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樵大夫

醫學,詩詞,書法,徒步旅行
正文

當前疫情下人們關心的三個問題

(2022-12-21 20:55:45) 下一個

誰是預測疫情走向的“先知”?新冠“神藥”靠譜嗎?且聽小樵大夫分解 | 小樵大夫在美國 (73)

---中國醫師報 2022-12-19

 

新冠疫情肆虐全世界已有三年,可人們對其了解卻遠沒有達到足夠應付的程度。日前,國內疫情防控政策急速出現大幅改變,更使很多人感到不知所措,甚至說有些過度緊張也不為過。疫情何時能夠結束?有沒有抗病毒的“神藥”?“推薦藥品”要不要囤?等話題成為全國民眾關注的焦點。對此,本文提供些自己的看法。

 

讓新冠“與眾不同”的兩個特征

新冠病毒感染所致疾病有一個明顯特征:病毒感染雖然是病因,可決定病情嚴重程度的卻是宿主的反應程度。很耐人尋味的是,新冠疫情的特征也是如此——疫情雖是由病毒感染引發,但其對社會的影響程度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的反應程度。

新冠疫情的另一個特征是對醫務人員的特殊影響。防治絕大多數傳統疾病對於醫務人員的要求都僅限於專業水平與工作量,而新冠病毒的高傳染性卻注定會危及醫務人員的安全與健康。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尤其當疫情變得“曠日持久”後,醫務人員所必須承擔的額外高風險應該得到相應的補償。

 

想學“美國經驗”?可美國學的卻是“中國經驗”

在美國,尤其是洛杉磯等重災區,疫情曾一度非常嚴重。雖然迄今新病例數量仍不容忽視,但社會恐慌程度卻不可同日而語了。於是,許多人開始介紹形形色色的“美國經驗”回中國,但其實這樣做有點“搞笑”。筆者作為美國大型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教授以及一線PCCM專科醫生,從武漢疫情開始就與國內抗疫的核心密切聯係,後來在美國不僅親手處理過大量新冠危重症,且從頭參與醫院的防疫布局。而這一切工作參考的一個主要依據卻是“中國經驗”。

實際上,在疫情初期,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與美國胸腔醫師學會聯合舉辦的武漢抗疫經驗線上介紹會議影響巨大,美國的抗疫模式的雛形采用的就是中國經驗。關鍵是,防疫的基本原則哪裏都是大同小異,重要的是能不能堅持到底。

孔子雲,“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很顯然,消除人心惶惶的最佳手段是讓人們相信,自己不會被丟下不管,不會被不公平地放棄。而盲目借鑒甚至引進外國經驗,反而會使得人們對自己可以依靠的體製產生懷疑。

 

人們最關心的三個問題

1 Paxlovid(PAX)絕非神藥

在美國,PAX迄今仍是緊急授權狀態,且其臨床有效數據產生於德爾塔毒株流行期間。如今的流行毒株已經變成了奧密克戎,況且疫苗有了進步,人群接種程度更已經大幅提高。生產商輝瑞曾一度啟動了新的臨床試驗,意在擴展適合人群與當前情況匹配。可是,輝瑞後來卻叫停了整個試驗,“因為住院率與死亡率在非高風險人群中太低”。無需解釋,叫停這樣試驗的決定因素肯定是數據不好看。可既然緊急授權的依據就是住院率與死亡率,輝瑞給出的理由相當於在承認PAX的“療效”不用用藥就完全可以達到。輝瑞2022年PAX銷售額估計在220億。

不可否認的是,以目前的數據來看,PAX是療效最好的藥物。由於病毒是無細胞結構的低級微生物,研發抗病毒藥物較之抗菌素遠為困難。過度渲染包括PAX在內的“神藥”,大概隻可能給人帶來不切實際的幻想,以及沒必要的搶購欲望。

(參考:Lee TC et al. What is the place in therapy for nirmatrelvir/ritonavir?  http://dx.doi.org/10.1136/bmjebm-2022-112064)

2 大咖不是“預測未來”的先知

作為一種新出現的病毒,新型冠狀病毒流行的持續時間已經遠超出基於以往任何傳染病流行病學的預期。換言之,沒有任何人可以可靠地預測疫情走向——這並不奇怪,因為現代“循證醫學”靠的是證據,而證據產生於事後,因此循證科學本質上是“事後諸葛亮”。

此次疫情中,沒有人正確地預測過疫情的走向。而且,美國最著名的大咖就曾反對過戴口罩,說明其不僅和其他人一樣不具備“預測未來”的神技,甚至可以違背基本邏輯思維。筆者不是想有針對性地否定任何人,但是,多變的大咖們總被賦予影響人心的話語權,這也正是造成人心惶惶的原因。

3 別去搶購沒有用的藥品了!

疫情暴發後,各級主管部門為更好地協助患者渡過疫情,抑或出於安撫民心的目的,緊急編纂了各種手冊、指南。但大概因為主筆的以臨床醫師為主,懷著平時出診的習慣、心理,列出許多建議自備藥物,退熱的、止痛的、止咳的……不一而足。但這些醫師應該很清楚所列藥物隻能緩解不適,完全沒有治療作用,卻仍然予以羅列。也許出於好心,但他們沒有預料的副作用卻是造成了藥物搶購潮的原始動因,因為大眾誤將指南理解為了“專家推薦”。因此,所謂“家庭用藥指南”,尤其是備藥內容,可能還不如沒有。

盲目使用一些中草藥方劑或者成藥造成的副作用可能大於疾病本身的傷害。這裏的“副作用”還並不僅限於藥理本身。試想,中醫最引為驕傲之處在於其“辨證論治”的理念,“標本兼治”是其中最有價值的治療思想。盲目服用解熱鎮痛等藥物正是典型的治標不治本。不予遏製不僅可能導致藥物濫用,對身體造成傷害,且會對祖國醫學的基本價值發生信心動搖。

實際上,三年抗疫最重要的經驗是,以不變應萬變,堅持基本的防護原則,例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仍然是最有價值的預防措施。

 

寫在最後

中國調整防疫政策最基本的依據是新冠病毒的損傷性已明顯降低,疫苗的保護作用也似乎越來越可靠,而並非出現了什麽特效藥。而且,一旦人群自由流動,各種防護措施的有效性也隻能是相對而言。在這一前提下,現階段防控措施的實際作用就應該是避免人群出現大麵積同時感染,造成資源擠兌,而不是徹底消滅敵人,杜絕傳播。為達到這一目標,堅持已為人所熟知的中國基本預防原則就是最可靠,也是肯定可以成功的工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6ba6 回複 悄悄話 誰都不想死,抓住救命的稻草也好,所以後兩點在中國沒市場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