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最不願意闡述的就是關於這類話題。而爬藤這事對於我來說又是目前躲不過繞不開的話題,家有小娃,“任重道遠”。但這個任重道遠和當初大娃的意義截然不同,因為現在是小娃的自己的任重道遠而非我們家長。
家有兩娃,而且同是女孩,那這個家庭的男主人似乎就沒有了陽剛之氣,比如我。當娃犯錯誤的時候,當你的眼睛剛要立起來的時候,娃已經淚眼婆娑,泣不成聲,搞得你就像犯錯的本人而非她,你得低三下四的哄她們,你得許下很多平時她無理要求的很多願望,當哭聲打住,笑聲響起的時候她犯的所有錯誤背鍋之人和解決之人就是我。好在,家裏領導乃一家之主,有的時候堅決不妥協堅持原則,讓這兩個娃從小就知道這個家還有一把手說了算。就這樣,我在陽剛之氣徹底消失之前倆娃都大了,有了自己的主意有了自己的思想,我和領導就徹底淪為家庭司機保姆兼廚子,哦,對了還有自助取款機。
大娃來到這裏之前,我和領導的預期就是怎麽也不能比我們差太多,一丟丟是允許的,上了初中發現,國內的雞娃環境會造成大娃和我們差的不隻是一丟丟,有可能雞到最後,就變成“雞飛蛋打”。領導的決定總是英明的,來到大洋彼岸,大娃就是降維打擊,一路順利,爬藤成功。作為理工科的女孩去做了我最討厭的金融行業,而且還是個量化交易,兩年的工作生涯備受打擊,曾經降維打擊別人的娃在這個行業裏被按在地上摩擦。而我們卻無能為力,因為話語權已經不屬於咱。好在大娃沒有氣餒,辭職接著爬藤,你不說我不夠專業麽,那麽咱就來個專業點。金融量化就那麽幾個學校,而藤校是大娃的必選,一選即中。八月份到現在,我感覺基本上沒有怎麽上課,各種麵試,頭部量化公司對藤校的偏愛是肉眼可見,一個簡單的實習,頭等艙,五星級酒店,午餐會,從部門經理到合夥人,感覺不是在麵試而是在尋找門當戶對的人家一樣。而就在昨天,第一梯隊的量化公司來了幾個offer,這下大娃就又開始飄了,她根本忘記了每次麵試前刷題的痛楚,忘記了求爺爺告奶奶的內推,也忘記了頂著淒風苦雨去麵試的膽戰心驚,典型的好了傷疤忘了疼。
小娃的理想是超過姐姐。這就是家有倆娃的好處。我前文提到的任重道遠是她自己的而不是我們的,就是這個意思。她的前麵有座高山,必須趟過去,有了姐姐這座高山不用我們雞,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已經開始發揮作用。姐姐有什麽她必須有,姐姐搞競賽她也搞,除了數學物理還得搞科研,搞完科研我還得比“肖邦”總之,必須完勝才可以。她這麽一搞,搞得我們倆不會玩了,生怕我們再一搞給搞崩潰了。索性,就乖乖的做好服務,不敢多言。暗自竊喜,不敢說穩進藤校,但至少不遠了。
回到主題,爬藤有啥意義,除了表麵的光鮮之外,就是你有自己的選擇權力。在通完藤校的道路上你把該吃的苦都吃了,該遭得罪都遭了,到達階段終點之後你可以審視自己,可以判斷未來,自己想要什麽,自己想做什麽怎麽做,就有了足夠的權力,就有了可以任意選擇的權力,而不是放眼望去一片霧蒙蒙。可能我的表述不夠完整,在山登絕頂的時候,估計人會少很多,你有獨自歇腳的地方。
?
常識性錯誤與例子
? 把“爬藤”當成萬能通行證
? 認為上了藤校,就能“任意選擇未來”。
? 現實:藤校畢業生照樣找不到理想工作,比如哈佛也有失業的。
? 舉例:CMU、MIT學生也要拚Leetcode、內推、實習經驗,不存在“有藤就能隨便挑”。
?
? 誤用“降維打擊”
? 說孩子出國後“降維打擊”,好像國外比國內容易。
? 現實:美國申請藤校要靠論文、科研、推薦信,不是“輕鬆打別人”。
? 舉例:國內卷題海,國外卷Essay和活動,換了賽道,不是“降維”。
?
? 把量化行業誤當成傳統金融
? 說“理工科去做金融,是跑偏了”。
? 現實:量化就是用數學和編程做金融,本質是理工科的延伸。
? 舉例:Jane Street、HRT都在招計算機係學生寫C++算法,不是賣股票的。
?
? 誇大藤校學生的“優待”
? 寫“實習坐頭等艙、住五星級酒店”。
? 現實:量化公司給實習生報銷機票,但不會給頭等艙。
? 舉例:Citadel給經濟艙 + 酒店,不給奢華配置。
?
? 錯誤理解“兩個孩子的競爭”
? 覺得妹妹模仿姐姐是好事。
? 現實:這種比較容易讓孩子焦慮、完美主義。
? 舉例:姐姐拿A,妹妹壓力大到哭;長期這樣,反而學不進去。
?
? 教育目的理解太功利
? 認為讀藤校意義是“光鮮、有選擇權”。
? 現實:教育的意義在成長和思考,不隻是“爬上去”。
? 舉例:很多藤校生轉行去做公益、科研、
非常認同這句話:“爬藤有啥意義?除了表麵的光鮮之外,就是你有自己的選擇權力。”
“爬藤”,是華人圈中對孩子努力攻讀、爭取進入美國藤校的一種形象說法。華人一向重視教育、勤奮好學,本無可厚非。然而,近年來在一些華人家庭中,出現了一種盲目“向西看齊”的傾向——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全麵發展”,於是便極力貶低華人勤奮讀書、學業出眾的傳統優勢。這種做法,無疑是舍長取短。
真正的“爬藤”,不僅僅意味著名校光環,更意味著一個人擁有選擇的自由——無論是選擇繼續深造、還是選擇人生的道路。教育的意義,從來不隻是追逐名氣,而是讓孩子擁有更大的選擇空間與更高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