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路心語,一位美國華人心髒科醫生的行醫筆記
30. 奇異的中風之卵圓孔未閉
今天門診,隨訪一位41歲的白人男性。去年的這個時候,小夥子缺血性中風住院。年紀輕輕的得中風,是很罕見的事。
朋友經常問起中風是怎麽回事?中風就是腦部血管供血中斷造成腦部損傷。大腦控製全身,腦部某個功能區損傷,相應的表現在身體某部分的功能障礙,常見的症狀是一側的身體不能活動,大舌頭說話不利,行為異常,甚至神誌不清。
中風就兩個原因(是不是很簡單?),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很好理解,腦子血管破了,出血,導致腦部功能受損。
缺血性中風,也很好理解,簡單而言就是腦子裏的血管堵起來了,沒有血液供應,導致腦部功能受損。大家來開動腦筋,什麽情況下腦子血管會堵起來?其實也就兩種原因,一是腦子血管粥樣斑塊形成然後斑塊破裂發生梗阻,和我們之前說到的急性心梗是一個道理,這樣的中風我們稱為血栓性中風。第二種原因是栓子來自腦部以外的身體其他部位,進入腦部血管引發栓塞,我們稱為栓塞性中風。栓子可以來源於大血管的斑塊脫離,可以是心髒內的血栓(之前談過房顫,病人很容易有心房血栓形成,所以需要使用抗凝劑預防血栓預防中風),也可以是靜脈血栓通過心髒中隔缺損右向左分流而進入大腦。
回到前麵的年輕病人。當時中風後神經科會診,看了腦部的核磁共振和CT掃描的圖像,考慮小夥中風的病因是來自血栓,也就是栓塞性中風。栓子的來源怎麽找?大血管方麵做CT血管造影,沒有問題。心髒血栓?做心髒超聲做心電監護,沒有問題。有沒有心髒中隔缺損?做心髒超聲,Bingo,檢查發現小夥存在卵圓孔未閉(PFO)。
卵圓孔,是指在分隔左右心房的房間隔上存在一個生理小孔,在胎兒時期是血液運行的正常通道,一般在出生後會自動閉合。但是,在一些正常成年人中有20-25%的卵圓孔不完全閉合。卵圓孔未閉(PFO)使身體內存在一個血液從右心房向左心房分流的途徑,即靜脈係統血液流向動脈係統血液的捷徑,特別是靜脈係統中的小血栓有可能通過卵圓孔未閉進入動脈係統而發生動脈栓塞包括中風。
我們先給病人做了“植入型心髒監測儀(ILR)”(查看“介紹常用的心髒監測儀”),連續監測3個月以上,明確沒有發現房顫,然後給病人做了經導管卵圓孔封堵術。沒想到,術後第二天ILR監測儀發現病人有陣發性房顫。有報道,卵圓孔封堵後增加房顫發生幾率,我們醫療組也判斷房顫的發生與手術有關。但是,小夥有中風史,使得他的CHA2DS2vasc評分分數自然到達2 ,也就是符合長期抗凝治療的要求。小夥平時非常活躍,經常參加冰球活動,使用抗凝劑會增加他的出血風險。我們坐下來,好好的談了很長時間,分析利弊,最後醫患共同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不再使用抗凝劑。在之後的6個多月的ILR監測中,沒有再發現房顫的發生。
今天見到他,小夥狀態良好,每個周末都和朋友打冰球。小夥問我,是不是還經常踢足球?看來他一直記得我們以前說的話題,我告訴他,每周一晚上都參加大西雅圖地區的足球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