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孔子說:“堅定地相信我們的道,努力學習它,誓死守衛保全它。不進入危險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從政;天下無道,就隱居不仕。國家有道,而自己貧窮鄙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有顯貴,也是恥辱。”
“道”,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如果沒有牢固的信仰,人是很容易在紛亂的世界上迷失的。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危邦的典故:西晉時期,齊王司馬冏執政,請著名的文人張翰做大司馬東曹掾。當時,惠帝暗弱,賈後強悍,諸王覬覦皇權。張翰洞察時事,認為大亂將至,於是托言見秋風起而思吳中蓴羹和鱸魚膾,棄官還鄉。時隔不久,齊王司馬冏兵敗被殺,張翰因及時退隱而得免於難。張翰的做法,在曆史上被傳為佳話。
亂邦也有典型:東漢末黃巾軍起事,諸葛亮就從山東遷居荊州南陽隆中。在荊州較為安定的環境中,他不僅成功地保全了自己,而且獲得了充足的學習時間和良好的學習環境。高臥隆中數年,諸葛亮修為成才華蓋世的英傑。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說的是當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之時,君子可以出仕,一展自己的才能,造福於天下。若是天下無道,政治混亂,君子就應隱於世,在保全自身的同時,傳道於後學。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此處“恥”字有兩解:其一,在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就應積極地入世,為民眾貢獻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倘若沒有這樣做,那就說明缺乏責任感和仁愛之心,而且德行才能都不夠,因此而處於貧困低賤之中,那是非常可恥的。其二,在國家無道、政治混亂的時候,趁亂謀取富貴,也是可恥的行為。