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樵大夫

醫學,詩詞,書法,徒步旅行
正文

杜甫詠懷古跡其三

(2023-02-18 14:58:10) 下一個

https://www.meipian.cn/4k9uvcw6?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6758433

杜甫 昭君故裏

---詠懷古跡其三

小樵

多年前一個夏天,我從武漢專程去神農架,聽說那裏有野人出沒。

從武漢出來先是沿著國道一路向西,快到秭歸時轉向,再繞著香溪兩岸一路向北。兩邊茫茫的大山越來越高,越來越密。在一座連著一座的崇山峻嶺的山穀中蜿蜒曲折的穿行,高高的山上植被茂密滿目青綠,即使白天,山穀裏也是陰晴眾壑殊,充滿了山野的氣息。間或有個小村莊,多半建在山腰上。

即使坐著吉普車奔馳,在排濤大浪一般壓下來的高山大嶺裏感覺卻仍然像是甲殼蟲在爬。心裏不由得冒出來杜甫的句子,“群山萬壑赴荊門”,而且頓時理解裏麵這個“赴”字用得是多麽生動,多麽恰如其分。同時,也自然地聯想到,千年以前王昭君從這樣的深山裏走出外麵的世界曾經應該是一次多麽艱難的跋涉。

香溪雖然稱為溪,河床其實非常寬,流水湍急卻並不深,清亮透明的溪水衝著石頭泛著波光粼粼。大概正因為水淺,流水雖大也仍然稱為溪。溪畔有村莊名叫寶坪。這裏就是昭君故裏。香溪的源頭就在神農架,一股清泉從一個圈成井口狀的泉眼裏泊泊湧出。

沒想到,計劃中的野遊,途中卻觸發了懷古情思。

那時我剛做完臨床培訓,還是在外國,已經對詩詞非常陌生。可在神農架的夜裏,杜甫詠懷古跡之三的這首昭君故裏竟然一個字一個字的重新記了起來。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麵,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記憶猶在,因為這首詩選詞造句朗朗上口,而且刻畫渲染特定的氣氛特別成功。更重要的是,這首詩點出了昭君故事為什麽特別感人。

王昭君,一個荊門大山小村莊裏出來的弱女子,一步步走成了中國千年曆史上讓大眾人們難以忘懷的名人。為什麽?難道隻是因為屬於四大美女?

昭君是漢朝人。司馬昭滅漢,成了晉朝皇帝。皇帝名諱人民需要忌諱,但昭君名字雖然被改動,代之的卻是“明妃”的稱謂。顯然,昭君在那個年代就已經很受尊重。

後世關於昭君的詩詞文學不計其數,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全都曾經參與。四位元劇大家裏頭的兩個,馬致遠和關漢卿,都有昭君專題的大戲。

到了近代,郭沫若又編出新戲,開始賦予昭君“愛國”形象。愛民總理瞧了覺得層次還不夠高,指示曹禺又重新再編一遍。於是,現代的昭君出塞便給編成了“民族團結”的象征。

在統治階層看來,如此標榜大概覺得這應該是賦予一介民女極高的榮耀。可是,昭君之後,晉隋唐宋元明清,古代的人們並沒有受過現代偉人教誨,並沒有此等的先進覺悟,而昭君出塞故事廣為流傳卻已曆千年。

千年以來,各種故事與傳說,以及對傳說的各種解讀眾說紛紜,紛至遝來的各種大作演義頻繁到了足夠形成一種學說的程度,中國四大名著大概也就紅樓夢可以媲美。那麽,在未經過洗腦的古代人們的心中,是什麽情愫催生著人們對王昭君的不能忘懷?

這,就是杜甫詩裏蘊藏的內涵。

 

從香溪荊門茫茫無盡的深山到皇都洛陽的紫台,這已經是多數人一輩子都走不完的路。可是,杜甫沒在紫台裏做什麽流連,筆鋒一轉,南方女子昭君直接又給送到更遠的而且無比陌生,無比艱酷的塞北風沙大漠。“一去紫台連朔漠”,這種程度的身世漂泊,顛沛流離,幾人曾經經曆?更主要的是,這麽大起伏的人生旅程裏,又有幾分昭君的情願與自主?

“獨留青塚向黃昏”,飄蓬一束,最終隻落得異國他鄉一丘孤零零的青塚,一個接一個的去麵對無盡的塞外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麵”,傳說姓毛的畫工陷害,故意掩蓋昭君美貌。匈奴單於求偶,昭君因此被選,自願出塞,由此才得以見到皇上。而皇帝一見,省識昭君春風如麵,後悔莫及,氣得殺了姓毛的。這估計都是編的。昭君時代已經是漢武帝橫掃匈奴之後,有本事號稱“犯我強漢雖遠必誅”的大漢王朝此時也應該不再需要通過把閨女送人“和親”來巴結討好誰。奈何如此發配昭君?

最不堪的是,單於死後,王昭君自己曾經上書求漢朝皇帝放她回國回鄉,侍奉父母。皇帝聖旨,“隨胡俗”。於是,昭君熬完了單於爹又給強嫁給單於兒子。就中原價值文化,娘嫁兒子基本就不屬於人的行為了。不知道即使在匈奴胡人是否真有此等習俗,唯一間接說明的是,傳說中的“平沙落雁”大概不是虛談,昭君確實美貌,確實吸引人。

但是,這和後來,剝奪華僑國籍不讓再回祖國,任由土人蹂躪,有什麽兩樣?在千年一脈相承的中國皇帝統治者眼裏,自己的臣民活該低人一等,死活都不要緊,要緊的是一定優先順著沒有自己臣民好惹的外國人。

既然如此,扯什麽葉落歸根?

既然如此,又何必葉落歸根?

可歎華僑移居海外至少還是自願,昭君出塞卻是完全身不由己。她的犧牲是為皇帝國家所迫,而皇帝要求子民做的是別把自己當人,繼續犧牲,犧牲到底。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這是王昭君自己說的。

這,才是昭君故事最惹人同情之處。在皇帝國師之類偉人的眼裏,昭君隻不過如同花瓶,乃是一件禮物。而在非偉人如杜甫的心裏,卻難免是同病相憐。試想,皇權之下,子民裏哪個不是如同昭君,都是不被君主當成人的人?

所幸番邦胡人卻尚有人心,一丘黃土永遠收留下了昭君。

昭君塚上青草長青,隻因為埋藏積聚了千年的哀怨,讓老杜給升華成詩。

怨的是什麽?

大漢王朝的本事。

中國爺們兒們的胸襟。

因此,昭君的故事,反應的是一個中國普通人身世價值的典型,是自己祖國的犧牲品。

因此,杜甫的詠懷的確是一首好詩,點出了昭君故事中的心結,“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怨,這是皇權下老百姓的心聲。杜甫替昭君說出,算得上千古以來中國男人沒怎麽說過的,最對得起中國女人的話。。。

讚翦校長“高見”(原詩見下)

翦校長民女換和平真是高見,想必自家的閨女也包括在內 :

小樵

大漠風沙狼煙飛,五胡亂華勢難違。

拜托伯讚多生女,嫁過匈奴嫁鮮卑。


北京大學前校長翦伯讚七絕一首:

《詠明妃》

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裏遍烽煙。

如何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