選參考書目、詞匯表、索引


第三章 第二聖諦:集

薩姆達亞(SAMUDAYA): 杜卡的生起(THE ARISING OF DUKKHA)

第二聖諦是杜卡(dukkha; 痛苦)的生起或起源(Dukkhasamudaja-arijasacca)。在經典原文的無數地方都可以找到對第二聖諦最流行和最廣為人知的如下定義:

“正是這種“渴愛”(craving; 貪愛; tanha)產生了再存在(re-existence; 再有)和再變異遷流(re-becoming; ponobhavika; 後有),它與強烈的貪婪(nandiragasahagata)纏在一起,並且時時處處找到新歡(tatratatrabhinandini) ,即(一) 對諸感官享樂的渴求(thirst)(kama-tanha; 欲愛),(二) 對存在(existence; 有)和變異遷流(becoming)的渴求(bhava-tanha; 有愛) 以及(三) 對非存在(non-existence; 自我消滅; self-annihilation)的渴求(vibhava-tanha; 無有愛)。(注1)

正是這種“渴求(thirst)”、欲望(desire)、貪婪(greed)、渴愛(craving),以各種方式表現,導致各種形態的痛苦和廣大眾生的連續性(continuity of beings)。但它不應該被視為第一因,因為沒有第一因可能,而根據佛教的說法,一切都是相對和相互依存的。甚至這種“渴求”,tanha(貪愛; thirst),被認為是杜卡(dukkha; 痛苦)的生起或起源,它的生起(arising; samudaja)也依賴於其他東西,即感受(sensation; vedana)(注2),而感受的生起依賴於觸(contact; phassa),等等如此輾轉往複循環下去,被稱為緣起(Conditioned Genesis; Paticca-samuppada),我們稍後會討論。

所以tanha(貪愛),即“渴求(thirst)”,並不是杜卡(dukkha; 痛苦)生起的第一因或唯一因。但它是最明顯、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主要的事物”和最“普遍的事物”(注3)。因此,在原始巴利文經典本身的某些地方,集或杜卡(dukkha; 痛苦)的起源(samudaya or the origin of dukkha)的定義,除了總是被放在第一位的tanha“渴求”(貪愛)之外,還包括其他煩惱和不清淨(kilesa, sasava dhamma)(注4)。我們的討論篇幅有限,可是如果我們記住這種“渴求”以源於無明(ignorance; 無知)的錯誤的自我觀念(the false idea of self)為中心,那就足夠了。

這裏的“渴求”一詞不僅包括對諸感官享樂、財富和權力的欲望(desire for)和執著(attachment to),而且還包括對諸觀念和理想、諸見(觀點)、諸見解、諸理論、諸概念和諸信仰(dhamma-tanha)的欲望和執著(注5)。根據佛陀的分析,世間一切的煩惱與紛爭,小至家庭個人之間的口角,大至各民族和國家之間的戰爭,都是由這種自私的“渴求”產生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切經濟、政治、社會問題都源於這種自私的“渴求”(注6)。試圖僅從經濟與政治方麵去解決諸多國際糾紛和討論戰爭與和平的偉大政治家們,隻觸及諸表麵現象,而從未深入問題的真正根源。正如佛陀告訴護國(Ratthapala; 羅吒波羅)的那樣:“此世間匱乏和渴望,並且被“渴求”所奴役(tanhadaso)。

每個人都會承認,世界上所有的邪惡都是由自私欲望(selfish desire)造成的。這並不難理解。但這種“渴求”的欲望如何能夠產生再存在(re-existence)和再變異遷流(re-becoming)(pono-bhavika),卻是一個不太容易把握的問題。正是在這裏,我們必須討論與第一聖諦哲理相對應的第二聖諦的更深入的哲理。說到這裏,我們必須對業和重生(karma and rebirth)的理論有所了解。

從“因(cause)”或“緣(condition)”的意義上來說,有四種營養物(Nutriments; 食; ahara)是眾生的存在和連續性所必需的:(一) 普通物質食物(ordinary material food; kabalinkdrahara)(段食);(二) 我們的諸感官(包括意)與外部世界的接觸(phassahara)(觸食);(三) 識(consciousness; vinnanahara)(識食);和(四) 精神意誌力(思)或意誌(mental volition or will; manosancetanahara)(思食)。(注7)

