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中一塵

................................................................................................................................
正文

美國的東亞政策:曆史回顧與未來展望

(2025-11-25 10:28:34) 下一個

美國的東亞政策:曆史回顧與未來展望

宇中一塵

最近,圍繞台灣問題,中日關係緊張,美國也和兩國溝通,中日兩國媒體和民眾也有各自的解讀,有人認為美國支持中國,有人認為支持日本。這裏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美國在東亞的戰略利益是什麽?因為美國的態度,取決於自身的利益。目前的基本格局是:美國企圖遏製中國,采取了一係列類似冷戰的政策。至於日本,則是美國的盟友,雙方自從二戰以來一直是盟友,在經濟、軍事等方麵都有密切合作。在遏製中國的大前提下,近年美國還深化了與日本的同盟關係。因此,不論表麵的情況怎樣變化、不論公開的信息怎樣解讀,美國對中日的戰略關係在可預見的未來,是清晰的、穩定的。美國的戰略利益,決定了它的外交政策。為了說明這一點,下麵簡單回顧十九世紀中期以來,美國將近兩個世紀的東亞政策,包括琉球、台灣、滿洲國等,說明美國的基本方針,一直是“分而治之”,防止東亞兩個強國聯合,從而在亞太地緣政治中,坐收漁翁之利。

一:美國來到東亞

美國和中國的民間交流,可以追述到1784年,也就是美國獨立後不久,美國商船Empress of China來到廣州。但是,政府之間的直接接觸,則開始於1844年的望廈條約。幾乎與此同時,1853年,美國政府派遣四艘軍艦到達日本,按照望廈條約的基本精神,要求日本“開國”,是第一個要求日本開國的西方國家。

這一時期,美國對中日的態度相同:麵對連個同樣“野蠻”的東亞國家,美國負有幫助他們“文明開化”的義務(The White Man’s burden)。

二:琉球處分:美國的觀察期

1870年代,日本逐漸采取步驟,吞並琉球。琉球王國原本是中日兩國的共同屬國:一方麵,琉球接受清朝冊封。另一方麵,琉球也向日本的薩摩藩進貢,還曾經應日本要求,派使節祝賀明治政府成立。日本強行廢黜琉球王國、設立衝繩縣,清朝提出抗議,並邀請美國前總統格蘭特出麵調停。

1879年,格蘭特抵達日本,會見天皇、以及伊藤博文等大臣。日本同意重啟談判,並且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也就是二分琉球: 北部歸日本,南部歸中國,並且要求清朝給與日本最惠國待遇(此時日本已經學會西方外交常識)。清朝提出三分琉球:中日各自管理南北部分,中部保持琉球國。

此時,中日雙方都麵對來自俄國的領土威脅,需要彼此呼應,共同抗俄。但中國拒絕

日本最惠國要求,並且堅持琉球在南部複國。日本不同意, 暗示清朝可以禮遇琉球王室。雙方僵持不下,最後不了了之。

格蘭特的態度不明朗,或者說保持中立。更重要的是,此時日本已經大幅度西化,美國人普遍歡迎這種轉變,甚至希望日本進一步吞並台灣,下述。

三,優待“優等生”:鼓勵日本出兵台灣

1870年代,美國政府官員,例如駐日大使Charles DeLong,將軍Charles Le Gendre等人,積極鼓動日本占領台灣。因為此時日本已經西化,美國人希望太平洋西部有一個現代國家,可以抗衡歐洲列強,尤其是俄國,這符合美國的全球利益:此前美國已經提出,拉美是美國後院,反對歐洲染指。

甲午戰後,日本吞並台灣。這一時期,美國正在太平洋擴張,把夏威夷等島嶼劃為領地,需要搞好和日本的關係,因此,日本吞並台灣,美國不認為威脅自身利益。因此,美國沒有反對,更沒有支持台灣的反日力量。

四:日俄戰爭

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打敗俄國,雙方在美國達特茅斯談判。此時,美國的戰略是,扶持日本成為亞洲強國,以此抗衡歐洲列強、尤其是俄國的影響。日本人心知肚明,形容日本是美國的“番犬”(看門狗)。但是,日本有更大的野心,不滿足受製於人。

五:滿洲國:美國反對日本稱霸東亞

到了1930 年代,日本已經控製太平洋西部、朝鮮半島、中國滿蒙地區,成為東亞霸主,威脅到美國的影響力。1932年,日本扶持滿洲國,美國宣布違反國際法,不承認。美國人李頓率領的的“國聯”調查團,宣布滿洲國侵害中國領土完整,日本退出國聯。

後來,日本侵華戰爭擴大,美國采取一係列措施反製:凍結日本財產,貿易禁運,支援中國等等。隨著這些措施的實施,日本麵臨巨大困難,最後隻有兩條路:要麽長期消耗、最終坐以待斃,要麽破釜沉舟、絕地反擊。日本選擇後者,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

戰後,美國占領日本,直到1952年簽訂舊金山和約。在此期間,美國對日本進行了全麵的、深刻的改造。在當時中蘇結盟、共產主義在亞洲擴散的大背景下,美日也從敵國變為盟友。

回顧與展望

以上說明,美國過去一百多年的東亞政策,有兩個基本特點。首先,維護美國在亞太的利益。不論與中國、日本,還是與俄國、歐洲列強打交道,美國的出發點都是維護本身利益。在這個前提下,美國決定和誰結盟、和誰對抗。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盟友和敵人。現在美國選擇和日本結盟、共同對付中國,這個基本政策是明確的、無需置疑。因此,美國今後將會堅定地支持日本,削弱中國。

其次,美國的政策還包括價值觀。在十九世紀是“現代化”、“西化”,“美國化” 。當清朝和日本就琉球問題對抗時,美國支持日本,因為日本是一個文明國家。甚至鼓勵日本占領台灣,因為按照美國人的觀點,這樣可以把台灣的土著“文明化”,如同美國白人當時“文明化”印第安人。

由此可以推知,美國戰後在日本進行民主改革,現在美國支持中國的民主、人權,是美國人長期的、內在的理念,絕非借口、或者指手畫腳。因此,中美對抗不僅是利益對抗,而且是價值觀的對抗。在這個方麵,日本是美國的盟友。

結語

中國今後將麵對美日同盟長期的、堅定的、全方位的合作。美日共同對付中國,類似當年美歐共同對付蘇聯。當然,正如上一個冷戰經曆了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的冷戰也會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中間可能會有起伏、和緩,這是冷戰的一個特點,但冷戰的基本趨勢是穩定的,結果是可以預見的。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