在這四者當中,最後提到的“精神意誌力(mental volition; 思)”是求生(to live)、求存在(to exist)、求再存在(to re-exist)、求繼續(to continue)、求變得越來越多(to become more and more)的意誌(注8)。它創造了存在和連續性(existence and continuity)的根源,通過善行和惡行(kusalakusalakamma)努力前進(注9)。它與“意誌力”(Volition; cetana)相同(注10)。我們之前已經看到,意誌力(volition)就是業(karma),正如佛陀本人所定義的那樣。談到上文提到的“精神意誌力(mental volition; 思)”時,佛陀說道:“當一個人了解了精神意誌力(mental volition; 思)的營養物時,他就了解了三種“渴求”(thirst; tanha)的形態。”(注11) 因此,“渴求”、“意誌力”、“精神意誌力”和“業”(thirst, volition, mental volition, and karma)這些術語都表示同一個東西,都是表示求生(to live)、求存在(to exist)、求再存在(to re-exist)、求繼續(to continue)、求變得越來越多(to become more and more)、求成長越來越多、求積累越來越多的欲望(desire)、意誌(will)。這是杜卡(dukkha; 痛苦)生起之因,可以在構成眾生的五蘊之一的行蘊(the Aggregate of Mental Formations)中找到。

這是佛陀教法中最重要、最本質的關鍵點之一。因此,我們必須清楚、仔細地標記並記住杜卡(dukkha; 痛苦)生起的原因(the cause)、根源(the germ),是在杜卡(dukkha; 痛苦)本身之內,而不是之外。我們必須同樣清楚地牢記,杜卡(dukkha; 痛苦)的息滅、杜卡(dukkha; 痛苦)的摧毀的原因、根源也在杜卡(dukkha; 痛苦)本身之內,而不是之外。這就是巴利語原始經典文本中常見的著名公式的含義:Yam kind samudajadhammam sabbam tarn nirodhadhammam “一切具有生起的本質的東西,都具有息滅的本質。”(注12) 一個存在(being; 有)、一個事物或一個係統,如果它本身具有生起的本質、形成的本質,那麽它本身也具有息滅和毀滅的本質(the nature)、根源(the germ)。因此,杜卡(dukkha; 痛苦)(五蘊)本身具有其生起的本質,也具有其自身息滅的本質。在討論第三聖諦滅諦(Nirodha; 尼羅達)時,我們將再次談到這一點。

巴利文kamma或梵文karma(來自詞根 kr to do)的字麵意思是“行動(action)”、“造作(doing)”。但在佛教的業理論(the Buddhist theory of karma)中,它有一個特定的含義:它僅指“意誌行為(volitional action)”,而不是所有行為。它也不表示業的結果(業果),如同許多人錯誤地、不嚴格地使用它那樣。在佛教術語中,“業(karma)”從來都不是指它的效果(effect);而它的效果被稱為“果”或業的“結果”(業果或業報)(kamma-phala 或 kamma-vipaka)。

意誌力(Volition)可以相對地是善的或惡的,正如欲望(desire)可以相對地是善的或惡的一樣。所以業(karma)可以相對地是善的或惡的。善業(kusala)產生諸善效果,惡業(akusala)產生諸惡效果。“渴求(thirst)”、意誌力(Volition)、業(karma),無論善惡,都有一種作為其效果的力量:要繼續的力量 – 要向善或惡的方向繼續。無論善惡它(業)都是相對的,都在輪回(連續性循環; the cycle of continuity(samsara))之中。一位阿羅漢盡管他有所造作,卻不會積聚業,因為他脫離了自我的錯誤觀念,脫離了對連續性和變異遷流的“渴求”,脫離了所有其他煩惱和不清淨(ktlesa, sasava dhamma)。對他來說,沒有重生(rebirth)。

業理論不應與所謂的“道德正義”或“獎懲”混為一談。道德正義或獎懲的觀念源於一位至高無上的存在,即一位上帝的概念,上帝負責審判,是一個立法者,決定是非。“正義”一詞含糊不清且危險,以其名義對人類所做弊大於利。業理論是因果論(the theory of cause and effect)、作用和反作用論;這是一種自然法則,與正義或獎懲理念無關。每一個意誌行動都會產生其諸效果或諸結果。如果一個善的行為產生諸善效果,而一個惡的行為產生諸惡效果,那麽這不是任何人或任何力量對你的行為進行評判所給予的正義、獎勵或懲罰,而是這憑借它本身的性質、它自己的法則。這一點不難理解。但困難的是,根據業理論,一種意誌行為的諸效果甚至在死後的一個生命裏也可能繼續顯現出來。這裏我們必須根據佛教解釋一下死亡是什麽。

我們之前已經看到,一個存在隻不過是一種身體和精神力量或能量的組合。我們所說的死亡是指肉體完全喪失功能。所有這些力量和能量會隨著身體失去功能而完全停止嗎?佛教說“不然”。意誌(Will)、意誌力(volition)、欲望(desire)、對要存在、要繼續、要變得越來越多的渴求,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動整個所有生命、整個所有存在,甚至推動整個世界。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最偉大的能量。根據佛教的說法,這種力量並不隨著身體失去功能而停止,即死亡; 而是繼續以另一種形式顯現,產生再存在(re-existence),稱為重生(rebirth)。

那麽,另一個問題就來了:如果沒有象自我或靈魂(Self or Soul; atman)這樣永久不變的實體或實質,那麽死後可以再存在(re-exist)或重生的(reborn)的究竟是什麽呢?在我們繼續討論死後的生命之前,讓我們先考慮一下這生命是什麽,以及它現在是如何繼續下去的。正如我們經常重複的那樣,我們所說的生命是五蘊的組合,是一種身體和精神能量的組合。這些能量都在不斷變化;它們不會在兩個相續的時刻保持不變。它們每時每刻都出生和死亡。“當諸蘊生起、衰敗和死亡時,比丘啊!你每時每刻都出生、衰敗和死亡。” 因此,甚至在這一生的現在,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出生和死亡,但我們仍在繼續下去。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在這一生中,我們可以在沒有象自我或靈魂這樣一種永久、不變的實質的情況下繼續下去,為什麽我們不能理解在身體失去功能後,這些力量本身可以在沒有一個自我或一個靈魂的情況下繼續下去呢?

當這個身體不再能夠運作時,那些能量不會隨之消失,而是繼續形成其他形態或形式,我們稱之為另一種生命。一個兒童的所有身體、心理和智力諸機能都很稚嫩和脆弱,但它們本身具有成長為一個成年人的潛能。構成所謂存在(being)的那些身體和精神能量在其自身內具有形成一種新形式的力量,並逐漸成長並充分聚集力量。

由於不存在永久、不變的實質,所以沒有任何東西會從一個時刻轉移到下一個時刻。很明顯,沒有任何永久或不變的東西可以從一個生命轉移或輪回到下一個生命。這是一個相繼不斷的序列,但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實際上,這個序列隻是運動而已。它就象整夜燃燒的一朵火焰:它不是同一朵火焰,也不是另一朵火焰。一個孩子長成了六十歲的老人。當然這個六十歲的男人既不與六十年前的孩子一樣,也不是另一個人。同樣地,一個人在這裏死後又到別處重生,既不是同一個人,也不是另一個人(na ca so na ca anno)。這是同一序列的連續性。死亡和出生之間的區別隻是一念刹那:此生的最後一念刹那決定了所謂來世的第一個一念刹那,而這實際上是同一係列的連續性。在這一生本身中,一個一念刹那決定著下一個一念刹那。所以從佛教的角度來看,死後的生命的疑問並不是一個很大的謎,而且一個佛教徒從來不擔心這個問題。

隻要還有要存在(to be)和要變異遷流(to become)這種“渴求”,連續性循環(the cycle of continuity; 輪回; samsara)就會繼續下去。隻有當它的驅動力,即這種“渴求”,被看見實相、真理、涅槃(Reality, Truth, Nirvana)的智慧切斷時,它才能停止。


卷一前言、作者序言、佛陀、第一章 佛教的心態、第二章 四聖諦之第一聖諦:苦、第三章 第二聖諦:集、第四章 第三聖諦:滅

卷二第五章 第四聖諦:道、第六章 無靈魂的教義

卷三第七章 禪修或精神培養、第八章 佛陀的教導和當今世界

卷四精選經典文本、縮寫、精選參考書目、詞匯表、索引


【免責聲明】【版權協議】【隱私條款】

【禪世界論壇】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淨道論》

【禪世界現代漢語版】經典翻譯 PDF EPUB電子書下載

《禪世界WIKI辭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